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降辛开妙方--左金丸解惑

I前言:

左金丸治肝火,为什么主用大量黄连?
治肝火为什么用辛热的吴茱萸?
吴茱萸味辛性热,果真能“引热下行”吗?
左金丸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的剂量比例一定是6:1么?
左金丸可以治疗由湿热中阻所致的吞酸、嗳气、嘈杂等病症么?

(一)左金丸出处

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火》:“左金丸,治肝火。一名回令丸。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

现代方书多载本方组成为黄连、吴茱萸,两药剂量比为6:1,主治肝火犯胃证。

症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二)黄连泻肝,实则泻其子?

左金丸,原书谓其“治肝火',后世方书也多将其列为清泻肝火的代表方,如《古今名医方论》《医方集解》等书。

《丹溪心法·胁痛》中也再次提到:“有火盛者,当伐肝木。左金丸治肝火。”

但临床医生必须思考的是:左金丸治肝火,为什么主用大量黄连?

通常认为,黄连泻心火、清胃火

泻肝火的苦寒药,多首选龙胆草而不是黄连。

后世方书对此解释,几乎众口一词:用黄连泻肝火是“实则泻其子”。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

众口一词,习以为常。

肝实可泻心,我们这样学,我们也这样用。

有意思的是,笔者在读王好古的《汤液本草》时,在黄连条下也读到“实则泻其子”一语。只是,王好古所说的并不是治肝实,而是说黄连实为泻脾之药,(脾)土为(心)火之子,泻心是通过泻脾来实现的。原文如下:“《液》云:入手少阴,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泻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

那么黄连究竟泻心?还是泻肝?亦或是泻脾?

这该如何理解?

还有,在临床上,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直泻本脏,什么时候需要泻其子或者,泻肝火,可不可以不用黄连配吴茱萸,而改用龙胆草配吴茱萸?

明理方能用药

读《丹溪心法·胁痛》见有:“抑青丸,泻肝火。黄连半斤。上为末,蒸饼糊丸服。”

单味黄连成方,名抑青丸,功效泻肝火。

也许,在朱丹溪笔下,黄连本来就是泻肝火之药?

《神农本草经》中载黄连为“上品”,其“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目痛、阴中肿痛,为常见的肝热所致病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黄连泻肝胆心脾火,退客热。”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吋珍曰)五脏六腑皆有火,平则治,动则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说,其实一气而已。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硏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硏细调水和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左金丸中黄连有泻肝之用,而不必用“实则泻其子”去说理。

(三)治肝火为什么用辛热的吴茱萸

吴茱萸辛、苦、热,通常用于治疗肝寒证。

左金丸治肝火,为什么要用吴茱萸?

通常认为,左金丸中吴茱萸用作为反佐

如《医方集解》:“吴茱辛热,能入厥阴,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故能相济以立功也。”

此类论述说理顺畅,但仔细想来也有疑问:

吴茱萸可行气解郁,而左金丸证有“气郁”吗?

吴茱萸味辛性热,果真能“引热下行吗?

其实,基于左金丸治肝火之功效考虑,吴茱萸在方中作用大致有是李时珍所说的“引导”。吴茱萸入足厥阴肝经,黄连配有吴茱萸之引导,使泻火之力作用于肝

二是《医方集解》所说的“从治”。治热以寒,大剂黄连苦寒正治,小剂吴茱萸辛热从治。正如《丹溪心法火》中所指出的:“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吴茱萸正为左金丸中之“温散”者。

方中寒热并用,自《伤寒论》泻心类方开其先河,后世医家代有发挥。不仅用于治疗证有寒热错杂者,也有单取用其气或味来配伍治疗单一寒证或单一热证者。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中对这一组方方法有如下一段论述可供参考“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有必要提一下吴茱萸的“引热下行”。《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是这样记述的:“又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未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这里的引热下行,当指这一治法而言,而并非吴茱萸口服即有引热下行之效

(四)可以这样解读方名

关于左金丸方名之意,吴昆在《医方考》中如此解读:“左,肝也。左金者,谓金令行左而平肝也。黄连乃泻心之物,泻去心火,不得乘其肺金,则清肃之令左行,而肝有所制矣左金为“金令行左而平肝”之意应当是正确的,但扯上泻心、保肺之说,则反显结论之可疑。

似乎可以这样解读方名:左为肝,金为制,“亢则害,乘乃制,制则生化”;肝木亢害,肺金承制,“左金”即为“制木”,“左金丸”即为“泻肝丸”之意。

(五)左金丸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的剂量比

方书中多强调左金丸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的剂量比是6:1。

《丹溪心法》一书是由朱丹溪的弟子门人和私淑者收集、整理朱丹溪的证治经验汇集而成。而在朱丹溪亲自书写的著作如《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两书中,并没有出现“左金丸”这一方名,更没有“治肝火”这一功效。

令人欣喜的是,《局方发挥》一书中提到了黄连与吴茱萸的配伍:“予尝治吞酸,用黄连、茱萸各制炒,随时令迭为佐使,苍术、茯苓为主病,汤浸炊饼为小丸吞之。仍教以粗食疏菜,自养则病易安。”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知以下两点:

一是朱丹溪用黄连、吴茱萸治疗吞酸是没有固定剂量比例的,应当随时令而灵活配比

正如《丹溪心法》所载:“冬月倍茱萸,夏月倍黄连。

二是朱丹溪用黄连、吴茱萸治疗吞酸是需要随证加用他药的

也就是说,《丹溪心法》中所载的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的剂量比,仅仅是示例而已,临证可灵活酌用

在《丹溪心法·痞》中即有:“吴茱萸三两(汤浸煮少时),黄连八两。粥糊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术陈皮汤下。”两药剂量比就不是6:1。

(六)左金丸治疗湿热中阻证

左金丸可治肝火胁痛,可治肝火犯胃之吞酸、脘痞、嗳气、嘈杂等病症。

那么,左金丸可不可以治疗与肝火无关、由湿热中阻所致之吞酸、脘痞、嗳气、嘈杂等病症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提到黄连、吴茱萸治疗吞酸之前,对吞酸、吐酸形成的机理做过解释:

“吐酸是吐岀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结而成。郁结之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积之于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得暂解,非寒而何?

论中并未提及肝火

实际上,吴茱萸暖肝,尚可温胃黄连清心、清肝,尚可清胃

黄连苦寒清胃,人人熟知,而吴茱萸温中,多被医者忽视

《汤液本草》吴茱萸条下有:'《珍》云:温中下气,温胃。”《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吴茱萸条下:“(时珍曰)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巳。”

二药相伍,辛开苦降,温中下气,苦燥寒清,可直接治疗湿热中阻之吞酸、嗳气、脘痞、嘈杂诸病症

费伯雄在《医方论》中指出:“此方之妙,全在苦降辛开,不但治胁痛、肝胀、吞酸、疝气等症,即以治时邪霍乱、转筋吐泻,无不神效。”

谈到苦降辛开,我们通常会想到黄连配干姜,会想到半夏泻心汤等方。笔者治疗湿热中阻之心下痞证,多取用半夏泻心汤方。如伴反酸,即使患者描述偶发、症轻,也多加用吴茱萸,取效较好

(七)苦辛通降,疏泄肝气

当代医家黄一峰治疗胃病,善于使用小剂量黄连配吴茱萸龙胆草配吴茱萸,着眼于调畅气机、疏泄肝气

《黄一峰医案医话集》:“黄老治疗胃病比较重视疏调肝气,注意七情因素……黄老临诊用药常常着眼于气机的调理,气行则气血痰火湿食等邪,皆能消散。如在治疗慢性胃炎或溃疡病时,症见胃脘痛、嗳气、嘈杂、吞酸、口苦、胸闷,舌薄红、脉细弦者,常用轻量川连或龙胆草)、吴萸,一苦一辛,苦辛通降,借以泄木;用绿萼梅(或旋复花)、青陈皮、白檀香、川楝子等疏肝气、降胃气;痛甚兼胃寒者则用沉香末、肉桂未、良附丸之属。”

如黄老治案:“陈xx,女,36岁。胃病10年,痛无定时,劳累后疼痛甚,近因消瘦明显,食欲不振,纳后脘胀,嗳气胸痞,偶有吞酸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象细弦….审证求因,病者平素寡言抑郁。黄老认为此情志不舒,木失条达,肝气侮脾,和降失常。方拟疏肝理气,苦辛泄降,先从气结治。药用龙胆草15g,淡吴萸15g,青陈皮各5g,绿萼梅9,制香附9g,砂仁2g,鸡內金9g,乌梅9g,白芍9g,生紫菀5g,剌猬皮9g,麦芽15g。服药七剂,脘胀胸痞顿减,继以调肝和胃法,连续治疗半年,症状基本消失。

(0)

相关推荐

  • 左金丸:药物的比例与功效的关系

    左金丸是<丹溪心法>中的方剂.药物的组成为:黄连与吴茱萸两味药. 左金丸的功效是:疏肝清热,和胃降逆. 左金丸的主治是:肝火犯胃,脘腹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诸证. 仅仅两味药的左金丸,要 ...

  • 左金丸的功效及适用人群

    左金丸药物有黄连,吴茱萸,方以黄连味苦性寒为主药,功能泻肝胃火,吴茱萸性热为反佐药,功能制酸止痛止呕.二味药物按比例配合,相反相成,有疏肝泻火,制酸止痛,和胃止呕的功效. 主要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等 ...

  • 【这个方子,专治肝火犯胃吐酸水】

    [左金丸],又名回令丸,出自<丹溪心法>,在古籍中是治疗肝火犯胃的要药. [左金丸]不仅可用来治疗以胁肋胀痛.呕吐口苦.嘈杂吞酸等为表现的肝火犯胃证,现代研究,[左金丸]还可用于急慢性胃炎 ...

  • 肝火犯胃,嘈杂吞酸,呕吐胁痛,筋疝痞结,霍乱转筋

    [方剂名称]左金丸 [别名]回令丸.萸连丸.茱连丸.佐金丸.二味左金丸 [组成]黄连(一本作芩)6两,吴茱萸1两或半两. [功效]泻肝火,行湿,开痞结,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嘈杂吞酸,呕吐胁痛 ...

  • 中药学备考资料-左金丸和加味左金丸的区别

    左金丸和加味左金丸都是OTC类药品,从名称上根本看不出它们的区别,更不能区分其功能主治.那么他们具体有什么区别,临床上的应用又是什么呢? 1.左金丸 药品分类:理气剂. 处方组成:黄连.吴茱萸,方中黄 ...

  • 中药名:左金丸

    ​中药名:左金丸 组成:黄连.吴茱萸.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6:1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心为肝之子,肝火易累及心.方 ...

  • 『名医经验』刘沈林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刘沈林教授师承吴门医派,兼蓄孟河余韵,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造诣颇深.刘师临证善用经方.圆机活法,多方组合.多法组方,如常用酸甘化阴法.辛凉濡润法.辛开苦降法等精心配伍,病证结合,屡起沉疴顽疾.吾有 ...

  • 辛开苦降治法初探

    辛开苦降治法初探+乌梅酸收酸泄初探 辛开苦降,又称为辛苦开泄,顾名思义,指临床上主要应用辛味药和苦味药组成方剂,用于治疗气机不畅所致疾病的一种方法.<内经>明言"升降出入,无器不 ...

  • “辛开苦降法”的5个药对

    "辛开苦降法"的5个药对 以中药的性味为理论的组成方剂用于临床,我曾归纳为辛凉.辛温.苦寒.甘温.苦寒.苦温.苦辛.酸苦.酸甘.咸寒十法. 所谓辛开苦降是属于苦辛法的一种,以苦寒药 ...

  • 中医: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治疗脾胃病

    辛开苦降法,一般用于脾胃气虚,湿热气滞中焦所导致的痞症,也广泛应用于各种胃肠道不适的症状,典型的代表方药以半夏泻心汤为主. 所谓辛开,主要是应用半夏.生姜等药物,辛热温通,促进消散开结,有祛湿化痰.行 ...

  • 辛开苦降法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 – 经方派

    伴随着查体套餐的普及,很多朋友逐渐认识了一个新名词"幽门螺杆菌",医生说这是个不好的家伙,它是能生存在我们胃里的唯一的病原微生物,在一类致癌物质清单中.而很讨厌的是,它不容易根除, ...

  • 胃烧灼疼痛1年,方用小陷胸汤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

    飞鸟资讯 某青年男性,素体壮实,性情直爽敦厚,因胃痛前来就诊. 初诊:2019年4月26日,诉反复发作性进食油腻食物后胃部(剑突下,触之较柔软)烧灼样疼痛1年余,加重数日. 平素食欲可,无恶心.胃脘胀 ...

  • 胡希恕:上热下寒为病本 、苦辛开降除其根

    上热下寒为病本 .苦辛开降除其根 一般老百姓把口舌生疮.口腔糜烂都称谓上火,而一些医书也多认为是上热或湿热,如<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

  • 胡希恕:上热下寒为病本 、苦辛开降除其根,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

    胡希恕:上热下寒为病本 .苦辛开降除其根,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 上热下寒为病本 .苦辛开降除其根 一般老百姓把口舌生疮.口腔糜烂都称谓上火,而一些医书也多认为是上热或湿热,如< ...

  • 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辛开苦降法属于"八法"中"和法"."消法" 的范畴,系指将辛温与苦寒两类不同性味与功用的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