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念“紧箍咒” 备付金管理趋紧
日前,非银行支付机构再迎监管新规,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
不得挪用客户备付金早已是支付机构的一道红线,但频发的风险事件让央行不得不在客户备付金上多加“一把锁”。这把锁能有效避免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也会对未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产业格局变化带来影响。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规背后是央行在为支付清算的合规化扫清障碍。
备付金风险问题频发 央行出重拳
何谓客户备付金?按照央行的解释,是指支付机构预收其客户的待付货币资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现在很常见的现象是,消费者在网上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支付的货款,在确认收货之前,一直会存放在支付机构的账户上。当时间较长时,这部分资金会出现沉淀,且数额越来越大。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6年第三季度末,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余额从1266亿元增长至46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3.8%。这部分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约占到支付机构总收入的11%。
对央行而言,这些钱不好管,因为支付机构将客户备付金以自身名义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分散存放,平均每家开立客户备付金账户13个,最多的达70个。
“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规模数额巨大,客户资金的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也日益显著,可能会把客户备付金用于风险较高的投资或其他活动,加上第三方支付企业运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IT时报》记者,一旦资金被挪用、转移,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早在2013年,央行就在《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占用、借用客户备付金以及以客户备付金为他人提供担保,但这点并未被第三方支付机构落地和执行。日前央行通报了七家涉嫌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的支付机构,其中浙江易士支付、广东益民支付、上海畅购支付则被强制注销业务许可证。
备付金账户开立不规范,使用不合规,未建立有效的备付金核对校验机制,备付金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未及时向央行报备等问题是央行在近日公布的2015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管理专项检查中暴露的问题,这些风险隐患让央行不得不下重拳。
第三方支付机构“割肉” 小企业更“受伤”
“央行的意图很明显,不妨碍第三方支付的业务形态,但要把资金走向看得明明白白。按网络支付业务的类别交纳一定比例的客户备付金后,公司每年的利息损失约在百万元,剩下的资金依然放在银行按照活期利率(0.35%)收利息。”一家第三方支付的高管向《IT时报》记者透露,提供P2P资金存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因为沉淀资金数额较大,损失不在少数,这无异于“割肉”,但也只能强颜欢笑。
《通知》发布后,蚂蚁金服、财付通(涵盖支付宝、微信支付、QQ钱包等业务)做出回应,称将积极配合、主动落实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存管方案。行业老大已做出姿态,中小型支付机构只能苦涩跟随,但也有人认为蚂蚁金服和财付通只是硬撑,损失是必然的。
有媒体为此算了一笔账,按照活期利息(0.35%)推算,客户备付金每年产生的额外收益约为16.1亿元。支付宝在支付领域的市场份额在50%以上,收益损失在8.05亿左右。若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6 中国电商消费行为报告》中预计,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5万亿,如果每笔交易给支付机构带来的资金沉淀期是7天,那么即便按照活期利率推算(0.35%),备付金每年产生的额外收益高达16.8亿元。按此计算,蚂蚁金服在这块的收益损失为8.4亿元左右,不过此计算结果未得到蚂蚁金服的回应。
“首次交存的比例是从12%—20%,对盈利模式多样的大支付机构而言,客户备付金存管影响不大,利息损失有限,但中小机构,特别是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的企业,日子不太好过。” 易观金融高级分析师王蓬博告诉《IT时报》记者,客户备付金存管是大势所趋,未来,交存比例还会逐步提高。
寒冬来临 预付卡企业面临转型
预付卡是指由特定支付机构发行的、可在第三方商业渠道消费的预付凭证。客户购买预付卡后,可以通过网上交易平台或线下商户的POS机进行消费,由发卡机构对卡内金额进行扣除后向第三方存管银行发送付款指令,存管银行向商户交付结算款,商户在收到结算款项后向发卡机构返佣。因此,预付卡机构更加倚重沉淀的客户备付金,靠“利息差”来维持企业运营及盈利。《通知》下发后,该类企业被认为受影响最大。
“预付卡行业的生存状态已经是寒冬,央行新规相当于寒冬又降温,小企业可能挺不住。”一家开展预付卡发行业务的支付机构高管告诉《IT时报》记者,近几年预付卡业务发展压力很大,生存状况堪忧。即使只交存20%的客户备付金,也会有小机构挺不过寒冬,面临倒闭或并购。央行早在《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中对客户备付金银行账户管理、使用与划转有严格的要求,但一些支付机构从一开始就“知法犯法”,在套码套利的暴利驱动下,挪用备付金账户。由于客户备付金严重不足且筹措资金不力,上海畅购一卡通引发兑付风险和群体事件,造成资金风险敞口达7.8亿元,涉及持卡人5.14万人。受此事件影响,预付卡企业的信誉度极速下降。
“转型是大势所趋,大家都明白要转型,但具体怎么转、往哪转,还没有明朗的方向及具体方案。”上述人士表示,更多的主营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的支付机构仍处在观望阶段。
为网联推出扫清障碍 监管体系外资金流量
2011年5月7日起,央行首次发放第三方支付机构牌照,让第三方支付机构从“野孩子”蜕变为“正规军”。按照规定,只有银联能做清算,可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客户备付金直接对接银行,有90%的线上业务不走银联通道,并自建平台系统。
支付机构绕过清算机构,监管部门就无法监控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流向。“‘网联’的设立有助于监管机构监控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流向,防范系统性风险,增加这些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 郭田勇说。
所谓网联,是央行牵头成立线上支付统一清算平台,独立于现有银行间支付清算机构。第三方支付账户一点接入网联后,即可接入所有银行,不同平台之间的第三方支付账户也不再具备实质差异,资金可以在不同平台的支付账户直接划转。
“未来,第三方支付机构将无法直连银行。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将缓慢增加缴存比例,在网联成立以后,监管机构势必推动支付清算合规化,第三方支付机构要么接入银联网上清算系统,要么通过网联进行资金清算。因此,第三方支付机构收益减少还在其次,客户备付金存管背后是央行为网联的推出、支付清算合规化进一步扫清障碍。” 王蓬博告诉《IT时报》记者。最终,第三方支付机构会回归本质作用,支付行业产品和模式创新将加速,支付行业也将迎来一波合并潮,支付牌照价值降低,出清速度加快。
据了解,2016年8月开始,央行牵头成立的网联一直动作不断,方案成形却迟迟未落地。按照央行的整体规划,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银行的清算功能将逐渐上升,原有的银联将负责线下清算,即将上线的网联负责线上清算,预计2018年,网联将承担线上清算业务的比重达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