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四思 2024-08-06 09:31:54 昨天深夜偶得一梦,所梦甚怪,竟梦到自己在一群人的围观注视下,哼哧哼哧箍一个木桶。更诧异的是,我还边箍边给他们讲起了箍桶哲学,还将其总结为12字的“箍桶四思”,论述怎么才能实现最大化的盛水量,真是差点把我自己笑醒。虽然我这辈子只见过箍桶,但从来没有上手箍过。或许我的上一辈子是个木匠,且还是个爱思考的木匠吧。梦中这“四思”虽粗糙,但感觉颇为有趣,故记之。板要齐。所谓箍桶,就是要把几块做桶的木板箍起来。短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是由这几块木板共同决定的,而最短那块木板决定了盛水量的上限。无论其他木板多高,只要最短板存在,水平面就永远仅是那块最短板的高度。而只有把所有的板都弄得和最高板一样齐整,才能为实现最高水位奠定坚实基础。这就提醒我们必须要有更严的高线意识。箍要紧。板与板之间必须用“箍”来拼接,才能不至于散架。可以用铜箍,也可以用铁箍、竹箍,一个用铜箍的桶质量大概率是要显著好于用竹箍的桶的。这就提醒我们必须要有更严的规矩意识。缝要实。板再齐、再高,箍得再紧,也难保板与板之间做到严丝合缝。所以必须用桐油刷上几遍,真正把那些平常不为人注意的细小缝隙都给实实在在地封上了,才能确保不漏水。这就提醒我们必须要有更严的自律意识。底要牢。木桶出现短板、出现缝隙,可能桶里还会剩一些水。但如果底板不牢固,水压稍一大,就会导致“滴水不剩”,一切白费。这就提醒我们必须要有更严的底线意识。 下乡进城 记录点滴思考 赞 (0) 相关推荐 【兰溪非遗】 上戴箍桶 上戴箍桶 老箍桶匠戴竹松80多岁了,现已故,生前有着一手炉火纯青的箍桶技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箍桶业逐渐没落,迫于生计,他还是继续做他的箍桶的生活.他悉心制作,吃盒.猪槽.腰桶.千张桶.水桶.豆 ... 新“木桶效应”下的员额制退出 ▐ 撰文/郑烁 从今天的漫谈主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由木桶引发的思考". 最近发生的三件事情,让我和同事在闲聊评价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检察官的员额退出问题.比较有意思的是,大家的 ... 从“短板理论”到“长板理论” 大家熟悉的"短板理论"又称"木桶原理"或"水桶效应",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2004)提出.该理论认为: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 ... 播音主持三定、四思、五借的即兴构思详解 大部分播音与主持艺术考生在招聘面试时较难的是即兴发言,沒有一切提前准备,规定当场就需要能讲,并且讲得言之有理,不会难堪.结结巴巴,或者词不达意.七拼八凑,沒有主题,吸引住不上听众.那麼,我们在即席演讲 ... 水晶珠:诗四首|立夏之思 文/水晶珠 (一) 满树繁华赠予夏, 一袭锦袍祭春纱. 燕莺穿梭织四季, 茫茫春雨归暑家. (二) 暮春何处不飞花, 落英片片追红霞. 天道轮回唤立夏, 红泥护花深情夸. (三) 春光烂漫随流水, 一 ... 细思极恐 麻将桌上四个人必有一人血脂不正常!!! 上周日我们讲了 哪些人需要注意血脂 高血脂人群自我筛查,建议看这里 目前 十个人里面有四个人血脂不正常 这不就意味着 不是你 不是我 就是他 这太恐怖了 那么 应该怎么做才可以降低血脂异常的风险呢? ... 「咸卦」之九四爻辞“贞吉,悔亡。幢幢往来,朋从尔思”破解 九四:贞吉,悔亡.幢幢往来,朋从尔思.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幢幢往来,未光大也. 释字(词) 幢 <说文>:"幢,旌旗之属.从巾童声."后泛指帐幕,床帏.伞盖,旌 ... 同上新中国史思政大课观后感(四) 中国共产党青年团是中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是中国共产党的有力助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亲自缔造和培育的,它在不同的条件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自己的任务.四化建设中, ... 学经典 | 《除欲究本》卷四 · (四)太子保身思免祸,哲人遇害终修行 太子保身思免祸 哲人遇害终修行 <除欲究本>卷四 诗曰: 因为京城利害关,哲人早入夕阳山. 再闻汴老说原故,摆手摇头永不还. 昔日东京汴梁,梁王朱温,所生三子.一名有杰,一名有同,一名有贵 ... 【原创】《雪思 . 四首》 作者:陈海青 朗诵:诗声琳语 NO.938 --编者按 冬已过,春来报,万物复苏寒料峭.自然雪景美如画,令人思绪任飘遥! [原创] <雪思四首> 作者:陈 海 青 朗诵:诗声琳语 ①<雪野> 皑皑白雪醉归田 ... 《龙文鞭影》卷四 十二 侵 左思三赋 程颐四箴 <龙文鞭影>卷四 十二 侵 左思三赋 程颐四箴 左思三赋 程颐四箴 [拼音]:Zuǒ Sī sān fù Chéng Yí sì zhēn [人物故事]: 我国古代西晋时期,文坛 ... 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四史讲堂--新中国史 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举办 "同上「四史」思政大课"活动 课程内容 1.党史 2.新中国史 3.改革开放史 4.社会主义发展史 课程安排 [回放] 第二堂课 · 新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