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多说教到言传身教,再到不教而教丨完美的网球教练是哪种?

最近读了美国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W·Timothy Gallwey)写的《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The Inner Game of Tennis),感受颇多。

这本书在网球教学方面提出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模式,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对传统网球教学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实际上,这本书早在七十年代就已经出版发行了,从时间上来说,作者所倡导的网球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不是最近才诞生的新事物。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其实并不仅仅适用于网球教学,作者认为他倡导的理念还同样适用于艺术、商业、健康、教育甚至人生规划方面,可以称之为心灵励志类读物。

作为一位球龄八年的网球重度痴迷者,我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大致上认同他八成左右的观点。我想,一个作者之所以写书,其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服尽可能多的人接受他的观点,我觉得作者加尔韦无疑是成功的。

成功的作者不仅在于说服读者,还在于诱使读者加入他的行列,成为追随者去宣传和推介他的思想和观点。

或许我就是这样一个被说服后的追随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结合自己的学球打球经验,写出了几篇类似于读后感的文章发表在了网球之家微信公众号上。

很自然地,这些文章引起了一些争议,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我认为,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是有益的。所谓“理不辩不明”,争议和讨论的价值在于让更多的人深入全面地认清两方观点,从而使参与讨论的人以及围观的读者从中汲取一些东西为己所用。

从这一点来说,我是非常欢迎争议和讨论的,也由衷感谢在我文章后面发表评论的球友,你们的每一条留言我都会认真仔细地看。

今天我要谈的不是这本书上的某一个细节,而是涉及到书的全貌。如果将这本书比作为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的话,那之前我们探讨的可能是细枝末叶,而今天探讨的则是这棵树的主干部分,即作者最核心的观点。

依我的理解,就网球教学模式来说,作者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不教而教”。

实际上,无论是在体育、艺术还是文化领域,教学理念和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类:强调过多说教、注重言传身教和崇尚不教而教,而施教者也可以分为以上三大类。

先来说说第一类,强调过多说教型教练。

坦率地说,喋喋不休说教的网球教练是极少数的,就算有,也多是刚开始教网球的菜鸟级教练。比如,谈到如何击球,说教型教练一般喜欢把一个击球动作细细地拆分,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向学员灌输若干条“应该”和“不应该”,并深入细致地剖析“应该”和“不应该”的理由。于是,那么多条条款款在学员的脑子里就搅合成一团,看似简单自然的击球动作就变得非常复杂。

不仅如此,学员一旦做不好,就会产生自责和自卑的心理,如果这个时候教练恰巧缺乏耐心,对学员进行批评,那可能给学员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也有的教练则相恰恰相反,喜欢一味地迁就和表扬学员,而过多过频的表扬反而会让学员觉得教练是在哄自己开心,在忽悠自己,因为他觉得自己刚才的击球并不是如教练夸赞的那样完美。

在加尔韦看来,正面和负面的评判都会抑制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反应。过多的说教使学员丧失自我,不再相信自己本身所具备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不仅如此,过多的说教还会导致学员精神紧张,有些动作明明能够轻松完成,但如果学员刻意努力地去做,反而会全身僵硬。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加尔韦改变了过多说教的模式,开始采用第二种教学模式,也就是言传身教。

为此,加尔韦做了一个试验。以前针对初学者,加尔韦首先会进行讲解,但这次完全跳过这一步骤,没有给学员讲基本的正手打法,也没有讲如何握拍、击球、移动脚步。他首先亲自示范了十次正手击球,让学员认真观察,但不要仔细思考教练的具体动作,而只需记住正手击球的视觉图像,并要求学员在脑海中重复几次这一图像,然后再让自己的身体模仿这个动作。

结果这位学员第一次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挥拍击球动作,但是他的双脚却像钉在球场上一样一动没动。加尔韦指了指他的脚,学员立即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并在下一次击球中开始调整脚步。

这就是言传身教的作用。不用过多地说教,不用细细地分解技术动作,而是让学员照着教练的动作进行模仿,然后再指出学员的错误,让学员自我调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练说的内容比前一种要少了很多,但效果却要好很多。

在加尔韦看来,从过多说教转为言传身教,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既然视觉图像比语言效果更好,示范比讲解效果更好,那么指导太多是不是还不如完全不指导呢?

顺着这个思路,加尔韦又把网球教学模式往前大胆地推进了一步,试图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

写到这儿,我就不得不提到5月29日我在网球之家微信公众号上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教练说的越多,你是不是越打不好网球?丨自己的经验才是最好的老师》,这篇文章刊发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正如有的球友指出的那样,这个观点确实并非我的原创,我确实是在读了加尔韦写的这本书之后,结合自己学球打球经历,经过深入思考后写的这篇文章。可能是我的表述方式有问题,有一些球友并没有准确领会我的意思。其实这篇文章的本意并没有否定教练分析指导的价值和意义,我只是尝试从学员的视角来大胆地分析和反思了一下当前的网球教学模式。

为了证明“不教而教”观点具有一定的正确性,我打算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予以说明。

婴儿学习走路时,还不会说话也听不懂成人的说话,但他的观察和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婴儿学走路的过程大概就是:他会观察和模仿大人走路的样子,在脑中形成一个画面,然后学着大人的样子站立、迈开脚步,就算跌倒他也不会像成人那样指责自己,也不会像成人那样产生挫败感和自我怀疑,他只会更加努力地尝试、去调整,最终学会了走路。

自然界中的猎豹也是如此,小猎豹学会奔跑、捕食,也是跟着猎豹妈妈后面观察模仿的,并不会得到任何语言上的指令和矫正。

当婴儿长大后,学会了说话,有了自我意识,反倒会造成一些学习困难。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加尔韦认为的那样,负责下达指令的自我1对自我2的不信任、过分苛责从而对学习造成了不当的干扰。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自然学习的能力,每个人的DNA都传承着本能的力量,过度的苛责只会让心态失衡影响学习,也会导致在比赛中发挥失常。

那么,什么样的教练才是最完美的教练呢?

如果把网球界比作为江湖的话,我觉得最厉害的大佬就是“人狠话不多”的那种。在我看来,最完美的教练就是:平时说话不多,对学员不鼓励也不批评,在学员做动作的时候在旁边观察,然后给出改进的指令。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心生疑问,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崇尚那种“不教而教”的教学模式吗?既然还要倚靠教练的指令,那怎么能算是“不教而教”呢?

实际上,这位“人狠话不多”教练所起的作用,正是加尔韦在书中所说到的“不评判的”观察,这位教练帮学员承担了这个角色,精准的提出了改进建议。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很难有这样一个随时帮我们观察的教练,但是我们可以自己来充当这个角色,成为自己的完美教练。

这也正是我昨天在《想调整动作和提高技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自拍!》一文中表达的观点。

昨天文章的配图是瓦林卡,有球友在文末留言说想念维基奇了,今天的配图来自于维基奇的Instagram,全部都是一手的最新出炉照。

谢谢各位的阅读,也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你的观点、感悟和经历。(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云卷云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