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大彻大悟后,写下一首千古佳作,开篇惊艳,至今无人敢仿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必然充满着荆棘与坎坷,在遭遇挫折时,你会说些什么呢?李白会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孟子会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苏轼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今天,就让我和大家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而这首词也堪称是千古名篇,凭借其中所表达的乐观旷达、不惧风雨的精神被人们所喜爱,甚至被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想必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但是你真的懂了苏轼所写的这首词了吗?你真的完全体会到这千古佳作所蕴含的魅力了吗?今天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对于这首词的理解。
首先,谈一篇文章肯定不能避开它的作者不谈,理解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处境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对于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同理,我们想要更好地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就必须要了解苏轼,了解苏轼在写下这首词时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处境。
苏轼,生活在北宋,在当时的北宋文坛上十分有名,甚至在当时有人称赞他,说他诗词书画皆为北宋第一人。这当然是有些过誉了,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苏轼在文学方面很有成就,并且兴趣广泛。
苏轼不仅仅是一个文人,同时他还是一位政治家,自小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苏轼一直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事事顺心,苏轼虽然在文学领域弄得风生水起,但他在政治领域却是不断遭遇到挫折与打击。
但正如孟子所说的一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由于苏轼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才更显得苏轼身上那乐观旷达精神的可贵。
苏轼的许多名篇佳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正是他被打击贬谪之后所作。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苏轼人生中的这些不如意之事,才造就了苏轼在文坛中的如意,在文学领域的伟大形象。
介绍完了苏轼,我们知道了苏轼在文学的如意和在政治中的不顺。那么,苏轼在写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又是出于一个什么处境呢?
此时的苏轼已经被朝廷贬谪到了黄州,政治前途灰暗。在此之前,苏轼因为自己给皇帝写的一篇《湖州谢表》被人指责大不敬,而被关进了监狱,最后靠着众人的求情才被放了出来,被派到黄州当官。
毫无疑问,苏轼在监狱中一定吃了许多的苦,但他的意志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恰恰相反的是,与之前相比,苏轼出狱后活得更加的洒脱自由了,这才有了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现在,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好好的赏析一下这一首千古佳作吧。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是苏轼为这首词所作的前序,介绍了写这首词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苏轼是在野外遇雨后写下了这么一首词。那么他具体写了些什么呢?想知道就继续读下去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篇两句,苏轼潇洒豪放的形象便已经跃然纸上,描绘出了一幅苏轼在雨中唱着歌慢慢前行的从容画面。“莫听”和“何妨”二词更是将苏轼在雨中的这种洒脱从容给放大话了,让人读起来无不称奇赞叹。
描绘完这幅画面后,苏轼紧接着又说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说他拄着竹杖、穿着鞋走路比骑着马还要快,还说穿着蓑衣不惧风雨,也能好好的过完这一身。这几句话更是将苏轼的旷达精神在这首词中进一步地体现了。
词的上阕到此便结束了,勾画出了一副词人在雨中的情形。而词的下阕便开始描绘雨后的情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微凉的春风给苏轼带来了一阵寒意,那酒后脑子也因为这阵春风而清醒了许多,望向那山头,雨后初晴的斜阳仿佛也在迎接着苏轼这一伙人,为他们带来温暖。
描绘完这雨后的景象后,苏轼在这首词的结尾便开始了升华主题,天上了属于这首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感慨着,“回望着来时风雨萧瑟的地方,现在回去,我已经无所谓它是下雨还是放晴了”。
为什么说这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呢?因为整首词的内涵在它出现的一刻升华了。苏轼在这想表达的不仅仅是他回去后无惧风雨,更有回望人生所遭遇过的坎坷后,苏轼已经达到了一种大彻大悟的状态,从今开始他会以一种宠辱不惊的态度来迎接人生的挑战。
到这我们的赏析也就结束了,整首词读下来,让人不禁感慨,好一个潇洒豪放的苏东坡,好一首自由洒脱的《定风波》,整个人的情绪也跟着这首词变得乐观积极了起来。希望大家也能从这么一首千古名作中获得一些人生感悟,在将来的遇到坎坷时也能像苏轼一样平静自如、乐观旷达。
媒体来源:叮咚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