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之思 | 王阳明:以道而治,洞察人心

01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王阳明在横水时,写给杨仕德信中的一句话。1518年3月,王阳明用了一年多一点点的时间,就平定了南赣的匪患。破山中贼确实并不是很难。王阳明那一年已经47岁,他写了一封《乞休致疏》,请求退休养病。
但1518年6月,皇帝下了圣旨,升任王阳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官位从正四品升为正三品,子孙一人可以世袭锦衣卫百户,继续巡抚南、赣、汀、漳。
既然山中贼已破,接下来,王阳明致力的便是破“心中贼”。如何破掉百姓心中的“贼”?
王阳明一方面在社会管理方面设置了《南赣乡约》,另一方面兴办学校,并亲自拟定《教约》。
乡约是要从制度层面改善民众的精神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好的制度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让好人变坏。而教育则是根本性的思想启蒙,造就一代新人。
王阳明的《南赣乡约》总共十六条,规定了全乡人民共同遵守的道德公约,其中涉及军事训练、政治教育、道德陶冶等内容。在中国乡村治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这个乡约,从组织路径和思想路径上,实施教化,重构乡村伦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整篇《南赣乡约》,核心只在四个字:德交归焉。以“道”而治,洞察人心、链接人心,治理就会变得无比轻盈。

02

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刚刚创立企业的时候,遇到年轻的员工“造反”,要集体辞职,在和他们的沟通中,稻盛和夫领悟到,办公司,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是不够的,经营公司的根本目的是:永远保障员工及其家人的生活,以公司员工的幸福为目标。
但这还不够,在自传里,他这样讲述当时的心理转变:
“自己的人生只是为了养活照料员工吗?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有倾其一生而要承担的崇高使命。因此,作为终生追求的理念,后来我又加上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这样的内容。”
“明白这些后,心中豁然开朗。”
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其实就是确定了一个高于世俗的人生目标。是他一生唯一的目标,其它都是手段。后来他又以“精进六项”等一系列管理方法,来落实他的人生目标,而那些管理方法,如果我们仔细去探究,就会发现,其中的核心只是:做人。
稻盛和夫做了好几家上市公司,做了很多事,但他好像也是和王阳明一样,只做了一件事。
在回顾他自己一生经历的时候,他有一句总结性的话:“人只要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整个宇宙都会帮助你的。”

03

培养自律而尊严的现实人格
王阳明一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里,把儒家的自我担当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心学,就是他在生活里不断自我担当的过程里渐渐形成的。
在个人兴趣和社会责任之间,王阳明更重社会责任,并通过修行把自己的兴趣融入社会责任之中。王阳明的态度,其实是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的继承。现实确实不尽人意,社会确实有种种弊端,但作为知识分子,总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但是,问题在于,中国古代从秦朝到清朝,在以皇权为核心的人治制度下,总是小人当道,官场总是腐败,怎么办呢?
东晋时候的陶渊明犹豫再三,最后拂袖而去,归隐田园。在陶渊明看来,为了尊严和自由,也为了安全稳定,实在没有必要在官场这样一个处处是陷阱、时时有危险的地方做无谓的努力,不如做一个农民逍遥自在。陶渊明的活法,打动了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后,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他没有得到皇帝的嘉奖,反而被皇帝身边的人诬陷,几乎面临生命危险。
王阳明写过一首诗,最后一句是:“若待完名始归隐,桃花笑杀武陵人。”大意是等到功成名就之后再像陶渊明那样归隐,就已经晚了;内心隐隐有归隐的萌动。
但王阳明最终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而是坚持在官场活出了自己。如果说陶渊明成就了一种自由而尊严的诗意人格,那么,王阳明成就的圣人人格,其实是自律而尊严的现实人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