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吟诵讲堂第十一课《悯农》(其二)
阿雷吟诵讲堂第十一课《悯农》(其二)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中的《悯农》其二。
一首惜粮悯农的古体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组诗中的一首,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悯农(其二)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可以说,这是一首经常被挂在口头上的教导词。你有没有被人说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过?哈哈,不出意外的话,一定有过!
这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是不是做了很好的诠释。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风霜雨雪,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而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对统治者无限的愤懑,对劳动人民真挚的同情。上声韵尾,正是抒发了诗人这一愤懑与怜悯的错纵交织之情!
一位颇受非议的两面人
当你读组诗《悯农》时,一定为诗人李绅的这种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所感动,多么好的一位诗人呀!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悲悯情怀的人,中了进士身居高位之后,却与之前大相径庭。
据史书记载,李绅在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红烧鸡舌,每餐一盘,每吃一顿饭,就要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全然没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简朴与敬畏。与李绅同一时代的著名文学家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
后来终因贪污腐败、负义寡恩、官德有污,虽然死去,依然受到“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处。
一个关于吟诵的小知识
我们今天来说说吟诵的重要方法之一:依字行腔。
所谓依字行腔,就是在吟诵时,每个字的读法、唱法,都是从字音出发的,旋律是由一个一个的字的唱法组成的。依字行腔不能倒字,就是不违背字音的声韵调的特征。
吟诵的发声方式是最自然、最接近口语的。怎么说就怎么吟,无需夸张,但声韵要发到位,所谓咬字要清晰。声调是依字行腔的重点。声调向上就往上吟,声调下降就往下吟,这就是依字行腔。我们用普通话吟诵,一定要遵循声韵调规律,才能进行吟诵。我们会一遍学吟诵,一遍慢慢体会依字行腔的重要。
一件历史悠久的陶乐器
听到阿雷老师在《悯农》弹唱的开头和中间加了一种乐器的声音吗?那就是中国非常非常古老的一种乐器——埙。据说在河姆渡遗址就发掘了一个陶埙,距今已经七千多年。
请大家看看图片,它是吹奏乐器。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用陶埙吹出的音乐可好听了,根据体态和指洞的大小来决定声音的高低。这可是我最喜欢的乐器啦!
一曲抒发劳苦的哀怨诗
我为什么要在这首吟唱曲里加入埙这个乐器呢?一是埙的历史悠久,音色古朴;二是因为埙的低沉凄婉的音色更能衬托出劳动人民的凄苦生活。不多说了,我们一起吟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