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植物,长得像笋却不是笋,它的名字叫茭白,它的别称有很多,有的地方叫冬笋,还有的地方叫它高笋,或者是茭笋、菰笋等,不管它叫什么,它长这样↓↓↓
茭白为禾本科植物菰[gū]的花茎经茭白黑粉的刺激而形成的纺锤形肥大的菌瘿,生长于湖沼水内,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也就是说茭白并非种子或果实,而是菰感染黑粉菌后膨胀的茎部。茭白性寒味甘,入脾、胃、肝、胆经,有清热生津、利尿除湿、通利大便之功,适用于饮酒过度,烦热口渴,小便不利,湿热黄疸,大便秘结等。
明代医学家卢和编著的《食物本草》记载:“茭白,味甘,冷。去烦热。又云:主五脏邪气,胃肠固热,心胸浮热,消渴,利小便。多食令人下焦冷,发冷气,伤阳道。不可同蜜食。糟食之甚佳。”《本草拾遗》言其“去烦热,止渴,除目黄,利大小便,止热痢,解酒毒”。营养分析表明,茭白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增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促进排便,并可降低血脂。常食本品,可有效地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及习惯性便秘等。菰在“专职”生产茭白之前,它的主产物是其颖果,即菰米。战国时期《周礼·天官》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榖”,六榖包括“稌、黍、稷、梁、麦、菰。菰,雕胡也。”,其中“菰”指的就是菰米,又称为雕胡。唐代诗圣杜甫有句:“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宋代陆游《长歌行》也有词云:“菰米如珠炊正熟,蓴羹似酪不论钱。”证明很久以前菰米是作为主食之一的。
菰米也是一味中药,《本草拾遗》载其:止渴。《本草纲目》载:解烦热,调肠胃。菰米产量低、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后来人们发现菰的植株茎端被黑粉菌感染,长成了茭白,茭白的味道比菰米更美味可口,而且更易于种植,于是大家都开始改种茭白,菰米也就渐渐少了。
食材:老黄瓜1条(约500克),茭白2根(约100克),草菇100克,马蹄6只,生姜3片,白鲫鱼1条(约500克)。
做法:
1、老黄瓜、茭白、马蹄切薄块;草菇洗净,对半切开,放进沸水中稍焯,捞出用冷水冲洗干净;生姜洗净,切片;
2、白鲫鱼处理干净,放入加有生姜片的热油锅中小火煎至两面金黄色(煎时洒点白酒)。
3、然后,把其他备好的食材一齐放进锅内,加入清水1500毫升、白酒少许,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30分钟,精盐调味,即可。功效:有良好的清热解暑、利湿解毒、健脾益气等作用。
材料:大鱼头一个、茭白100克、豆腐2块、生姜3片。
做法:
1、茭白剥壳洗净切片,豆腐洗后切块,鱼头清洗干净。
2、起锅烧油,加入茭白翻炒片刻,加入上汤、鱼头、豆腐、生姜、精盐煮沸,撇去浮沫,撒入葱花、味精即成。
做法:将茭白洗净,切细备用。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茭白、调味品等,再煮沸片刻即可。功效:可清热利湿,养阴生津。适用于酒后烦渴,小便淋涩等。
做法:将茭白、土豆洗净,土豆去外皮,切丝;锅中放素油烧热后,放葱姜煸香,而后放入土豆、茭白同炒待熟时,调入食盐、味精等,炒熟即可。功效:可健脾养胃,适用于慢性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纳差食少等。
做法:将茭白洗净,切丝。绿豆芽洗净。锅中放素油适量烧热后,下茭白、绿豆芽,翻炒片刻,而后下食盐、味精、葱花、姜末等,炒熟即可。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自中国中医药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