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天水赵氏家谱》考述
常回家看看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世谱、家牒、家乘,是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皆可入谱。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的话,那么从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推谱牒。1984年,礼县文化馆、县地方志办公室、县志编委会为编纂《礼县新志》和《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收集资料之际,在礼县燕河乡阳山村寻得一册明代嘉靖年间修撰的《天水赵氏家谱》。家谱为8开宣纸手抄折叠式文本,文字以楷书为主,共计9300余字,彩绘10幅,颇具史料价值,现藏于礼县博物馆,成为研究礼县赵氏家族沿袭的重要资料。本人作为此家谱之后人,对该家谱的特色和不足之处作以考述。
家谱特色
1 历史跨度记载地域大
家谱记载上起元朝初年,下迄明朝末年,传十一世记三百余年,地涉甘、晋、川、鄂四省,业及文、武、吏、农。始祖名曰赵浒心,清光绪年间修编的《礼县新志》曾记载:“1278——1294年(元世祖朝),赵浒心曾任汉阳府元帅。赵浒心之先乃四川清渠沟人,浒心官汉阳元帅十五年,乃家于礼店(今甘肃礼县,明初设立礼店千户所),遂为礼店人。任内英明善谋,廉谨自持,时称边疆良将。子梓,袭职,善骑射,有勇力,世祖见而奇之,赐名普俺贴木儿。”经专家考考证,历史上称汉阳的地方颇多。西汉、北魏、西魏曾在今贵州威宁、水城一带,陕西汉阴西南,甘肃礼县设置汉阳县。东汉时设置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定西、陇西、礼县以东,静宁、庄浪以西,黄河以南,蟠冢山(位于今甘肃天水市秦城区天水镇、礼县罗家堡镇一带)以北的汉阳郡。隋代又设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礼县以东,西和及成县西北部地区的汉阳郡。而元初的汉阳是府名,治今武汉市汉阳,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汉阳、汉川及武汉市长江以西的地区,1912年废。据《元史》记载:“汉阳府,属湖广行省,唐初为沔州,后改为沔阳郡,宋为汉阳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汉阳府,户一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口四万八百六十六,领汉川、中县二县。”汉阳府元帅在元代应官列正三品。八世祖赵安任礼店千户(正五品)。九世祖赵廷瑞(拔贡)任直隶肥乡县(今河北肥乡县)知县。赵廷玑(岁贡)任四川岳池县主簿。十一世祖赵孟亨(岁贡)未仕。修此家谱者乃十世祖赵孟乾。1999年修纂的《礼县新志》关于历史人物名表中对赵廷瑞、赵廷玑、赵孟亨有所提及之外,在名人传略中对赵孟乾有详细记述:赵孟乾,字健夫,号顺斋。礼县城关镇北大街人。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于世宦之家,系礼店守御千户所千户赵安之裔,荣寿官赵寭之孙,廪生赵经之子。少岁颖资,长以文名,年方弱冠而入芹津,嘉靖十三年(1534年)得选贡。后经注铨部历任山西陵川县知县,太原府通判,浑源州(今山西浑源县)知州等。孟乾在山西历官十四年,确立公法,不避勋旧,刚正不阿,芳名烨烨,三晋有政声。后因家事不宁,恳求致仕,按台扬寿堂惜年富人才,力留之再四,孟乾坚辞。嘉靖四十年(1561年)致仕,回归故里,陶陶自逍,安度晚年。隆庆元年(1567年)恩加奉议大夫。万历四年(1576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1年。据《明史》所载:“太原府,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领五州,二十县。而浑源州则隶属大同府所领四州七县中的四州之一。”赵孟乾官至从五品,辞官后又恩加文散官正五品,其与八世祖赵安应是始祖之后的佼佼者。
2 族谱脉略言简意赅
族谱脉略是家谱不可或缺的内容。此家谱采取世系传录的形式,仅用七百二十余字,记十一代,述及子41人(另有二人未列名),女2人,女眷34人。家族成员的姓氏名号、简要阅历、妻室子女等主要事迹交代明晰具体,用字简约流畅。如记始祖浒心世居四川清渠沟钓鱼台。元初隶属保宁府,元世祖以功封万户侯。列衔汉阳府元帅。英明善谋,廉谨自持,掌府事十有五祀。二世梓,袭祖职,有勇力,善骑射,世祖爱而奇之,赐名普俺贴木,有浒心之风。三世克成袭祖职。克勤编户秦州市子(今甘肃天水市秦城区杨家寺乡)里。四世贵降国朝(明朝),实授百户,调陕西都司秦州卫前所。五世珪袭祖职,瑄编户秦州横河(今甘肃礼县红河乡)里,后改入礼县。六世森袭祖职,行家法如国法,兄弟子孙无不畏惮。彬编户秦州宽川(今甘肃礼县宽川乡)子。七世祯袭祖职。祥授恩荣官,为人慈善恺悌,好谈仙道,喜炼丹砂,积谷济贫,舍药疗疾,发心建寺,施木修桥,享年八十一岁。卒之日口诵经典,色无畏惧,浴面整冠,谈笑而逝。禧授儒官。八世安(祯之子)袭祖职,征满四功,升礼店千户。其子时用,孙孟易俱袭祖职。寭(祥之子)为人刚正英明,积米五百遇饥荒煮粥而不卖,拾金八十寻主付还而不隐,乐聚好饮,恤贫援苦。其子经为人聪慧多智,不畏强悍,好古尚实,济贫恤疾,终身无恶。其孙孟乾,自少年补廪员,由选贡授山西陵川县知县,升太原府判。根据族谱脉略记述,可绘制如下十一世沿袭简图(见礼县《天水赵氏家谱》世系图)。
3 诗赋气韵宏畅彩绘惟妙惟肖
家谱修成之时诸贤恭贺题咏颇丰,除序和后序之外,有赋一篇,诗二十四首,彩绘十副。作者大多为修谱人治下地的达显名流。其中进士出身者五人,一人官拜正四品(赐进士第中顺大夫直隶广平府知府),四人官拜正五品,另有府判一人,知县五人,其余为治下儒学教谕、儒学训导、儒学学正、当地举人等。大明赐进士第奉议大夫户部郎中前南京福建道监察御史张梯撰写了洋洋洒洒一千四百余字的序言,详述修谱缘由、修谱经过及家族传承,补充交代了一些家谱脉略未尽之言。如序文中写到:“二世梓三世克成袭始祖之万户候爵,四世贵降明朝左迁百户,改清渠沟入陕西秦州卫前所,今(当时)所谓礼店千户是也,五世珪六世森七世祯俱袭昭信校尉,九世时用十世孟易俱袭武略将军。”查阅《明史》,明朝武散官阶三十有四,以历考为差,武略将军从五品,昭信校尉正六品。对修谱者为官评价道:“兹顺斋公之治陵川七年而民怀之,判太原三年而民歌之,赵氏之泽津淫侵渍于汾晋沃土之间何其久而深矣。”太原府属下吏盂县知县曹旸作500余文的家谱后序。而所有恭贺的诗赋内容紧紧围绕修谱人的家世写得气韵宏畅,如大明赐进士第西安府同知霍鹏诗中写道:“前朝大帅世称雄,金印腰悬御六戎。旌旗翻翻遮北斗,戈予灿灿幌晴空”。“文武一门盛,簪缨累代荣。关中瞻凤彩,海内振蜚声。”再如大明赐进士第奉政大夫河南按察司佥事李朝阳诗中写道:“华胄遥遥出晋卿,流风今古播芳声,循良世重文章价,勋业重颂带砺盟。随地甘棠商雨润,参天乔木陇山晴。千年鼎族传家乘,奕业深思继述情。”在此仅从中列举一二,不再赘述。与其他古传家谱不同的是此家谱还附有十幅彩绘画作,或画山水,或画人物,或画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其中有一幅《出巡图》被礼县老年书画协会1998年编撰出版的《礼县书画集锦》一书收录。通观家谱图文并茂,言韵交辉,极其珍贵。
不足之处
1 家谱虽早,但断代太多
此家谱为主人在山西任太原府通判时修成,具体时间大致在1556年,之后未续。谱成后由修谱者后人在礼县北大街鹿家巷修造家庙完整保存四百多年。特别在“文革”期间,接谱人为避免家谱被列为“四旧”而付之一炬,将家谱交付给下放农村的族人,辗转流落到礼县燕河乡阳山村得以完好无损地保存至当地文物保管部门发现之日,实属不易。据现有资料来看,现存的赵氏家谱大多修成于清代和民国时期。此家谱与年代较远的现藏于北京图书馆的《赵氏宗藩庆系录》(宋内府钞本),现藏于中央民族大学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赵廷桂所编衍庆堂江南丹阳《赵氏家谱》,现藏于日本、美国的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江苏镇江《润州赵氏家谱》,现藏于河北大学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赵学积所修江西南昌《赵氏族谱》,现藏于日本、美国的清康熙二十年(1689年)赵紫瑜所修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相比,修谱时间早,但遗憾之处是从谱成之明末至今450年沦为空白,使我们无法祥尽了解家谱后人的迁徙、繁衍与分布情况。
2 先世考粗略,族源不十分具体
按族谱脉略之记述,祖上世居四川清渠沟钓鱼台,元初隶属保宁府。据《元史》记载,保宁府,唐隆州,又改阆中郡(今四川阆中县),升保宁府。但祖上如何入川却不得而知。张梯在序文中写道:“尝考赵氏,春秋晋卿赵孟之后也,故子孙多在汾晋绛沃之间,奢括充国代之以武功,显及匡胤兄弟遂有天下,而支派流衍布满区宇”。这一探源过于牵强和笼统,有攀亲之嫌。赵孟,即春秋末年晋国正卿赵鞅,又名赵简之,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后扩大封地,奠定以后与韩魏三家分晋并建立赵国之基础。大凡我国赵姓家族,除皇家赐姓赵或避难改姓赵之外,皆为赵孟之后,而赵奢、赵括父子皆为战国时赵将。前者善用兵,因公元前270年大破秦军而被赵惠文王功封马服君。后者则空谈其父所传兵法,并无指挥战争的实际经验,导致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长平之战失利,他本人被白起率领的秦兵乱箭射杀,赵军四十万人被活埋,为赵国最终灭亡埋下隐患。赵充国(前137-52年)字翁孙,西汉大将,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熟悉匈奴和羌族情况,率军反击匈奴,勇敢善战,汉宣帝封营平侯。匡胤兄弟即赵匡胤和赵匡义。赵匡胤(927—976年):宋太祖,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赵匡义(939—997年):宋太宗,北宋皇帝,太祖弟,公元976—997年在位。从史料分析,赵充国为天水赵氏,宋代《天水堂·赵氏族谱》对其世系之发展演变有详细的记载。而匡胤兄弟则为涿州赵氏,其同宗不同支。将这几位君王、能臣、枭雄、武将扯在一起作为此家谱先世考的内容为先祖探源,粗略之处显而易见。
3 家谱郡望不应归属天水
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的特有范畴和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古代门阀制度的产物,指某姓因世居某郡而为当地人所仰望,一般指本姓氏源于何地。其是人们寻根问祖,联宗认亲和通婚入仕时表明身份的重要参考。赵氏同其他大姓一样,不仅族大人众,遍居各地,而且有许多名门大家成为各郡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数天水郡和涿州郡。天水赵氏自战国赵国代王赵嘉之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22年灭赵后,对代王特别礼遇,让他的儿子赵公辅代西北地区行政长官,居天水郡。赵公辅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西戎之地推行怀亲政策,又把中原地区的文化技术传授给西戎人。赵公辅死后被西戎人尊称为“赵王”,其后人定居天水,很快繁衍成为人口众多的当地望族。在宋以前,天下赵氏都以天水为宗。宋代编纂的《百家姓》也将赵姓之郡望定在天水。甘肃张掖赵氏、酒泉赵氏、陕西扶风赵氏、河南南阳赵氏、山东平原赵氏皆源自天水。而宋代皇家赵氏皆出自涿州。涿州赵氏是战国赵国赵王迁的后代。赵灭亡之后,秦始皇将他流放在房陵(今湖北房县),他终日郁郁寡欢,数年后病逝于此,伴随他迁来此地的嫔妃、侍从、大臣及赵国宗室都安息于此。其后裔在西汉时又迁居涿州,形成涿州赵氏,其后代赵匡胤建立宋朝。本家谱所记述的赵姓,虽明初即客居天水,但由四川迁居而来,该族先祖应归属四川。据史料载,东汉时,赵姓始迁入四川。有据可查的有东汉末年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赵云随刘备自荆州入居四川,定居成都。五代时,河南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成都定居。大量赵姓子民进入四川是从宋代宗室子弟外放任职开始,其中直系宗室太祖支派曾迁居四川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太宗支派迁居四川成都、开县,魏王支派迁居四川成都。仅《宋史•宗室世系表》收录的宋朝皇室外一至十二世的男性子系就达12万多人,这些宗室子弟陆续离开京城,迁居各地,推测本家谱之先祖应与此相关。因而家谱虽冠名《天水赵氏家谱》,但缺乏郡望归属天水之有力证据。
4 没有堂号
堂号是姓氏中某些支派用郡望或本姓中著名人物的事迹或趣闻佳话演变而来的称号,对内外用以代指本支派。堂号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和纽带作用。一般而言,大型家谱都有其堂号。赵姓的堂号众多,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赵龙生纂修的《油麻村赵氏家谱》(六卷)以“孝思堂”为堂号;光绪十年(1884年)赵寿祺纂修的《山阴华舍赵氏家谱》(十八卷)以“萃涣堂”为堂号;光绪十三年(1887年)赵寅廷纂修的《中湘衡赵氏族谱》(二十卷)以“敬彝堂”为堂号;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赵昌金纂修的《郡东赵氏四修族谱》(十四卷),其堂号为“琴鹤堂”;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赵季盟纂辑的《西外赵氏家乘》(十二卷),其堂号为“创基堂”。另外还有“半部堂”、“天水堂”、“谷治堂”、“爱日堂”等。因本家族未见其堂号,更无颂扬祖上文治武功、道德文章或门风规范等的堂联,不但为考证其溯源带来不便,也不能入大型家谱之列。
常言道: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而谱则可辨枝系。礼县赵姓人口多、分布广,其大族有县城南大街赵氏(元代赵世延之后裔)、北大街赵氏、祁山赵氏、永兴赵氏、燕河赵氏、盐关赵氏、红河赵氏、永坪赵氏、江口赵氏、宽川赵氏、马河赵氏等。凭此家谱可以推定礼县北大街赵氏,红河乡红河村、白连村、六八图村部分赵氏,宽川乡宽川村、上寨村部分赵氏,燕河乡阳山村部分赵氏(“文革”期间由县城下放此地),其家庙神牌相同,也与此家谱之记述相吻合,应为一祖之后裔,可确定的人口有千余人。寻宗溯源,见贤思齐,让这一族人沐浴自家谱牒的福荫,对于弘扬其家风,承先人优良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无疑大有裨益。
世界赵氏宗亲联谊会官方QQ群:10656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