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首因效应,让学生对老师心存敬畏
写在前面:
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对学生的纪律、习惯、常规等的教育和管理,往往牵涉了老师很多精力。现实中,老师与学生的“斗智斗勇”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老师只有运用科学的手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实用心理学的许多原理对于老师教育和管理学生具有现实指导作用,用好这些心理学原理,对一线老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将结合实际,与大家分享实用心理学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的运用。限于学识不足,难免有错误及不当之处,也希望得到专家的指教。——教坛吴语
利用首因效应,让学生对老师心存敬畏
许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同样接手一个新班,才过一两个星期,学生就会对有的老师毕恭毕敬,而对另一些老师却不那么恭敬;对前者布置的学习任务认认真真去完成,不敢拖拉,而对后者布置的学习任务却不那么认真,能拖就拖;课堂纪律也是,前者上课,安安静静,谁也不敢乱说乱动,后者上课却是讲话嗡嗡之声不断,还常有学生喝水、递纸条等小动作。
这些老师感到很纳闷,那些老师也没有多厉害呀?也没见到他们凶神恶煞的样子,也没听到他们厉声呵斥的声音,也没见到他们喊家长来喝茶,怎么学生就对他们那么敬畏呢?我做得跟他们差不多啊,为什么学生对我就不那么恭敬呢?
其实,这种现象是由你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造成的。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看同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罪恶之心。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邃,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为什么看了同一张照片,对人物性格的判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从心理学上讲,这是由首因效应决定的。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首因效应也可以简单地看做是“第一印象”影响。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道理。
上述实验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品质部分。
同样道理,同样接手一个新班,有经验的老师都很注意自己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让学生觉得这位老师学养深厚,教学有方,待人平等,要求严格,说一不二。这样学生就会敬畏他,对他恭恭敬敬。而另一些老师,特别是没有什么经验的新教师,接手新班的时候,往往对待学生比较宽容,与学生说话比较随意,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这让学生觉得这位老师好讲话,于是就缺少了敬畏之心,对他不那么恭敬。
作为接手新班的老师,怎样才能给学生留下一个严格的、有威信的、不容违逆的印象呢?
根据首因效应原理,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体态、表情、语速、语气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外部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所以接手新班,老师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
一是注意仪表。衣着整洁、得体,表情严肃,眼神犀利,说话干净利索,语速适中,抑扬顿挫,语气里透着威严,给学生不容质疑的感觉。
二是宽严适当。课间可以放松一点,给学生一点好脸色;课上一定要严肃紧张,决不允许嘻嘻哈哈。
三是公平待人。不管这个学生以前怎么样,是优等生也好,学困生也好,都要平等对待,做了好事要表扬,违反纪律要批评。公平,才能服众。
四是有底线。布置的学习任务必须按时完成,而且保证质量;各种纪律必须严格遵守,排路队、穿校服、剪指甲、作业格式、卫生值日等小事,都必须按照要求做,这些都是底线,绝不允许任何学生突破。谁没有做好就批评谁,必须改正到位。让学生知道,这位老师说一不二,他的要求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运用首因效应原理,给学生留下一个严格、有威信、不容违逆的印象,你的教学工作就开了一个好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后的工作就会越来越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