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写了4万多首诗,仅1首被选进小学课本,看一遍就能记住
你的朋友圈里,有没有那种频繁发动态的人?
一天可以发四五条,大到新闻时事,小到日常起居,都能在朋友圈里写上几句,当日记似的。
其实古代也有这种喜欢记录生活的人,今天说的这位,还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他就是乾隆皇帝。
咱们发动态,人家写诗,异曲同工。
历史上有很多皇帝爱好舞文弄墨,写出来的诗呢,也有十分耳熟能详的。
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那叫一个气势雄浑;
还有魏武帝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读来就慷慨激昂;
更不用说南唐后主李煜了,什么“春花秋月何时了”、“梦里不知身是客”啦,愁肠百转,句句经典。
甚至是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有“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这样气吞山河之作。
那么作为近年来时常活跃在影视剧中的乾隆皇帝,自然也不能落后,首先在数量上就遥遥领先。
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是历史上诗作数量最多的人,排在第二的陆游一生也只写了九千多首。
如果还不够生动,再举个例子,《全唐诗》一共录入了两千多位诗人的诗作,加起来也就四万八千多首诗,乾隆一个人的诗就比得上唐代近三百年累计下来的诗作数量了。
对于这样的成就,乾隆自己颇为得意,年老时,还骄傲宣称:“余以望九之年,所积篇什几与全唐一代诗人篇什相埒(相等),可不谓艺林佳话乎?”
乾隆十来岁时就酷爱写诗,一生四万多首诗,平均一天就要写一两首。
据《檐曝杂记》记载,乾隆皇帝有一次如厕,不过片刻,就写了四首诗,比曹植的七步成诗还夸张。
他自己也说“若三日不吟,辄恍恍如有所失”,可见其勤奋。
那么他的诗质量如何呢?嗯,确实有些一言难尽。
钱钟书曾说:“清高宗亦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可以说是把乾隆的诗贬的一文不值。
乾隆写诗呢,很少在遣词造句去注重诗意表达, 大部分都是记录生活的。
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要写进诗里,生活气息浓厚的同时,文学气息就淡了很多。
话不多说,咱们用事实说话。
乾隆皇帝吃了一盘黄瓜,写下“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乾隆皇帝看见一个街头艺人,记录“铁岭老人阎李流,画不用笔用指头,纵横挥洒饶奇趣,晚年手法弥警遒。”
乾隆皇帝走过一片油菜花地,感慨“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无一不在纸墨中,其实乾隆的诗更像是一种日记。
既是写给自己看,也是想用如此通俗的笔法,记录自己的功业,教育自己的子民。
那么问题来了,乾隆写了四万多首诗,难道没有一首是我们读过的吗?
还真有,而且还被收录在小学课本中,名叫《飞雪》。
《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清)爱新觉罗·弘历
这首诗简单易懂,就是说天空中有很多飘舞着的雪花,一阵风过,最后都和白色的芦花融为一体了。
前三句就是在数数,最后一句却顿生雅趣,让整首诗有了些许意境。
使人联想到漫雪纷纷之时,落入芦花不见踪影的美景。
然而据说,这最后一句还不是乾隆自己写的。
当时乾隆和一众大臣微服私访,来到杭州后,正巧下了一场大雪,看着空中漫雪,乾隆皇帝情不自禁的随口吟咏着。
结果说到第三句“六片七片八九片”时,突然卡壳,没了灵感。
还是其中一位大臣救场,连忙补充道:“飞入芦花都不见”,缓和了众人的尴尬,乾隆皇帝也没有怪罪他。
至于这位臣子是谁,有说刘墉、有说纪晓岚,具体不得而知。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首诗足够通俗易懂,因而才能被编入小学教材中,便于理解,从而达到启蒙的作用,网友们也戏称再也不怕“背诵全文”了。
通过上述的了解,不难看出,乾隆皇帝的诗作虽然在数量上难以望其项背,但质量上确实不尽如人意。
不过在文化事业上,乾隆皇帝的贡献还是十分突出的,官修的书籍包括《四库全书》在内,多达一百余种。
至于诗嘛,谁还没个写日记的习惯了。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正因为它们的珍贵和难得,所以才会流传至今。
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文学天分,那些在历史中消散的文字比之留下的数量,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而,即便写不出什么优美的、为人称赞的内容,也无可厚非。
记录自己的生活,抒写自己的感受,把经历的点滴都以文字的方式留念,多年后回看,是慰藉、是怀念、是感慨。
所以,请尽情的写吧,不论酸甜苦辣,还是儿女情长,每一次的记录都弥足珍贵。
那是每个生命的独特吟唱,亦是时代的嘹亮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