倪熊:北京,“小而美”的“艺术工厂”77文创园

段英贤:海南三亚,俄罗斯国立列宾美术学院油画展观展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去北京的路上,卢老师说必须要陪他去的有三个地方,国家博物馆的主题展,798的前卫艺术,南锣鼓巷的四合院胡同。我们驻扎的地方就是中国美术馆的旁边,去77文创园并非全然是个走过路过,而是几乎天天走过,一而再再而三的三顾而不入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77文创园就是美术馆后街的77号,门牌号就顺手拿来作了名号。掩映在一片古朴的灰砖街墙之中,有点“大隐隐于市”的意味,远远眺望,有中央戏剧学院、中国美术馆这样颇为恢弘、设计感十足的现代建筑群;门口近处,是亮果厂胡同、小取灯胡同纵横交错,低矮的砖墙灰瓦和年代感十足的老北京民居。
好像北京城新旧参半的气息在这有个交融,既是新与旧的分界线,又是雅与俗的粘合剂。散发着老北京胡同味的“77文创”,隐于闹市之中,将周围的社区和居民,与平日里“只可远观”的“艺术”联系在了一起。
2012年之前,这儿原来一直是北京胶印厂,1955年12月30日建厂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地6600平米,建筑面积13000平米。不同于798那些德国精英血统的雄伟工厂,蜗居在这美术馆后街的北京胶印厂更像是个工业化的四合院,带着北京胡同的市井气息。
几栋不同历史的工业楼房分别建于上世纪60、70、90年代,除了层高稍高并无特别,但四面围合之间,曾经有过幽静的院落。可惜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胶印行业不再拥有昔日的辉煌。整体行业的下滑也,加之胶印厂地处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诸多不便日益凸显。
2012年初,北京胶印厂将原胶印业务迁出,将美术馆后街77号院内房屋整体腾空并以此为契机实现北京胶印厂的整体转型。2014年起开始整体改建。
既然不是798那么野豁豁的大,得累死累活走上大半天;“小而美”的“艺术工厂”,自然就可以定定心心笃笃悠悠一览到底。属于上世纪的工业气息几乎扑面而来:几层高的红砖小楼,墙漆有着鲜明的剥落痕迹,之前胶印厂遗留下来的钢管已经锈迹斑斑,纵横叠加,给整个园区增添了几分朋克之美。
高处,蜿蜒曲折的游廊上是厚重的铁制楼梯,将园区内孤零零矗立的楼房连成一体。几层高的红砖楼,彩色的大烟囱,高低叠错的楼梯,不同角度可以变换出各种大片。
站在楼梯顶上向下望,一些别致的雕塑、涂鸦和美术作品,点缀在铁锈红的砖楼之间。一个1991年生产的德国造烫金模切机,被特意摆在园区的角落,彰显了一段胶印厂人的记忆。
改得相当不错,设计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授予的“2016建筑创作奖”金奖第一名,也是北京东方道朴77文创产品系列的第一个有影响力的项目。之所以说第一,是因为他们后续还有77文创雍和宫、77文创国子监、77文创亦庄等好几个,定位各个不同。
这个借了门牌再借地势一顺到底就叫了77文创美术馆,让旧厂房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在保留工业遗址风貌的基础上,陆陆续续吸引了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入驻,配套以77剧场、77排练厅、E6空间展厅、时差咖啡厅等,构建了文化资产运营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了以影视和戏剧为核心内容的高端主题性文化园区,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旅行、美食等多个领域。
在2019年1月25日北京市正式发布33家首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名单中,既有“798艺术区”这种北京文创园区的代表作,也有诸如“77文创园”之类的坐落于市井之中的“百姓会客厅”。
我和卢老师相对都是以“内容为王”,吸引我们进去的当然不仅是形式。一个是发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字牌,一直以来好像也是我们读书买书的圣地,它的那份杂志也是唯一长久以来订阅至今,在这的应该是编辑部;一个是著名服装设计师马可“無用”也在这,自2006年创立,这个全手工纯生态品牌就自带一种“渡人”的属性,跟时间、时尚、时代潮流没有任何关系,从物质的此岸,到精神的彼岸,无用就是那条渡船,
细水长流、缓慢的像大树一样成长。后来还听说林怀民云门舞集来北京演出,也都在这排练,甚至于会在这的小剧场弄个尾场什么的,聊寄余兴;后来还听说著名导演贾樟柯的暖流公司也在此入驻,入驻理由很简单——因为是“同一种调性”,我们的理解: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臭味相投烂木头氽一浜里……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