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拒绝和小朋友一起玩?三招解锁孩子的社交能力!
最近“社交牛X症”火遍各个角落,“人类社交天花板”层出不穷。有的小孩自带“自来熟”属性,不管参加文艺表演,还是社区活动,都落落大方、毫不怯场;拥有“社交牛X症”的小朋友逛庙会甚至都能和摊位的叔叔阿姨们“混熟”到获赠美食。社交能力杠杠的!
可有些小朋友却存在“社交恐惧症”,比如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当同学想拉他做游戏时,他直接甩开,躲到一旁;到游乐场,看到人很多时,就变得很紧张,嚷嚷着要回家。
为什么有些小孩擅长社交,有些却相反呢?这和家长和日常教育和引导有很大关系。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而忽视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有实验研究表明,社交能力对人的团队协作、人际互动、情绪处理能力都至关重要。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社交能力是一项必要的基本技能。社交能力的缺失,会使人处于不合群状态,易产生自卑感,性格孤僻,甚至对他人产生厌恶的心理。长此以往,还会对自我认知、个人情绪、职场生涯等带来不利影响,丧失感知幸福的能力。社交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过后天经验习得,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解锁”呢?
加强家庭日常交流,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有心理学家曾分析,没有建立强烈和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将缺乏和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孩子们正处于探索阶段,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不停发问,可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或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比如总敷衍回应说道“你还小,不要问那么多”,久而久之,孩子便变得胆小,害怕与他人交流,甚至会缺乏安全感。还有的小朋友日常除了学习、做作业,就是练琴、画画等,一想跟家长表达自己的看法,就被呵斥住了,鲜少有机会谈谈心,慢慢地就把自我关闭起来了。
家长和孩子应建立更多的交流,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首先,家长要学会表达爱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呵护及关注。
其次,以正向引导取代责骂,比如孩子趴在地上满身是土地观察蚂蚁搬家,我们不应盲目打断或批评,而应表扬其深入观察生活,并带着娃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最后,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当孩子对于长辈的安排或决定有自己的看法时,家长应及时沟通,回应其诉求或鼓励孩子多表达自我。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比较容易建立起较强的安全感,慢慢地,自信、有爱的他们就变成社交小达人了。
增加同伴互动机会,提高交往的获得感
对于孩子社交能力的评判,并不是以“爱不爱说话”、“交几个朋友”为标准,而在于团结协作、冲突解决、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表现。
有些家长因担心“熊孩子”可能欺负自家的娃,不愿意让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玩耍。这种过于“保护”的行为,反倒影响孩子遇到问题去化解矛盾的能力。家长应把“交友权”交还给孩子,引导孩子勇敢迈出第一步,更好地去和别的小朋友玩耍。
举个例子,当孩子过生日或者节假日时,可以和同事、朋友等几个小家庭商量好,邀请他们到家里来,把举办派对的自主权交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来统筹派对的环境布置、食物分配、娱乐活动等。
当孩子们在共同完成“小任务”的时候,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或小摩擦,家长也不要立刻干预,而是在一旁默默观察,看孩子们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沟通交流方式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从而让他们能够在互动中习得更多更有效的相处方法。
巧用角色扮演游戏,营造社交的场景感
很多孩子到了陌生环境或是处于比较复杂的社交场景时,会产生紧张的情绪,表现出胆怯的一面。巧妙地模拟生活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能够帮助孩子初步认识社会,促进社交能力的提升。
比如,设定“便利店购物”场景,由家长扮演消费者、孩子扮演便利店老板以此展开对话。家长在“采买”物品的时候,可以制造一点小冲突,比如抛出诸如“老板,玩具车放在哪里啊?有什么可以推荐的呢?”、“这些总的多少钱呢?能不能打个折啊?”这类的问题,考验孩子的临场应变能力、语言组织和沟通能力。
比如,可以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根据绘本寻找适合的社交“脚本”。KaDa故事《小恐龙的情绪管理图画书》合辑中的《宝贝,别害羞》,小恐龙苏菲有“社交恐惧症”,既想参加聚会,又害怕跟别的恐龙待一起,恐龙爸爸表示害羞没什么大不了,他第一次求职时也不知道怎么说。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同演绎,引导孩子学习苏菲通过帮助他人、分享玩具、发挥特长来克服害羞情绪,变得自信大方。好的角色扮演游戏,既能让孩子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又教给孩子从容应对的方法,让社交能力up!up!up!
没有孩子天生就习得社交技巧,能在各种场域发挥自如。很多社交方式都是需要通过后天的演练来获得。家长的引导和协作,对于提升孩子社交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愿每位家长都能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节奏和模式,让孩子更加自信、大方地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