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人参的用法
在伤寒论中,关于人参的用法,自古一直有争议,其实历代的争议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伤寒论中的人参究竟是不是现在的人参,另一个是伤寒论中的人参究竟是性寒还是性温。
到目前为止,否认伤寒论中的人参为今之人参的主要是依据了伤寒论中人参的用法,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白虎加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两方,从两方的主治来看,于热病中或热病的后期应用性温的人参似乎并不合时宜,所以才有现在的人参非人参或人参性寒的特点,所以要说明这一点,我觉得还要从整部伤寒论来看,彻底的研究一下伤寒论对于人参的用法,才能对张圣人用参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人不才,一直想就这方面的问题做一个研究,可惜却一直沉不下心来,今天发这个贴就权当我个人的学习贴吧,当然也欢迎大家加入讨论,一起来说说伤寒论中有关人参的那些事。
对于伤寒论中人参的用法,我们首先需关注的就是下面这个白虎加人参汤证。伤寒论中有关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全部条文列在下边。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凡是学院派出来的都知道,阳明经证有四大证,号称为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有此四大证,为白虎汤之适应症,可惜,真证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在伤寒论中,有此四大证的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民国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阐明此点。
白虎汤中加人参,这其实符合张圣人的一惯做法。在下读伤寒论,觉得在伤寒中,特别重视人体之正气,在邪气正盛之时使用扶正法的例子也不止白虎加人参汤一方。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在白虎汤中加入人参?答案我想可能有一半的人知道,另一半的人不解,而知道的这一半却由此而推导出人参性寒滋阴的这个结论来了。但就我个人认为,张圣人在此用参与人参性寒并不甚大关系。
我承认,张圣人在白虎汤中加入人参,是因为患者出现了口渴的这个症状,大汗出加上口大渴才证明了患者津液大伤,这个我也承认,但是关键就在于津液大伤后的治法。今人通常的做法就是滋阴,这也是为什么今人会认为人参是甘寒滋阴的原因了。但是,对于白虎加人参汤证来讲,寒凉滋阴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已。所以我的结论就比较雷人了,我个人认为,在白虎加人参汤中,根本就用不着救津!
我们如果不忘条文的话,我上面列的第4条是: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张圣人其实已经在条文中将自己的理论解释得清清楚楚了,津液大伤,病人会饮水自救,并不需要使用药物救之,更何况,白虎汤寒凉清热,热势一去,津液自存在,所以,津无需救。
所以,张圣人在白虎汤中加入人参,着眼之点并不在于救津,而是在于救气。白虎汤证有两个特点:其一、大汗口渴;其二、过用寒凉。观白虎加人参汤方,石膏是人参的五倍,知母是人参的二倍,我们还没算病人饮进去的数升凉水。过用寒凉可能会对清除热邪有帮助,但同时却可困遏人体的阳气,使阳所不化。水本为津之源,但并不是说水只要喝进去就能自动生成津液,津液的化生是靠脾的运化,阳气的蒸腾来完成的,而在伤寒论中只有人参同时可以完成这两个任务,第一、人参补气入脾,第二、人参性温。
人参之温性在白虎加人参汤中其实是很重要的,金匮中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要知道,从外部来的水,在机体阳气不足的条件下实际就是饮邪,所以在临床上才有发热病人饮水不止以致泄下不止的例子。饮邪若无温药,不得宣化为津,所以,白虎加人参汤中的人参性温可知。
白虎加人参汤中的人参,实际上就是一味预防性用药,白虎加人参汤述证之时并无阳气不足的表现,但为医者,从患者的用药,与不断饮用冷水的表现上,自然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病症发展的趋势的,所以才在方中加入了性温的人参。
有人说,伤寒论的辨证是复杂辨证,对于这一点我很同意,对伤寒论来说,辨证——并不只意味着对症状属性的判断,还包含着对发病机理的深刻领悟,以及对疾病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
锵锵音乐坊
我倾向于北沙参,这也是最近几年来临床中一直如此使用。是受临床版黑糊糊版主指点。
白术散
白术散
现在如果真遇到白虎加人参汤证,用甘微寒的生晒参或者西洋参为宜。
本经说的人参味甘微寒,当是中原地区所产。现在辽参其实生晒参也是微寒的,红参才是温性的。
吕鸣
一个白虎加人参汤是不能证明人参性温这个话题的,不过大家倒看一下下面的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倒真真的挺有意思。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条目中人参之加减变化凡四:
1、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2、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
3、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4、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胸中烦为热证,加瓜蒌,去人参,是为加入清热,去了甘寒?似乎并不是十分通吧?
对于伤寒论中人参的用法,我们首先需关注的就是下面这个白虎加人参汤证。伤寒论中有关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全部条文列在下边。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凡是学院派出来的都知道,阳明经证有四大证,号称为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有此四大证,为白虎汤之适应症,可惜,真证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在伤寒论中,有此四大证的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民国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阐明此点。
白虎汤中加人参,这其实符合张圣人的一惯做法。在下读伤寒论,觉得在伤寒中,特别重视人体之正气,在邪气正盛之时使用扶正法的例子也不止白虎加人参汤一方。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在白虎汤中加入人参?答案我想可能有一半的人知道,另一半的人不解,而知道的这一半却由此而推导出人参性寒滋阴的这个结论来了。但就我个人认为,张圣人在此用参与人参性寒并不甚大关系。
我承认,张圣人在白虎汤中加入人参,是因为患者出现了口渴的这个症状,大汗出加上口大渴才证明了患者津液大伤,这个我也承认,但是关键就在于津液大伤后的治法。今人通常的做法就是滋阴,这也是为什么今人会认为人参是甘寒滋阴的原因了。但是,对于白虎加人参汤证来讲,寒凉滋阴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已。所以我的结论就比较雷人了,我个人认为,在白虎加人参汤中,根本就用不着救津!
我们如果不忘条文的话,我上面列的第4条是: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张圣人其实已经在条文中将自己的理论解释得清清楚楚了,津液大伤,病人会饮水自救,并不需要使用药物救之,更何况,白虎汤寒凉清热,热势一去,津液自存在,所以,津无需救。
所以,张圣人在白虎汤中加入人参,着眼之点并不在于救津,而是在于救气。白虎汤证有两个特点:其一、大汗口渴;其二、过用寒凉。观白虎加人参汤方,石膏是人参的五倍,知母是人参的二倍,我们还没算病人饮进去的数升凉水。过用寒凉可能会对清除热邪有帮助,但同时却可困遏人体的阳气,使阳所不化。水本为津之源,但并不是说水只要喝进去就能自动生成津液,津液的化生是靠脾的运化,阳气的蒸腾来完成的,而在伤寒论中只有人参同时可以完成这两个任务,第一、人参补气入脾,第二、人参性温。
人参之温性在白虎加人参汤中其实是很重要的,金匮中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要知道,从外部来的水,在机体阳气不足的条件下实际就是饮邪,所以在临床上才有发热病人饮水不止以致泄下不止的例子。饮邪若无温药,不得宣化为津,所以,白虎加人参汤中的人参性温可知。
白虎加人参汤中的人参,实际上就是一味预防性用药,白虎加人参汤述证之时并无阳气不足的表现,但为医者,从患者的用药,与不断饮用冷水的表现上,自然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病症发展的趋势的,所以才在方中加入了性温的人参。
有人说,伤寒论的辨证是复杂辨证,对于这一点我很同意,对伤寒论来说,辨证——并不只意味着对症状属性的判断,还包含着对发病机理的深刻领悟,以及对疾病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