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也许活成群体想象的模样

阅读第1140天
我在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了解到各类学派的发展历程,顿时有种涨知识的感觉。因为在我最初的了解中,道家就是只有老子一人。
儒家,应该可以说是由孔丘及一帮弟子逐渐搞起来。到后来出现了一个词,叫做儒教,两者的区别还是蛮大的。与此对应,还有佛教,佛家,道家,道教。
这些学说发展到后面,我不知道和原来的相貌到底有多大的差距。但是,我也了解,群体的观念就是会随着时间有所变化。
<1>
这种所谓的变化是什么?一个观念刚刚出现时,不管是多么正确或者伟大,一旦它进入了群体的智力范围,并对群体产生影响时,就会被剥夺殆尽。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一帮弟子游学。国君和大臣为了炒作,会把他捧为上宾,但是对其思想并没有太感冒。
之后,《论语》,还有新生代力量(如孟子)的影响,儒家逐渐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发挥着自己的力量。
虽说在秦朝有个焚书坑儒,但是其真实性始终让人存疑。更大的可能,也许就是嬴政想让那帮喜欢瞎哔哔的人闭嘴,结果就被键盘侠diss了。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确实可以作为儒家的中兴人物。由于他的原因,汉武帝开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如果稍客观来看,彼时的儒家思想其实确实不错。提倡孝道,主张“君权神授”,维护统治者利益。但是,那时的儒家,可以说是“儒皮法骨”。
换句话说,就是类似于所谓的内圣外王。没错,儒家的有些思想,有时候和法家结合到一起,确实会产生奇特的美好反应。
董仲舒,以及当时的一帮士子,对于儒家思想已经在开始进行改造。改造成适合汉武帝想要,并且适合用的思想。
如果按照1500年之后的儒家思想,汉武帝发动战争绝对会被那帮“文人”给喷死。还好他生的比较早。
时光流转,宋朝的程朱三人可谓儒家的“变革者”。这三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调整,我觉得是比较大的。大到傻傻分不清孔子到底是要安国定邦,还是要玩死普罗大众。
这时候的儒家思想,基本上对全民有所渗透。正如前面所说,这时候无论它原来多么对,但是对群体产生影响后,它原来的意义就会被篡改为更符合当下的思想。
这没有明确的对错。那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可以说是与孔丘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歧义,但还是流传开。
我们后世评价,这类思想禁锢了人的自由,包括三从四德,还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但是,又有人提出,这些话的意思并非如此,而又是被后人曲解了。
好吧,思想确实就是一潭浑水。不同的人走过,也许都会洗个手,甚至有的还会泡个脚。它存在的模样,其本质无关轻重,就是和它的影响相关罢了。
<2>
记得曾经看过一些关于企业管理的小视频,讲述管理者进行员工管理的各类方法。看到有的评论区提到,老板就是这么多套路,压榨员工。
看了这类评论,我有点漠然无语。我在想,如果不是想让你替他赚钱,老板为何给你钱?也许是我的思想太狭隘了。
以诸多处于普通员工阶层的人去看管理著作或者视频,很容易出现的一个感觉就是套路。就是属于“老板们”的套路。
这里,印证了一句话:群体低劣的推理能力和高级推理一样,也要借助观念;不同的是,群体的推理过程更多的是借助表面的相似性或者连续性。
管理者进行各类发奖,活动也好。有人想到的就是,又是小恩小惠,不就是想让我们替你卖命吗?
哪怕你做出一些友善行为,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被觉得是应该的;去请他们吃饭,也是应该的。因为这些都是套路。
这些是不是套路呢?是。就像男生追女生,不会是说一句“我爱你”就到手了,也会有套路。但是仅仅因为有套路,这个男生就不值得信任和牵手?
我们发现,群体的思考逻辑,有时候就是以固有观念去揣测发生的事情,哪怕这些事情的本质并非如此。
看到90后融资千万,他爸是王健林;30 岁成为处级干部,一定是有省长亲戚;这次她又加薪,肯定是那些事……
整个社会不是如此,但始终存在着群体这样的剖析逻辑。我们无法去看清这些事情一定会是如何,但是我知道,戴着有色的眼睛去看待环境,只会把自己抛弃。
想到自己所言,人们进行各类事情评价的时候,或者传播谣言的时候,脑子是不存在的。所以才会有群体的大多数是不会思考的。
这个不会思考并非完全不想,而是这种想,是更无条理的思考。如果仅仅是以观念或者简单的表层逻辑来进行判断,那么我们终究是没法看清自己,更别说看清周围。
<3>
昨晚和朋友突然聊到了希特勒。我突然想起了大学时期,一位老师说:如果你们真的去看希特勒的柏林广场演讲,也许你们也许会忍不住心神激荡。
没错。这位被称为“刽子手”的战争狂人,他在柏林广场的那次演讲确实震撼人心。数十万的柏林听众为之疯狂。
也许,我们现在看历史,对他的评价是纳粹的各类罪行,这点无可厚非。只是,能够让七千万德国人与他一起,我想不仅仅是如我们批判的那般模样吧。
如果我们去查看资料,希特勒的演讲是能够载入史册的,虽然结果也许被人诟病。那么,对于他,为何会有着那样的演讲魅力呢?
书中有一段话进行了解释:演说家如果同群体有密切交往,就能够在群体中激发出有诱惑力的形象说服他们。
我曾经拜读过《我的奋斗》。这本书如果你没带有偏见去看,也许能够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就是那些他一直渴求的东西。
渴求的是什么?权力肯定是有,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其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德国人应该拿起手中的剑,为德国人的犁取得土地……”
这句话,就足以深入人心。演说家绝对不是讲大道理。那些优秀的演说,勿需太多哲学思想,华丽辞藻,只是真正走进了听众身边。
一战结束后的德国,基本是就是三百年来最黑暗的时期。而半个多世纪前,铁血宰相俾斯麦带领着德意志帝国,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而希特勒出现的时代,土地被其他国家“掠夺”,军备受到限制,国家经济混乱,民生凋零……所有人的心头都是一片阴霾。
个体一个有意思的特征,就是加入群体之后,他也许会有着这个群体的集体荣誉感,哪怕他不一定认可这个群体。
虽然有些人口头上骂着国家多么不好,等到一天发生战争,能够获胜,每个人也是俱有荣焉。相反,哪天知道自己的国家又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心中应该也是郁郁。
希特勒告诉德国民众,我们要拿回属于自己的土地,我们要获得应有食物的待遇,我们要重振日耳曼民族的荣光……
这些大道至简的话,从他嘴中说出来,就是有着独特的魅力。我不否认他的所为对这个世界的伤害,但是某些相对出色的品质也许值得适当观摩。
<4>
演说家,去说出听众想听的话;对于统治者,或者组织的管理者,就会尝试去做到群体想象的模样。
有一个词叫“作秀”。古代也许没有这个词,但是自然而然会有这样的行为。一个皇帝,如果他不孝,那么又如何要求全天下人遵守孝道呢?
不遵守孝道,那么怎么能够要求忠诚于皇帝?古代君王在早春时期,也会到田地里面扶犁,表示对于农事的重视。
拿破仑对国会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通过改革天主教,终止了旺代战争;通过变成个穆斯林教徒,在埃及站住了脚;通过成为一名信奉教皇至上的人,赢得了意大利神父的支持。如果我去统治一个犹太人的国家,我也会重修所罗门的神庙。”
清朝,这个最后的王朝。可以说,他们就是从蛮夷走过来的。进入中原之后,因为剃头令,也是搞了不少的屠杀。
那些喊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孔圣人后代,毫不犹豫投降了,变成了“金钱鼠尾”。同时给封号,给赏赐,开科举,俨然一副尊重学问的模样。
果然,这一系列操作棒棒哒。江南虽然有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但看到皇帝这么“重视”文人,于是毫不犹豫报效朝廷。
所以,哪怕最专横的暴君,也会把群众的想象力视为他们权力的基础。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是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而对于管理者而言,其实换成另外一种说辞,就类似于以身作则。比如公司的规定是不能迟到,而自己每次开会都是晚来,那也会让团队出现问题。
家庭教育亦是是如此。言传不如身教,这句话我觉得是很有道理。小孩子的眼中,父母应该是一个较为完美的角色。如果仅仅只是哄孩子,而没有把话放进心里,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应该也不会对父母多友善。
<结语>
有位朋友说到,我写群体效应时,感觉是批判主义一样。其实并非如此。我看群体效应并非是上帝视角,而是也融入其中。
你如果是位导演,要知道自己这部电影如何,最好的办法就是坐到观众席上。我看待群体效应也是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