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轶事】 痴迷的追求 — 张宝英
【版权声明】视频图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欣赏,非商业用途。,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即刻删除,谢谢!
痴迷的追求 — 张宝英
作者:杨奇
著名的法国美术教授苏佛尔皮说:“艺术是一种疯狂的感情事业。”痴迷是追求的开始。百折不回的痴情,使张宝英与崔派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0年11月3日,张宝英出生在河南方城县。她的祖籍在河南长葛县城关镇,这里是传说中与神农氏、伏羲氏齐名的葛天氏的故里。伏羲氏发明捕鱼狩猎,神农氏发明种植五谷,有巢氏发明建造庐舍,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葛天氏不仅发明了乐舞,而且发明了织布和穿衣服,正是葛天氏部落首领利用葛这种植物纤维造福部落民众,后人才称之为“葛天氏”。 横贯长葛全境的双洎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黄帝把玄嚣葫芦流出来的那段河叫溱水,把昌意葫芦流出来的那段河叫洧水,两河汇流后,流经新郑南关和长葛官亭段的河水叫“双洎河”。有2000多年的航运史,畅航于淮河各支流,直达无锡、常州、上海各大城市。早在秦朝时长葛就设为颍川郡。彪炳史册的楷书鼻祖钟繇,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中国第一部论诗专著《诗品》的作者钟嵘都诞生于长葛。1905年平汉铁路通车后,长葛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东船西车,水陆两便,四通八达。解放初期,长葛县城南城墙上长有一棵好大的葛藤有二三十丈宽,覆盖了好大一片城墙,每当春季枝叶茂盛,夏秋之季,米黄色的小花,香气浸人。这里的刷绒、卷烟、印刷、酿酒、榨菜等手工作坊很多,工艺水平也很有特色。张宝英的父亲张文玉、母亲黄玉珍就是靠手工印制木版门神年画为生的农民。他们生有五个子女:长子张宝恒、长女张宝英、次子张宝亭、三子张宝山、次女张宝妹。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张宝英随父母回到长葛县城关镇,随即迷上了看戏。当时长葛县城的城隍庙里经常有曲剧、越调、河南坠子、二夹弦、豫剧等戏曲班社或搭台或撂地摊唱戏。只要听见锣鼓丝弦响,她就要挤到跟前看个究竟。有时钻到舞台台板底下,隔着木板缝隙往上看,粉墨男女,花红柳绿,感到十分有趣。碰到武生亮相,抬腿跺脚,或是双方交战,剧烈的震动使台板下尘土飞落,弄得挤在台板下看戏的孩子们灰头土脸,一哄而出。
有次看戏看到晚上,黑灯瞎火地回到家也不敢声张,悄悄钻进被窝蒙住头就想睡觉。突然,听见划火柴的声响。摇曳的油灯下,只见父亲举着菜刀,怒气冲冲地嚷嚷着:“死妮子,看我今天不剁掉你的腿,看看你以后还敢跑出去看戏。”母亲百般劝阻,父亲还是不依不饶,摇晃着菜刀,非要砍断宝英一条腿。直到宝英跪在炕上保证以后再也不去城隍庙看戏了。父亲才在母亲的劝说下吹灭了油灯允许宝英睡觉。父亲如此吓唬她,就是不想让她着迷一样地去看戏。可是,已经入了迷的张宝英始终听不得戏班的锣鼓响。正在门口捻线呢,听见锣鼓声,撂下线穗子,拔腿就往城隍庙跑。害怕父亲追赶,不敢走大路,就抄近路,从城墙下的狗洞里钻了过去。等回来时钻错了狗洞,卡在出口处退不回去也出不来,憋得满头大汗,急的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嚎哭起来,随行的小伙伴吓唬她,在后面大喊:你爹拿菜刀来了!她吓得一哆嗦,钻挤出狗洞,疯一样地跑回了家。
张宝英 11 岁便照(1951 年摄)
到了上学的年纪,母亲熬着油灯给她缝制了一个小书包,又用印门神的角边纸给她订制了一个小小的写字本,希望她能好好读书识字,将来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可是,在学校的小板凳上还没有坐稳,小宝英就被父亲揪回家了。父亲呵责道:“小妮子家上啥学啊!有这功夫还不如去割点草把那两只羊喂饱。”说着就一把夺过小书包扬手扔到了房坡上。吓得小宝英抹着眼泪,乖乖地背起柳条筐就去割草了。
1948年6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长达半年的“拉锯”战,终于彻底解放许昌,10月长葛第二次解放。1949年2月许昌专区成立,长葛县隶属于许昌专区。解放后的长葛县,社会稳定,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各种手工业作坊陆续开张,私营企业,恢复生产,正常经营。
1951年,11岁的张宝英成了长葛县私营三象卷烟厂的童工。每天天不亮,就跟着街坊大婶来到烟厂装纸烟。大人们一把就能装满一纸筒,正好50支烟。而小宝英需要抓两三次才能装满一纸筒香烟。浓烈的烟草味儿,长时间的枯燥劳作,婶子大娘、嫂子大姐都把听宝英唱戏当成了最大的乐趣。烟厂工会主席王丑听说小宝英能歌善舞,就鼓励她参加厂里的宣传队,每天利用业余时间给大家表演秧歌舞,演出活报剧《高小林回家》,扮演剧种的小男孩高小林。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思想宣传,工厂的姐妹们非常喜欢看她演出。
那时候,家里生活艰难,一家人每天只能吃两顿红薯。要攒够几个鸡蛋,才能换点盐吃。大哥张宝恒那年才14岁,听说参军当兵能吃饱饭,就报名参军要去朝鲜抗美援朝。原本报名参军的是本家一个侄子,他媳妇不让他去,大哥就成了第一个报名参军的人。大哥胸前戴着大红花,骑在枣红马上,个头还没有那匹枣红马高,被乡亲们敲锣打鼓地簇拥着,送到了县里。县里招待军属家人吃白馍,妹妹弟弟像过年一样高兴。可是,母亲只要一拿起白馍就簌簌掉泪。她说:“这是在吃恁娘的心啊!”
张宝英(右)与好朋友杜秀花合影
(1953 年摄于长葛)
大哥参军走后,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宝英就看见油灯下的母亲一边纳鞋底一边掉眼泪,她知道那是母亲在想念战场上的儿子。也就是在那些个不眠之夜,那盏飘忽的油灯,母亲那腮边的泪花,给她的心灵落下了烙印,她下定决心,今生今世要孝敬母亲一辈子,做一个孝顺的女儿。
一天,宝英跟父亲正在地里干活,听见父亲和一个路过的乡邻说要给她订一门亲事。她撂下锄头就跑回家,把听见的话跟母亲说了,气得母亲颠着小脚跑到田头找父亲理论:“我9岁到恁家当童养媳,14岁圆房,在恁张家受了一辈子的罪。说啥我也不能再让闺女走这条路了。”随后,母亲就把11岁的张宝英送到长葛县三象卷烟厂当了封烟工。
《朝阳沟》剧照,张宝英饰银环
(1964 年摄于广州)
1953年,长葛县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进行反行贿受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三象烟厂经营不善,最后关闭停业。烟厂倒闭后,一块做工的姐妹都回家了,厂工会主席王丑看张宝英很有表演天赋,又喜欢唱歌跳舞,就介绍她参加了长葛县大众豫剧团。剧团旁边就是清潩河,河水清清,溪流综综,河面上有一座石拱桥,距今已经有400多年了。据说是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由长葛知县蔡绍先创建的,因有和尚募化,故而得名和尚桥。年仅十三四岁的张宝英经常在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时,站在河边上喊嗓子练声。
《花打朝》剧照
张宝英饰罗夫人(1962 年摄)
街坊邻居听说宝英参加剧团学唱戏了,议论纷纷。几个亲近的叔叔大伯婶子大娘就劝说宝英母亲:“可不能让孩子去学唱戏啊,将来都不能入老坟。”“干啥不中啊,咋能叫孩子去学唱戏呢,再穷也不能当戏子啊!”母亲淡淡地答道:“我们家已经揭不开锅了,连半瓢面都没有了,总不能叫孩子饿死吧。她想干啥,就随她的愿吧!反正是女孩子家,唱不唱戏,将来都是入人家的祖坟的。”
《刘三姐》剧照(1961 年摄)
张宝英饰刘三姐 沈宝爱饰媒婆
1955年,张宝英听在一块做工的小大姐王凤英说,崔兰田领导的安阳剧团在郑州招学生呢。张宝英怀揣着父亲卖了20多斤粮食换来的几块钱盘缠,踏上了她梦寐以求的学戏道路。在村口临别时,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张宝英说:“你一定要争口气,不学成个人样来,就别回来见我!”张宝英眼含着热泪将母亲的教导铭记在心底,依依不舍地转身告别了母亲,离开了养育了她15年的家乡。
作者:杨奇
····················································
【版权声明】视频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即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