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说,自己开始老了。老了的很大一个表现是开始懂得了要承担责任,不能继续当个“宝宝”。
老师们的成长,孩子们的成长就是我的责任。
我前面写了赛课的收获。收获最大的是选手吗?不见得。是指引方向的人吗?可能也不是。那是谁呢?我想,应该是每一个在这里面全力参与,并且乐于反思的人。
没有任何要求,但是任然和宇航都写了反思。
读着她们的反思我很感动。这大概是只有带领团队才能体会到的快乐吧。我们会一起继续加油的!
我们本次磨课课题是三年级上册八单元的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执教教师是黄薇。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确定本次赛课人选后,我们迅速组建团队,参与教师有15名左右,团队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推进本次磨课的进程。在确定教学目标环节,存在了一些争议,几堂试讲课后发现我们教学目标需要调整:究竟要不要把玩的过程写清楚,还是把玩的过程写出来就行?为了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研读了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的训练要素,中段写作课程标准如下: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观察周围的世界,能不拘形式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映像最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三年级上册八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写事的习作训练,再结合教材内容“回忆一下,你当时是怎么玩的?把你玩的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想一遍,然后写下来”。很明显,三年级教材内容的要求是写出玩的过程。而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教材里“选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到了四年级才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过程写清楚。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训练要素,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为:写出玩的过程,表达出快乐的心情。精准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执教老师不明确教学目标,往往容易拔高要求,以过高的目标来要求学生。教材中有四幅乐乐玩耍的图,分别是扳手腕、钓鱼、逛动物园、游乐场坐过山车,这四幅图分别指向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玩法,所以开课之初,我们展示了一组除了书本以外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其他玩法和地点,旨在帮助学生拓宽选材范围,打开思路。这个环节图片的选材很重要,有些孩子会说自己玩得最开心的是电子游戏,那么选材时要避免出现电子游戏类的玩法。前测结果还显示出大部分学生选材较为局限,仅仅依靠书上的四幅图,孩子们都倾向于写玩过山车,因此素材的选取既要避免出现不合适的游戏还要充分打开学生的选材范围。另外,还需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喜爱的玩法,每个时代的孩子玩耍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做了前测调查,不过不同学校的孩子喜爱的玩法又有所区别,这就会导致在我们学校试讲时反响还不错,但是去了别的学校就上不出效果。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教师的每一次引导都消无声息地影响着整节课的节奏和走向。开课时,学生思维如果一直没打开,后面教师就要不断调整评价语言,紧扣教学目标,打开学生思维。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在脑海里放电影,演一演玩的过程。这个环节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在演一演的时候,回顾玩耍的过程,感受快乐的心情。先请一位学生扮演乐乐扳手腕,知道如何定格画面,定格的画面是什么、有什么用,再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自己定格画面。每次试讲到了这个环节,孩子们都手舞足蹈地演起来,仿佛真的回到了玩得最高兴的那一次。只有当孩子真正放开了演,他的习作才有“灵魂”。在试讲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坐在位置上演,难免有些拘谨、放不开,因此之后试讲的课堂,我们调整为让孩子全体起立,不拘泥于课桌板凳里,有了更大的空间可以发挥,学生们演得更生动了起来,演到高兴处有的张开双臂,有的趴在地上匍匐前进,还有兴奋得跳了起来,看得出来孩子们都很投入,但整个课堂氛围又要保持活而不乱,否则学生就会像脱缰野马,好几次试讲,班上一些调皮的孩子都异常躁动,这个时候教师的控场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环节三是借助积累的词语,修改习作,写出快乐的心情,并分享给其他人。这个环节通过微课的形式评价和指导,评价和指导的目的是改进和提升习作。前测发现很多孩子在习作中不知如何表达快乐心情,语言不够丰富,因此在此处设计一个微课,提升学生的习作,并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修改符号。除此之外,还制定了评价标准,如写出了三个画面就给三颗星,表达快乐心情的符号是有三个笑脸,笑脸表示的开心程度是不同的,有微笑的,有咧嘴笑的,还有高兴得手舞足蹈的,学生需要选择出习作展示的快乐的程度。我们还设计了多样的评价形式,自评互评师评,教学过程中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才能实现全员参与,体现学生参与的广度。磨课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是教师要不断在试讲过程中进行调整的。比如例文出现的位置,交流研讨过程中,有的老师说如果放在学生扮演乐乐扳手腕的环节,出现的时机太早,有的老师也提出也不能放在出示学生的例文环节的后面,最后统一认为放在学生完成写作的后面出现比较合适。还有精简的教学语言,说话的轻重缓急,弱化口头禅,讲台的站位,板书的设计和在黑板上的点位,微课的音量大小等等都是调控课堂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弱化口头禅这一点,我记得薇薇上课的时候特别喜欢用“那”字“那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吧”“那我们现在来想想画面,做做动作”“那请你来演一演”,后来上课我们就数她一节课说了多少个“那”字,数了快有十来个吧,冯兔子说:“这么多'那’字一出来,课就显得很散。”课后我们疯狂在她耳边说“那”,“那我们去吃饭吧”“那你要过来吗”“那这样不行”逗得大家好笑,听烦了也就再也没说过了。当然,教师的心态调整也十分重要,磨课过程中,参赛教师一次次在希望与失望间徘徊,磨课也磨人,但是最后比赛下来,短期内可视的成长却令每一位参与磨课的教师欣喜,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所有人都汲取着养分,从痛苦中感受成长。九月底,正式加入硕哥的磨课团队。第一晚就大受震惊——一晚上的研讨,教案、课件、微课全都同步产生,第二天立刻到班级试讲。速度快到甚至还能在研讨前,抽空给其他学科团队开个说明会。首先,磨课团队内部人员分工明确。亚玲姐真的特别能干,头脑清晰,做事稳当,每一次团队出动,她都能把所有任务细化到十多个团队成员上,人人有事做,人人要负责。其中有几个任务值得注意:一是核心知识的负责人,需要保证这节课不跑偏,遵循教材,还要注意教师语言。如果选手上不清楚,核心知识负责人就要去示范。全程记录的负责人则是下次赛课的预备人选。人文情境的负责人需要关注学情等等。我因为对于视频剪辑制作还算精通,所以负责微课的设计和制作。通过这半个月的磨练,我制作微课的技术愈加纯熟。微课最大的作用就是在课堂上减少老师讲的内容,能够更有效率地勾连新知和旧知,同时还激发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学习支架。所以,在设计微课的时候,就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和教材整体意识。在制作微课时,就要注意视频的趣味性。整个磨课过程中,微课多次修改,精益求精,通过每一次的试讲,观察效果,完全站在学生的视角,不管是语速、颜色、背景、音乐等等,都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易于理解。通过这次微课制作,我不管从技术上,还是设计思考上,都更明晰了制作方向。这一次磨课,我还对教学节奏、课堂节奏有了更深的理解。硕哥上课温文尔雅,缓缓而来,很有特色。我一开始觉得这是特别好的课堂节奏,后面冯老师却说:“适度的夸张才更好。低段的课堂要上得上下翻飞才好。”具体到细节上,连课堂上数个数都要有节奏强弱的对比。而且在《这儿真美》这篇单元习作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围绕一个意思,抓住身边的美景,进行表达。在试讲中,发现学生选取的景色要么很大,要么很小。这就要求老师通过点评把学生拉回来,或者发散出去。这一坨是这节课最难的部分,也是折磨硕哥最久的。在每次课后交流中,我旁听到只言片语,也明确了几个原则:一是点评学生的回答,要围绕教学目标。二是对一个学生的点评,实际上是要提醒全体学生。三是每一个环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点评不能太死板,多个目标可以体现在一个环节中,只是侧重不同。忘记是哪一晚,说到了表扬学生,我还记得特别有趣。这里有一个原则,就是儿童立场。比如夸孩子能说出荷花这一景物:“叶圣陶爷爷,周敦颐也喜欢荷花,原来有文化的人都喜欢荷花啊。”这么一夸,孩子指定心花怒放。我再想到自己,一年级整天着急忙活的,不由得自己对孩子的语气就严厉了,反应过来之后,我就极尽所能,各种夸夸,把孩子夸到不好意思,他也不好意思捣乱了。我安慰自己,这就是严慈相济吧。这是我从磨课中学到的。这堂课我们前前后后试讲了12次,国庆节也丝毫不放松,考虑到赛场学生的学情,还出去到其他学校试讲了两次,每次都在全程录像,做课堂实录,“回家”之后再反思精进,这一遍遍下来,我更理解了“磨”的意义。一堂优质课不容易,团队精诚合作,上下一心,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大家每一次磨课,都是在欢乐中度过,我感觉自己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很荣幸。借用硕哥昨晚的一句话:“最幸福的是莫过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一条路上。”
好书推荐:《哲学与幼童》
推荐理由:假期就想着看看轻松的东西,轻松的和小朋友有关的东西。所以读了读《哲学与幼童》。这本书怎么说呢?不是理论的,虽然理论上它是;不是故事书,虽然它推荐了很多故事书,也讲了很多小故事。它给我的启发是,孩子是值得去琢磨的。它适合对琢磨儿童感兴趣的老师、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