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做那个懂事的孩子。”

从小到大,我最羡慕的是叛逆,因为那是我不可触摸的自由。

01.

小时候,我最想要的玩具是芭比娃娃。但我只有陀螺和小汽车,爸爸妈妈说,妞妞乖,这种玩具你和弟弟都可以玩。

每次看到别的小姑娘聚在一起嘻嘻哈哈地讨论今天要给自己的芭比娃娃换什么衣服的时候,我只能傲娇地走到一旁,倔强地说“芭比娃娃什么的幼稚死了,一点都不酷”。

我很想告诉爸爸妈妈,其实我一点都不喜欢陀螺和小汽车,我想要芭比娃娃,但我没有。

我知道芭比娃娃很贵,我知道家里不富裕,逢年过节的玩具已是奢侈,我又怎能要求更多。

有一次,我偶然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种说法,父母的爱并不是无私的,它也需要孩子付出相应的报酬去换取,你付出多少,爸妈就回报多少。

这种说法在年幼的我脑海里扎了根,但当时的我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所以我选择了听话、懂事,用自己的乖巧顺从去换取爸妈的爱。

家长都喜欢成绩好的小孩,所以我拼命学习,拿到了很多奖状。事实证明,这的确换来了爸妈的赞扬和喜爱。

他们把奖状贴在墙上,向外人展示他们有一个多么懂事和努力的女儿。如愿以偿,他们得到了别人的称赞,夸他们真棒,可以养出这么懂事的小孩。

我本来以为,我也会高兴,但这种高兴太短暂了。后来的一次考试,我考的不好,老师给爸妈打了电话。爸妈其实没说什么,只是脸上和眼里多了冷漠和失望。

那种眼神让我惴惴不安,我看着墙上的奖状,我觉得它们就像一张张燃着火的催命符,催着我不停地往前跑,向上爬,不然就会坠入火海,灰飞烟灭。

02.

为了显得自己懂事,为了赢得父母的爱,为了让爸妈有面子,我已经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想法,做一个大家眼中认为的我。

就这样,生活没有什么起伏地到了高中。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个男孩,他笑起来很阳光,两颗小虎牙,是那么青春明媚。

很幸运,我们做了同桌,我们经常一起讨论,玩闹,体育课上我会去看他踢球,周末时候他会陪我去书店挑选习题册。

暧昧的时光是美好的,但也是短暂的。老师好像看出了端倪,把我叫到办公室,隐晦地询问我,并表达出希望和我父母交流的意向。

我笑了笑,说道:“老师,没有的事,您想多了,我现在的重心是学习,正好您提起了,那我顺便和您说一下,我想换个位置,xx太吵了,耽误我学习。”

于是,我换了位置,有意识地躲着那个男孩,我们的交集越来越少。三年转瞬即逝,我们到了高考结束,各奔西东的时候。

我考上了本地的一所大学,那个男孩去了外地。他成为了我青春里,甚至是一生的遗憾,因为我甚至没有开口告诉他,我喜欢他,很喜欢。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那个时候我不是一心想做父母心中的那个懂事的孩子,结局是不是会不一样。

但那时的我,承担不起这个后果,我害怕父母眼中的失望,我害怕当我不再懂事就失去了他们的爱。

03.

上了大学之后,我的生活似乎变得自由,但好像也没有。我可以借口学校有事不用回家,但我依然无法逃离满足父母期待的魔咒。

对于爸妈而言,拿奖学金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必须承认,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小孩,所以为了能够打败其他的同学,我每天都很认真地学习,只为了拿到奖学金,然后告诉爸妈,不用给我打生活费了,换来一声爸妈的“真懂事”。

大学的我,看着身边的同龄人每天干着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我觉得他们就像是放飞的风筝,自由而美丽。

而我更像一个提线木偶,木偶是不配起飞的,因为一旦线断了,木偶会摔得粉身碎骨,而我不愿也不敢让爸妈来捡起这满地的骨骸。

当然,这么多年来,我也有过挣扎,有过反抗。我的耳边时常会响起两种声音,一种是:你是爸妈的孩子,我们那么辛苦为了你,你怎么可以不懂事;一种是: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你要让自己开心快乐。

这两种声音吵吵闹闹这么多年,大多时候还是“懂事”占了上风。不过,最近这些日子来,另一种声音似乎变得越来越清晰了,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以及我的生活。

兜兜转转二十年已过,我从孩子长成了半个大人,我还要一味地按照父母的期望去生活吗,为了做他们心中懂事的孩子,我牺牲了童年乃至青年时代,以后的人生我还要继续赔进去吗?

《请回答1988》里,娃娃鱼对德善说:“别在乎谁喜欢你,而是你喜欢的人是谁。除了等待别人喜欢你,你大可以喜欢别人”。

是啊,别人的喜欢真的那么重要吗。我是我,我只是我,而不是爸妈想要我成为怎样的我。

人生很短暂,我们应该趁着我们还年轻,跟随自己的心去过自己的生活,因为在不经意间,我们就老了,那个时候的我们步履蹒跚,想重来也没机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