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类抗炎药”快速阅读【B4】
药物分类
①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二氟尼柳、水杨酸酯等;
② 苯胺类: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乃近、尼美舒利等;
③ 乙酸类:吲哚美辛、舒林酸、阿西美辛、依托考昔等;
④ 苯乙酸类:双氯芬酸、苯克洛酸等;
⑤ 丙酸类:布洛芬、酮洛芬、芬布芬、蔡普生、非诺洛芬等;
⑥ 灭酸类:甲芬那酸、甲氯芬那酸等;
⑦ 吡唑酮类: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羟基保泰松等;
⑧ 昔康类:吡罗昔康、替诺昔康、美洛昔康、氯诺昔康等;
⑨ 昔布类:罗非昔布、塞来昔布;
⑩ 其他类:蔡丁美酮等。
根据药物COX-2的IC50/COX-1的IC50比值的不同将其分为:
1. COX非选择性抑制药:萘普生(0.6)、氟比洛芬(1.3)、双氯芬酸(0.7)、萘丁美酮(1.4);
2. COX-1低选择性抑制药:布洛芬(15)、对乙酰氨基酚(7.5);
3. COX-1高选择性抑制药:阿司匹林(166)、吲哚美辛(60)、舒林酸(100)托美丁(175);
4. COX2选择性抑制药:塞来昔布(0.05)、尼美舒利(<0.07) 等。
药理作用 解热作用 特点:降低发热者体温,对正常者无影响(与氯丙嗉不同) 机理:抑制PG合成。(PG是致热物质) 镇痛作用 中等度镇痛作用,临床主要用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痛经等,对剧痛及平滑肌绞痛无效。 机理:抑制PG合成。 抗炎作用 PG既是致痛物质,又是致炎物质,这类药物通过抑制PG合成达到抗炎作用。只能抑制炎症反应,不能病因治疗。苯胺类无抗炎作用。 机理:抑制PG合成。 (一)针对症状治疗的药物 1.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2.血管收缩药:如苯丙醇胺、伪麻黄碱等。 3.抗过敏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等。 4.镇咳:如右美沙芬、可待因等 5.中枢兴奋药:如咖啡因等。 (二)针对病因的药物 1. 抗病毒药:金刚烷胺、病毒灵等。 2. 中西药结合的复方制剂: 这类药一般在解热镇痛西药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具有抗病毒、抗菌作用的中药,一方面对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适当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3. 中成药制剂: 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荆防冲剂、双黄连口服液等。 对轻、中度疼痛有效; 对炎症性疼痛有效; 常用于牙痛、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和炎症关系密切的疼痛。 阿司匹林 吗啡 作用部位 主要在外周 中枢 作用机制 抑制PG合成 激活阿片受体 作用强度 中等 强大 临床应用 慢性钝痛 剧烈疼痛 成瘾性 无 易产生 上世纪90年代初WHO提出到200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癌症病人不痛”的目标和癌痛的“三阶梯治疗”方法。 推荐吗啡作为治疗晚期癌痛的药物,并认为一个国家吗啡的消耗量是衡量该国癌痛治疗改善的一个重要指标。 轻度疼痛:NSAIDs + 辅助药物 中度疼痛:弱阿片类 + 非阿片类 + 辅助药物 重度疼痛:强阿片类 + 非阿片类 + 辅助药物 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抑制炎症反应; 用于非感染性炎症; 只能缓解症状,不能祛除病因; 苯胺类无此作用。 强直性脊柱炎 和 类风湿性关节炎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1. 中枢神经系统:头痛、耳鸣、头晕等。 2. 心血管系统:水钠潴留性高血压、水肿,偶见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长期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时,心肌梗死、脑卒中、血栓形成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高。 3. 胃肠道:使用非选择性COX抑制剂时,常见上腹痛、畏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偶见上消化道溃疡或出血。 4. 血液系统:偶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5. 肝损伤和肾损伤:所有 NSAIDs均可能具有肾毒性。PGs参与了肾血流的自身调节,NSAIDS的肾毒性与其干扰肾血流的自身调节作用部分相关。所有 NSAIDs均可能诱发肝毒性。轻者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严重者出现肝衰竭或肾衰竭。 6. 其他:哮喘、各种皮疹、瘙痒。 7. 在非选择性 NSAIDs中,吲哚美辛和托美丁的不良反应多见,双水杨酯和布洛芬毒性最小。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目前被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所代替。 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TXA2)。 其他:降低结肠癌风险,预防阿尔兹海默症发生等。 抗血小板聚集:小剂量(75 ~ 150mg)阿司匹林可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心梗、脑血栓)。机制:小剂量 TXA2 ↓(血小板)血管内皮 PGI2↑(抗聚集) 大剂量:抑制血管内皮PG合成酶、 PGI2↓(促聚集) 苯胺类解热镇痛药。1878年首次合成,1893年用于临床,直到1949年当它被认为是乙酰苯胺(退热冰)和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谢产物时,才得到普遍应用。我国于1960年开始生产。 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抑制作用比对外周的前列腺素抑制作用强,因而解热作用较强,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较弱,但作用缓和,持久。几乎没有抗炎抗风湿作用。 本品对胃肠道刺激小,对凝血机制无影响,正常剂量下对肝脏无损害,是较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 为吲哚类,由美国默克最先研制,早在1963年就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我国于1968年研制成功,1970年投产。本品以其强抗炎,止痛和解热作用及价格低廉的特点,至今仍被广泛用于临床,但由于它有严重的副作用,尤其不适于高龄患者和有胃溃疡及高血压的患者。 是最强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之一,具有明显的抗炎,解热和镇痛作用。在非甾体抗炎药中,其镇痛作用最强,对炎症性疼痛作用最显著。 最初由瑞士Helsinn公司开发,在意大利于1985年研制成功上市的第一个选择性抑制COX-2的非甾体类抗炎、解热、镇痛药。适用于骨关节炎症等和各种疼痛的治疗。由于其独特的药理作用机制该药曾被认为是一个安全性好(胃肠道反应少),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非甾体抗炎药。但近年来,其严重肝毒性反应,国外多有报告。 曾先后在3个欧洲国家停止销售。 对COX2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约为COX1的10倍。口服吸收较慢,t1/2约20小时,每日给药1次。美洛昔康7.5 ~ 15mg/d治疗骨关节炎,15mg/d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由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于1996年首次在南非上市。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吡罗昔康、双氯芬酸和萘普生。虽然该药抑制TXA2合成,然而即使患者的用药剂量超过常用量也不抑制体内血小板的功能,机制不详。其他不良反应与一般 NSAIDS相似。 对COX2的选择性高于COX1约20倍,治疗剂量下对COX1无明显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7%,主要经肝脏CYP2C9代谢,t1/2为10 ~ 12h。 辉瑞制药主打的镇痛药西乐葆(塞来昔布)1998年获准在美国上市。临床用于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急性疼痛和原发性痛经。其主要特点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的 NSAIDS。 塞来昔布也抑制肾脏PG合成,可诱发高血压和水肿。一般不推荐作为NSAIDs的首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