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临摹下的《捣练图》,放大后,细节超震撼!

A: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你想穿越到哪个朝代?

B:唐朝。

A:为什么?

B:以胖为美!!!

众所周知,唐朝以"丰腴"为美,较为著名的“胖美人”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为首,容貌艳丽,姿质丰腴。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幅图,正是盛唐之下,宫中女子捣练缝衣的工作场景图,这是盛唐时的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

真迹为唐代画家张萱所作的《捣练图》,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也是中国唐代名画。但我们看到的下面这幅《捣练图》,传为“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真迹”,因绘制在细致平滑的宫绢上并无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题跋:“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真迹”,另有瘦金体题“天水摹张萱捣练图”。瘦金体由宋徽宗独创,笔画劲挺秀丽, 风格独特。所以后代多认为是宋徽宗的临摹作品。

整个画面构图十分巧妙,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捣练、缝纫以及熨烫。描绘了唐代宫女劳作时的情景,长卷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仔细看,这幅图并没有背景图。

作者将一群仕女放在一个环境中,怎么能勾连在一起呢?她们做的事情都不一样,难道不会是各干各的事,互相没有关联吗?

在细节的处理上,是怎么将“捣练”和“缝纫”关联在一起的呢?

很明显,上面这幅图的仕女是在劳动,“捣练图”的名字正是源于这里,所谓“练”,即古代用双丝织的一种非常细致的丝织品,称为缣。缣原来带有黄色,经过煮熟捣练之后,就变得洁白了,这种煮缣使之洁白的活动,就称为“练”,而已经经过捣练的缣也称为“练”。

由于经纬线是圆的,纱支略微少一些(纱支是经线和纬线交织形成的缝隙),并且它的生丝制作完成后又圆又硬,并不能做衣服,这可怎么办呢?

所以就需要将纱支放到水槽里浸水以后反复用拍板敲打,让经纬线的丝变柔软,从圆柱状慢慢变扁,所以“捣练”是指丝织品最后做成成品的一道工序。

从这幅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仕女由于水槽的面积有限,所以只能两个人在工作,并且她们的表情都比较平静,看不到双眉微蹙,也看不到面容悲苦,很平静的一上一下如同音乐般的节奏,让我们感觉到她们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所以不难猜出张萱画的是盛唐时期宫中女子较为平静的生活状态。

图中有人在休息,有人将拍板倚在自己的肩上,还有人在旁边挽袖子,顿时增添了画面的鲜活感。

而挽袖女子明显是休息好要开始加入到工作队伍中,但是她的脸为什么不对着“捣练”这一队呢?

从构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四位女子所在空间是一个圆形,而旁边三人的构图是一个三角形,这就是画家刻意考虑的地方,挽袖女子既站在这个队伍中,但是她的身体又微微偏转向下一个场景中,所以我们就可以顺势过渡到下一个场景来。

然后同样的方法,可以看出,中景“缝纫”的左边女子扬起的手与下一部分“熨烫”进行勾连,怎么勾连的呢?旁边这位蹲坐的小女孩就很有意思了,她到底算哪一队的呢?

她一定不是“缝纫”队伍中的,因为她的旁边在用炭熨已经捣好的“练”,她在替“熨烫”的队伍烧炭,但是你看她的脸,因躲避滚烫的火和烟,她将脸转向了中间的那个场景,所以她又成了下一个连接点。

一只手,一个人,画卷中仕女虽各干各的事,可是她们又统一在一个场景当中相连接,让我们可以感觉到宫中女子劳作中平静的生活状态。

一幅画卷的好与不好,一定要在细微的地方能够让我们发现它的特点。

书画君突然发现一个穿粉色衣服并且还是同样画的并不是很可爱的小女孩,可实际上她却在做着可爱的事,大人在工作,她很无聊,于是就一会儿钻到“练”的这边,一会儿钻到“练”的那边,给这个画面增添了一点生活的欢乐气氛。

其他的画法就会比较细致,像人物表情的专注处理,纤细的手指,连针拉线的姿态,让我们感觉到女子的柔美。无论女子体态如何,女性内心的细腻,还有女性的柔美在这一刻都显现出来。

从色彩的角度看,画家极为讲究,做到了彼此呼应。女子的服饰,地毯等都有过渡色彩,前后左右都有呼应,使得画面变得很丰富,但又不杂乱。大块纯色调不断的强调,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分布比较均衡。

《捣练图》可以看到唐代的服饰特征以及社会的审美倾向。这幅图所描绘的盛唐时期长安城国家手工业作坊练染与缝作的劳动场景,是一幅非常珍贵的图像历史材料。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的仕女画,已经完全就成为人物画中的一类题材。

相传,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你喜欢这幅画作吗?关注我,下期讲张萱的另一幅著名画作《虢国夫人游春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