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分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我在一些民间太极拳老前辈们的指导下、经过自己几十年的努力学习与体悟,终于体会到了真正太极拳的滋味,渐渐悟到了太极拳先人们所说的“不用力,不用拙力;要用气、要用劲”是怎么一回事。那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不用力”并不是有的人所说的“不用多余的力”、“用很小的力”,而是确确实实追求不使用一般人有生以来习惯使用的力。这种一般人有生以来习惯使用的力就是《杨氏老谱》所说的与“气”、“劲”相区别的“力”,就是太极拳所谓的 “拙力”、“僵力”、“拙劲”、“僵劲”等。这种“力”对于人类语言中广义的人体之“力”、“气力”、“力气”而言是一种狭义的“力”,并不是广义的人体之“力”的全部。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力”与这种“用力”有多少就是有多少的“没有放松”。而太极拳古代拳谱、《杨氏老谱》里所说的“气”、“劲”其实也是人体一种狭义的“力”,也是广义的人体之“力”的一种。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令人“终不得力、处处落空”,能够尤其地以弱胜强,手臂能够发出比一般用力方法手臂能够具有的最大力量大得多的力量来,使用《杨氏老谱》所说的“气”、“劲”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体会到区分人体这两种“力”与这两种不同的用力方法,是学习太极拳至关重要的一个基础性的知识,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块敲门砖。或者说是不是能够区分人体这两种“力”与这两种不同的用力方法是学习真正太极拳的一道必须跨过的门槛。这道门槛如果跨不过,那么,太极拳是不可能真正入门的。是不是太极拳,最根本与核心的并不是外形姿势动作如何如何,而是过程与方法。而追求使用太极拳应该使用的力量与用力方法是过程与方法的其中一个核心因素。但是,现代许多太极拳习练者还没有这样的概念。于是我希望能够将太极拳先人们在太极拳古代拳谱、《杨氏老谱》里的这种信息与我的亲身体会用现代科学概念的恰当语言进行表达宣传,这种表达宣传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不同的“力”应该有不同的现代称谓。也就是说要用反映现代科学区别这两种“力”的词语作为这两种“力”之称谓的定语。1978年第1版、1983年第6次印刷的体育系通用教材《运动解剖学》对于人体各种动作形成的原理从运动解剖学、力学的角度作了全面科学的初步介绍,书中在出现了“人体杠杆”、“骨杠杆”等词的同时说明了人体运动各种动作的形成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局部许多肌肉协同用力(收缩)工作形成不同形态人体杠杆的结果。许多叙述一言以概之:人体绝大多数运动的动作姿势都是“人体杠杆”的变化,不论是对于活动肢体的本身,还是活动肢体使得其它物体活动,比如将力量作用于他人,都是属于“人体杠杆”的“克服阻力做功”。而这物理理论性的“克服阻力做功”的叙述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说显然就是“用力”,或者说反映了“用力方法”。《运动解剖学》还介绍了人体还有另外一种运动,这种运动不是局部许多肌肉协同用力工作引起不同形态骨杠杆所形成的,而是所谓由于“相向运动”的反作用“运用‘动量传递’的原理来形成动作技术”。书中还举例说到两腿的动量可以“传递到上臂”,从而增加了上臂运动的力量与促成形成动作。指出“体操中把这类动作技术归纳为‘鞭打’技术”。这种“相向运动”的情况就像是将三节棍的第一节悬空平置,用力向东推第二节,第二节的下端向东移动的同时,第三节的下端也反向地向西移动。而如果节数再增加为九节鞭,这样往复的“相向运动”就会形成物理学里所说的“横波”的传递;这种“横波”是具有力的。我体会到太极拳所追求的力量与用力方法正是属于这样的一类,而且所追求的“动量传递”的成分更加多,甚至几乎是全部的。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所说的“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正是对于这种情况的描述。这“如练一气”是主谓倒装句,意思是这“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的“气”的传递就像是绸练的“波动”。显然,这是一种不依赖于杠杆作用的力量与用力方法。手臂由于这种力量与用力方法的活动,按照 郑曼青先生的话说,手臂就像是“断臂”,手臂的活动主要不是肩、肘、臂发生主动杠杆作用形成的,而是像三节棍、九节鞭、鞭子那样的活动。我也确确实实感觉到这样的肢体活动,肢体本身是没有主动用力的,或者主动用力的成分是很小的。手臂这种“横波传递”似形成的动作与“杠杆作用”形成的动作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手臂“横波传递”似形成的动作遇到了外作用力,外作用力是极难通过手臂作用到身躯的。这就像是用九节鞭击打别人,九节鞭受到了别人的顶抗,别人顶抗的力量是极难通过九节鞭作用到九节鞭使用者身躯的。而“杠杆作用”形成的动作遇到了外作用力,外作用力就必然会通过手臂作用到身躯。这就像是用棍子击打别人,棍子受到了别人的顶抗,别人顶抗的力量必然会通过棍子作用到棍子使用者的身躯。由此可见,“柔软”的、“圆弧”的动作不一定就是太极拳动作。比如许多舞蹈动作都是既“圆弧”又“柔软”的,然而许多人的舞蹈动作都是肩臂主动用力形成的。对于这样的动作,只要稍用力作用于舞蹈者的手臂,这作用力就作用到舞蹈者的身躯重心了。这是因为这种“圆弧”又“柔软”的动作是属于“杠杆作用”形成的动作。而太极拳能够令人“终不得力、处处落空”的一个奥秘就是避免使用这种“杠杆作用”形成的动作,追求使用“横波传递”似形成的动作。所以,我将这种依赖于人体杠杆局部发生的力量与用力方法称之为人体“杠杆性的力量”与人体“杠杆性的用力”,而将这种由于“动量传递”发生的力量与用力方法称之为人体“传递性的力量”与“传递性的用力”。由于近代太极拳家说“力”是“死”的,“死”意思其实就是“不是传递性的,是固定的”。太极拳的学习交流是不应该割断历史的,而这“固定”也反映了“杠杆性力量”的一个特性。于是,我有时又将“杠杆性的力量”称为是“杠杆性固定的力量”。从而将这两种不同力量的使用方法也称为“杠杆性固定的用力方法”与“传递性的用力方法”。这样,我就将“杠杆性的力量、用力”与“传递性的力量、用力”作为了我表达太极拳关于人体不同的“力”与不同的“用力”的语言了。这样说的目的就以我自己的表述方法让别人了解我所说的意思。我的所有太极拳博文不是太极拳统一的教材。我既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让每一位读者接受我的这种表达。我也不认为我的这种表达是绝对正确的。但在没有更正确的表述词语出现之前,我只能使用这样的表述方法。(二)对于批驳我对两种不同力量与用力方法表述的回复对于我对两种不同力量与用力方法的表述,有人给予了十分反感与排斥的批驳。真理是越辨越明的。应该认为:这些批驳可以作为评定我的这种表述方法有什么不妥当从而可以找出更正确的表述词语的一种参考。因此,我将此人的批驳汇集于下,同时发表我的看法。供关心者探讨,以便有更好的词语来取代我的这种“杠杆性的力量、用力”与“传递性的力量、用力”的表述法。这两种不同力量与用力方法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现代是必须有相应表述词语的。有人于03-14 23:13:27在对我的《谈太极拳的“拳从心出”》一文的评论里说:“您说‘人类的用力方法有杠杆性固定的与传递性的两种’并在你的博文中进行了阐述。说实在的,你说的那些论据,缺乏完整的科学理论支持,不可能让人看明白和认同。别说是练外家拳的人会反驳你,就是练内家拳的人也不会赞同你的说法。”在03-13 21:42:58对《谈太极拳的“拳从心出”》一文的评论里又说:“你所说的‘杠杆性固定的’发劲方法是臆想出来的。”在03-14 23:13:27对《谈太极拳的“拳从心出”》的评论里又说:“物理学力学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杠杆性的力量”这样的概念。”在03-22 18:57:30对《人体杠杆性的力量与传递性的力量》的评论里又说:“您始终没有在物理力学或者运动解剖学中找到你所说的“杠杆性传递的力量”或“杠杆性的力量”这样的名词!”,并继续重复在03-29 22:36:14 对《人体杠杆性力量的计算》的评论里说:“《运动解剖学》中虽然告诉读者“在人体中也有杠杆”,并把“在肌肉拉力作用下能够绕关节转动并克服阻力做功”的“骨”叫做“骨杠杆”(这等于告诉大家“骨”是“杠杆”),但是最终并没有提出和形成“人类的用力方法有杠杆性固定的与传递性的两种”和“杠杆性的用力”和“传递性的用力”或者“杠杆性的力量”和“传递性的力量”这样的概念。只是您自己提出了上述概念,它们虽具有物理性,但不是物理教科书物理力学中的固定下来的可以在学术交流和教学中使用的能够被世界公认的物理概念。”首先、“杠杆性固定的”与“传递性的”两种用力方法的称谓完完全全是我个人对于学习外家拳与太极拳武术实践区别体会结合运动力学与运动解剖学的知识进行表达的语言,不存在脱离实践的“臆想”。其二、我的这种表达依据了运动力学与运动解剖学的知识,不存在“缺乏完整的科学理论支持”。其三、将“在肌肉拉力作用下能够绕关节转动并克服阻力做功”的“骨”叫做“骨杠杆”,说成“这等于告诉大家‘骨’是‘杠杆’”,那是诡辩歪曲。可以称为“骨杠杆”的“骨”是有力作用于支点、力点、阻力点发生活动的骨。如果骨在活动中没有出现支点、力点、阻力点是不能称为骨杠杆的。其四、这“杠杆”与“传递”是现代许多人都能够明白的词语。用这样的词语去作为需要有区别表示的不同“用力”的定语,尽管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通过阐述,不可能出现大多数人“看不明白”。其五、用现代科学知识探讨说明是外家拳与太极拳现代发展的共同需要,没有理由会出现外家拳与太极拳都反对这种称谓的结果。其六、太极拳的语言不属于纯粹的物理理论语言。我的博文更不是进行物理学理论探讨。现代对于太极拳以及其它运动很多内容的表述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参入。比如武术与拳击运动中所说的“力量”在物理学里是找不到这种物理量名词的,难道“力量”这一词就不能使用了?用物理学名词来限制太极拳表述的名词是没有理由的。“杠杆性固定的”与“传递性的”两种用力方法的称谓既然不是物理学名词,为什么要在物理学里有这种名词的存在?而且,物理学里没有这种名词不能说成物理学里没有这种概念。因此,这种评论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而且,此人在此后多则评论里自己也大谈人体中力量的传递,事实上自己将自己所说的传递性的用力是缺乏完整的科学理论支持、不可能让人看明白和认同的说法信口雌黄地否定了。此人在03-22 18:19:33 对我《人体杠杆性的力量与传递性的力量》的评论里又说:“您说什么‘文中明确提出了‘骨杠杆’,而所谓的人体‘克服阻力做功’这理论性的叙述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说毋庸置疑就是‘用力’吧?’。又顺势紧接着说:‘因此,我将‘骨杠杆’的‘克服阻力做功’换言之而称为‘骨杠杆性的用力’’。于是您就在‘骨杠杆’的概念基础上种植出了您的‘骨杠杆性的用力’自撰名词。有些不懂力学的人看了你的这两句话可能会觉得很有道理。但我不能不遗憾的告诉大家,‘做功’和‘用力’并不是相同的物理概念,是不能互换的。做功是做功,用力是用力,不能混淆!”在03-29 22:38:43对《人体杠杆性力量的计算》的评论又重复说:“您还说“所谓的人体‘克服阻力做功‘这理论性的叙述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说毋庸置疑就是‘用力’吧?”这句错误的话充分说明了您不懂的‘功’和‘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可以肯定的是:物理学所谓的“做功”,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或者说“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就是“力的大小、物体位移的大小、力和物体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因此,用了力不一定是做了功,但做了功必定是用了力。“做功”和“用力”不是一个物理概念,但不能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做功”是必定包含了“用力”的。物理学里不仅没有做了功而不存在用了力这种现象,而且通过已知物体位移的大小、物体位移和力的夹角的余弦,就可以求出“做功”之“力”的大小。根据“做功”而说“用力”完全符合物理学理论。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