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48、谁克扣了梁山的军粮?

征四冦篇·宛若一梦

其实在早期的《水浒传》中,并没有征辽的回目。征辽、田虎、王庆、方腊的情节,据传说是罗贯中续写,也可能是后世书商为了票房而增补。这个不是咱们需要考证的,我们需要的是来分析一下这段故事到底传达了一个什么信息。

老读者可能还记得,以前我分析这段的时候,写了好几章。现在想想其实那么写意义不大,我们大可以换个角度来分析下这段征辽的故事,会有更深刻的发现。

其实,历史上不存在宋对辽的战争有如此大胜。而且,历史上也不存在宋朝对任何一国有如此大胜。再甚至,汉族王朝也不曾对任何北方胡人政权取得过如此大胜。

可能有人会想到蒙恬征匈奴,卫青、霍去病征匈奴、窦宪征匈奴、苏定方西征等等历史往事。但是被打败的胡人,何曾像《水浒传》中的辽国皇帝那样,奉上卑躬屈膝的降表,且把自己的名讳写在落款上?

那么很明显,《水浒传》上这段征辽的故事,就是一段意淫。

在这段故事中,胡人引以为傲的武力,被梁山诸将打成狗,甚至有上千人打不过卢俊义一人的战例。胡人引以为傲的骑射,远距离不如花荣,中距离不如燕青,近距离不如张青的石子,横竖没有任何优势。

宋江的梁山大军,先后收复的密云县(属檀州)、檀州、平峪县(属蓟州)、玉田县(属蓟州)、蓟州,占领辽国的文安县(属霸州)、霸州、幽州。

最终,辽国国主不得不纳上降表,奉大宋正朔,称臣纳贡,百拜顿首。

这大概是中原王朝最大的理想,也是中原民众的最大理想。

尤其是最后作者用一首诗表达了对宋江大破辽国的激动之情,诗曰:

每闻胡马度阴山,

恨杀澶渊纵虏还。

谁造茅山功迹记?

寇公泉下亦开颜。

这里边传达了两个信息,第一个是胡人南侵是常态,或者是宋朝,又或者是明朝,北方的战争是很多的。另一方面,可能在明朝的宣传中,历史上的澶渊之盟跟我们知道的不一样。我们知道的是大辽南侵,一路势如破竹,到了澶州幸好有寇准带着皇帝亲征,在澶州打了一次经典的防守反击,射死了辽将萧挞凛,遏制了辽的继续南侵,促成了澶渊之盟。

但是在这首诗中,第二句是“恨杀澶渊纵虏还”。这就有意思了,在明朝人的观念中,仿佛是宋朝把辽军关在澶州一顿爆揍,虐过瘾了才给辽军放了。

明明是辽军入侵宋朝,搞得跟宋朝虐待辽军一样。

我们回头再看宋江征辽的故事,是不是比手撕鬼子还精彩?可能在明朝的政治正确中,说辽军厉害等于汉奸吧。

但能写《水浒传》征辽记的这位作者,别管是谁,最起码不是白丁。他应该知道真实的历史怎么样,但别管是为了政治正确还是为了票房,必须写梁山好汉虐辽如同砍瓜切菜。

但是在这段故事的最后,作者还是隐晦告诉我们,这样精彩的故事,不过是南柯一梦,跟现实是不一样的。

哪写了呢?在第八十九回中,作者不仅写了辽国怎么卑躬屈膝上表称臣,还写了一个实际情况,宋朝不仅把宋江占领的霸州、幽州还给辽国,还把宋江收复的檀州、蓟州还给了辽国。

那就很清楚了,整场战争不过是南柯一梦。说卢俊义怎么一人打一千个了,宋军如何攻城略地这些都是说给老百姓听的,吓得辽国国主上表称臣险些迁都也是说给老百姓听的。实际情况就是辽国大胜,割宋朝檀州、蓟州,公孙胜都成了辽国人了。

换句话说,只要信息不透明,哪怕是被揍的割地赔款,也能跟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说:看看,我天朝大军大获全胜,揍得敌人跪地求饶。

所以这事一般别听他们讲故事,结果往往和故事是不一样的。打胜了为什么还丢地?可能专业洗地的会说:这是一盘大棋。

总之,他们不和你讨论,也不会回应你的质疑。你敢质疑,基本就是汉奸了。

或许你也知道一些所谓大胜却丢地的战争,只不过你不知道丢地的事实罢了。也因此,当敌人再度入侵的时候,大家可能还纳闷,这帮玩杂技的咋又来作死了?

那我们回到《水浒传》的增补部分,征四寇的这部分内容,在早期的百回本中,只有征辽和征方腊的情节。后来出现的一百二十回本中,又增加了征田虎和王庆。

这其实也是作者透露了一个信息,梁山大军打一个压在大宋头上百年的辽国不损一将,但打一个区区农民起义头子方腊差点死伤殆尽。只能说,打辽宛若一梦,打方腊才是现实。

那我们再想另一个问题,假如梁山大军真的具有吊打辽国的实力会怎么样?宋江还愿意当大宋的忠臣吗?

恰好,在原著中,真有一段大辽对宋江进行招安的桥段。

让我们回到原著中,这里的设定就是梁山集团可以吊打辽国。在面对辽国的招安时,宋江当然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但是吴用却对此有过思考。梁山大军归顺朝廷,那就是蔡京、高俅等奸臣的下属。昔日“替天行道”时,梁山集团号称反对奸臣。如今梁山集团成为了奸臣的下属,就不能再反奸臣了。

而且,招安后的梁山,不仅不能反奸臣,反而要与奸臣为伍。可问题是,即便梁山集团想给奸臣们当狗,人家奸臣们还不稀罕。吴用想得清清楚楚,招安跟之前想的不太一样。如今这个局面,即便是打赢了辽国,也不会有升赏。

吴用的原话特别符合天朝逻辑,他说宋徽宗至圣至明,坏的不过是蔡京、高俅、童贯、杨戬。

但这个说法虽然复合书里的政治正确,却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正确。至圣至明的天子,怎么会用四个奸臣把持朝政?至圣至明的天子,怎么会对四个全天下都知道的奸臣言听计从?

吴用虽然这么说,但吴用却不信,所以吴用认为应该归顺大辽。因为大辽给的待遇好,归顺完马上实授官爵。

但宋江不同意,是因为宋江忠于大宋吗?肯定不是啊,在传统价值观中,宋江属于无君无父的典范。那年头可是有连坐法的,宋江杀了人不主动去承担责任,而是选择了跑路。他跑路了,他爸可跑不了,那这个行为就等于坑爹,也就是无父。宋江无论是跑路还是服刑,只要在路上遇到反朝廷武装,都与之称兄道弟,从不站在朝廷这边与这些人划清界限,这就是无君。

无君无父之人,连反贼都当了,为什么不能投降辽国呢?

最懂权衡利弊的宋江,是经过思考的。

从本质上讲,宋江的“替天行道”只是个口号,他自己是不信的。他恨的不是四大奸臣,而是恨自己不是四大奸臣。也因此在活捉高俅之后,宋江给高俅放了。哪怕高俅是宋江的阶下囚,但宋江内心也是希望求高大领导带带,而不是要消灭这个奸臣。而且不光宋江,不要被电视剧给骗了,即便是林冲面对阶下囚高俅,也没说喊打喊杀。对这些人来说,重回体制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在招安后,宋江忽然发现情况失控了。连皇帝亲自下旨赏赐的酒,基层官员都敢拦腰砍一半,一斤肉扣六两(当时一斤是十六两)。这还不明白吗?一旦进入体制,梁山众人就什么都不是,谁都能捏他们一把。

遇到这种事,按照体制内逻辑就是庆幸,朝廷拨给的物资,居然还能有一多半到手,运气真不错。

宋江等梁山高层懂这个,但梁山小卒不懂这些,挥刀杀了基层办事员。

一个是梁山上不值当书写姓名的小卒,一个是朝廷中不值当书写姓名的小官。

狭路相逢,专业杀人的杀掉了专业贪钱的。

那问题来了,到底是谁克扣了梁山大军的酒肉?可能受电视剧影响,大家会认为是被杀的那个基层官员克扣了酒肉。那么真是这样吗?别人不知道,宋江是猜到了。

所以,宋江对于被克扣酒肉不敢申诉,对于自己的部下不敢袒护。他杀了自己的部下,向领导请罪。

后面的细节很有意思,皇帝怒斥相关官员克扣酒肉,骂完之后,皇帝又问“正犯安在?”

注意,皇帝口中的正犯,不是克扣酒肉的官员,而是梁山上杀人的无名小卒。也就是说,皇帝骂归骂,他内心的过错方是梁山。

当皇帝知道这名正犯被宋江斩首后,表示对宋江宽大处理,允许他戴罪立功。

也就是说,克扣酒肉的事,皇帝不在意。但是克扣你点酒肉,你就要杀人,这是犯罪。

那酒肉是谁克扣的?是被杀的基层官员吗?必然不是。他只是个基层办事的,没这能力。朝中大臣克扣的?这样贪得无厌被皇帝抓了正着,是不是得刮了?

既然没有,那么就很清楚了,克扣酒肉的不是别人,就是皇帝。

宋江大军有十万之众,别管是否合理,书上就这么设定的。这十万大军,就是十万斤肉,十万瓶酒。简单克扣一下,省了几乎一半。那假如没发生流血事件,梁山众人找皇帝要个说法怎么办?看到那个被杀的基层官员了吗?梁山小卒不杀他,皇帝也得杀他背锅。还得说这货是个临时工作人员,良心大大的坏了。

这是常规操作,大家也可以看看《三国演义》的第十七回,参考曹操杀王垕省军粮的故事。

这俩操作简直一模一样,事后曹操也没给士兵补足粮草,宋徽宗也没给梁山补足酒肉。

那么这一切,宋江只能忍。为什么呢?因为招安后的宋江,没有了B方案。他亲自下令拆了梁山的防御设施,假如被皇帝欺负一下就再造反,没有号召力了。最起码以关胜为首的降将集团,不会再回梁山泊了。宋江没有了选择,只能跟着朝廷混了。

同理,假如宋江投降了大辽,就是宋朝的通缉犯、叛国者。这种情况下,假如大辽皇帝翻脸呢?那就不仅仅是可口酒肉的事了。

所以,在宋江反驳吴用投降说的正义言语中,其实也说得很清楚。投降谁都有可能是牺牲品,但投降大宋,至少可以青史留名,怎么算都比投降大辽风险更低,更划算。

一旦踏上这条路,就得一条道走到黑。

一切都如吴用预想的那样,即便是宋江打败了辽国,依然没有一官半职,不得任何升赏。

那我们再想另一个问题,梁山集团,真的就没有出路吗?降辽我们分析过了,不行。看看田虎、王庆、方腊的下场,闹革命也不行。那既然十节度使招安后都成为了朝廷大将,为什么梁山集团就进退维谷呢?那么在接下来的田虎篇当中,我们会看到宋江如何把路给走绝的。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

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