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开歧:大地丰碑(9)情系民生通大道|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8)抢占脱贫攻坚制高点|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九、情系民生通大道
说起“脱贫攻坚”,确实有龙门阵可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过去是“嫌贫爱富”,如今是“爱富不嫌贫”。
贫与富的标准过去与现在有很大差别。过去,吃得起饭,穿得起衣,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可以居住,就算富裕人家。
过去是富人少,穷人多。
富人的生活标准,就是“初二、十六打牙祭”。一个月吃两次肉,吃肉是为了祭牙。
过去称穷人是“背时倒灶”,“衣不遮体,食不饱腹”,“家无隔夜粮”,“穷得来舀水不上锅”,甚至“半年没见到油星星,肠子都生锈了”。
这就是过去“贫穷”的概念。
现在是富人多,穷人少。
当今社会,对于贫困的标准,无论城市乡村,都是住得不怎么好,吃得不怎么好,日子过得不怎么好,就被视为贫困。
我这次“下马看花”,看到了农村贫困户的多种类型:因病致穷的特别多。
我去景福镇松树湾村访了四家贫困户,都是因病致穷。
熊志益,一家四口,老婆和大儿子精神病,小儿子正在上学,就他一人支撑四口之家。
刘志道,修鲁班水库因工伤致残,妻子患精神病,收养个女子,是智障。不但穷,还看不到希望。
李在盛,智障,孤身一人,生存能力很差。
因事致贫的较少。如松树湾村的范崇良,中年丧妻,留下父女俩。因供女儿读大学,破旧的土坯房急待改建。虽然穷困,还能看到希望。
还有因娶儿媳妇,或修房造屋,天灾人祸致穷的。这样的贫困户一般都有由穷变富的希望。只要扶持到位,就能尽快脱贫。
在我这一生中,经历并参与了农村的很多运动,相比之下,这场扶贫攻坚战,确确实实是当成一场硬仗在打。每个镇乡和村委会,都有贫困户的档案,都有主管扶贫攻坚的机构及专门领导,而且是全社会关注。
我这次下乡接地气的最大收获,就是让我们这些住在城里过清闲日子的人,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不知强盛了多少倍。人民生活已是今非昔比,在我自认为非常熟悉的农村,居然还有极少数吃得不怎么好,住得不怎么好,日子过得不怎么好的农民朋友。
这场“扶贫攻坚”战,是要把农村里的贫苦百姓拯救出来,将贫困的根彻底拔掉。
我猛然觉得,从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子弟兵为解放穷人,推翻旧社会,是一场战争。今天,组织各级党政干部,从贫困中解放穷人,也是一场战争。
我看到了,各级党政部门的下派挂职干部、本地的村、社干部结成的统一战线,正在实施“先基础、后产业;先富脑袋,后富口袋;先培育典型,后全面推进”的帮扶战略;
我看到了,镇,乡,村,社干部紧盯扶贫内容,围绕改善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村里建起了机耕服务合作社,专业养殖合作社;
我看到了,流转土地建农场,招引企业添活力,培育产业促增收的举措,不但表现了农村干部的魄力,更检验出了他们的能力;
我看到了,接二连三的技术培训,不仅让贫困户长了本事,还找到了挣钱的门路,为自己增添了自信。用书面上的一句话来说,这叫“扶智”。
在他们心目中,把这些事情办好了,就是抢占了扶贫攻坚制高点!
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要让所有的国民都过上好日子,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贫困”,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一场“攻坚”之战。
被划定为“贫困户”的人家,除了享受一系列政策性的扶持,还会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帮扶。
于是乎,居然有人想方设法找关系,托人情,要当贫困户。
我就觉得奇怪了,那二年穷人多,富人少的时候,谁都不想当穷人。现在富人多,穷人少了,居然有人戴着贫困户的帽儿不想摘,想方设法要当穷人。
甚至有人把“贫困户”当着一种待遇或资格来享受。民间便有了“好吃懒做,国家照顾”,“起早睡晚,政府不管”的说法。
这也不觉为怪。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一笼树儿,难免有几根弯起长的”。
我们采取的一系列扶贫措施和手段,就像阳光和雨露,端端照耀并滋润着贫困户,有的贫困户因这一切来之容易,以为这是自己应该享受的权利,甚至不想脱贫。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能吃现成饭,何必自己煮”?
所以,下派干部进村履职时,个别贫困户就以为他们会带着物资和钞票进村。居然有贫困户在家门口坐等下派干部“送温暖”、“献爱心”。
特别是有段时间,有关部门为了加大攻坚力度,加快脱贫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考核、督查、验收的做法,使得个别贫困户产生误解。认为自己是在为领导脱贫,自己脱贫与否,事关领导的政绩与升迁。
还有个别贫困户,看到层层验收,检查不断,以此拿捏领导。领导不给好处,检查验收时,就只叫“苦”,不叫“好”!
还有一种情况,确定贫困帮扶对象时,工作方法简单,甚至照顾关系人情,造成不该“扶”的,享受到了“扶”的实惠;该“扶”的,却没有资格享受到“扶”,使得少数群众对“扶贫攻坚”多了冷漠,少了热情,宁可当看客,站在旁边议论,也不出力参与。
在下乡接地气的这些日子里,我还感觉到,贫困使人自卑和麻木、消极自私、情感冷漠。甚至产生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对立的情绪,成为诸多不和谐因素的根源。
面对这种现象,我曾同一些干部分析过,是多种因素造成。
从核心价值观来说,忽略了个人层面的私德教育,普通老百姓的荣辱观念,家国情怀淡薄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派干部曾经从恢复发扬传统文化入手,呼唤“家国情怀”,“荣辱观”的回归。
我也觉得,现在是国家有法,家族无规。最突出的问题是取名字不按辈分,家规、家训淡薄。过去骂人骂得最刮毒的一句话就是“这娃没家教”!
我还为此特意写了一出小戏,名叫《家规》。写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将族中好吃懒做,不想脱贫的“浪荡子”,揪到祠堂里动用“家法”,进行教育。其中有段唱词是:
“世上人活一张脸,
山中树活一张皮。
男儿应当有志气,
窝囊废根本没出息。
要记住,
祖老先人传下的老规矩,
耕读传家后辈儿孙都受益”。
同时教育族人记住“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家族精神。
很多地方,已经在重视家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因为家规和家教才是开启幸福之门的密码。
一批接着一批的下派干部,在扶贫攻坚的实践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变被动为主动,获得成功。因为,顺天时,就能得地利。
“情系民生通大道”!
(0)

相关推荐

  • 2020扶贫攻坚脱贫工作总结5篇

    全市扶贫攻坚脱贫工作总结 今年_至_月,全市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_亿元,实施财政扶贫项目544个,预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_万人(_至_月完成减贫_万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51%.在20_年全省第一季度经 ...

  • 屈保民‖领导,别打扰我(小小说)

    看着老曹在<贫困户退出申请书>签了字,把它交给村上存档,到年底了再报上去,算是扶贫成效.既然他嫌麻烦,怕劳动,不想当贫困户,世上有箍盆子箍碗的,哪还有箍人的? 按照贫困户退出程序,户主写出 ...

  • 【脱贫攻坚】我和父亲在扶贫路上 ‖ 成阳

    我和父亲在扶贫路上 成 阳 我的父亲是北川县民生办的一名干部,也是一名扶贫干部.我常常听父亲讲述他与村民们的故事,其中被他称作"二女儿"的小妹妹最让我挂心.那是一个正值碧玉年华却遭 ...

  • 邹开歧:大地丰碑(15)乡村振兴第一笔|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14)生态宜居美家园|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五.乡村振兴第一笔 文/邹开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 ...

  • 邹开歧:大地丰碑(14)生态宜居美家园|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13)一个穷乡僻村的振兴之路|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四.生态宜居美家园 暖烘烘的秋阳,在铺绿叠翠的山坡上,切割出鲜明的层次,呈现出或黄.或红.或绿及暗褐的颜色. ...

  • 邹开歧:大地丰碑(13)一个穷乡僻村的振兴之路|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12)党员才是主心骨|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三.一个穷乡僻村的振兴之路 这场脱贫攻坚战,对整个三台农村,到底发生了多大变化? 我去了当年曾经生活过的一些乡村. ...

  • 邹开歧:大地丰碑(12)党员才是主心骨|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11)波峰浪谷传福音|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二.党员才是主心骨 2017年初秋时节,秋阳带着夏天的余威,烘烤着大地,我再次去到王太沟村. 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气氛 ...

  • 邹开歧:大地丰碑(11)波峰浪谷传福音|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10)有关扶贫攻坚的龙门阵|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一.波峰浪谷传福音 三台南路的镇乡,我这一生中,去了很多次. 一九六四年,我第一次去景福,展现在眼前的是迎风摆 ...

  • 邹开歧:大地丰碑(10)有关扶贫攻坚的龙门阵|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9)情系民生通大道|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有关扶贫攻坚的龙门阵 在当下,无论城市与农村,一说起"扶贫攻坚",就有摆不完的龙门阵. 不过,城 ...

  • 邹开歧:大地丰碑(8)抢占脱贫攻坚制高点|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7)针尖上跳舞的人|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八.抢占脱贫攻坚制高点 王家堰村的第一书记李雨峰和村两委心知肚明: 如果不发展特色农业,不搞农业产业化,这路,算是白修了 ...

  • 邹开歧:大地丰碑(6)针尖上跳舞的人|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6)人民公仆的风范|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七.针尖上跳舞的人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居然有人称自己是"针尖上跳舞的人". 针尖上能跳舞吗? 天 ...

  • 邹开歧:大地丰碑(6)人民公仆的风范|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5)登台方知戏难唱|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民间有一句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在扶贫攻坚第一线,我听得很多,见得也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