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惜春小小年纪,缘何就看透了现实?
作者:归途如虹
惜春是《红楼梦》里十分让人心疼的一个女子。她虽然贵为富家千金,但是活得并不快乐。小小年纪的她,就对现实世界心灰意冷。在家族败落之后,惜春选择了遁入空门。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惜春那么小就似乎看透了现实呢?
惜春从小就失去了生母,她的亲生父亲贾敬基本上不回家,平时在城外的道观里“修行”。因此,惜春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儒家的伦理道德就是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之上的。从小就得不到父母关爱的惜春自然会对儒家的伦理观念产生怀疑。
惜春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腐朽黑暗的贵族大家庭里。这个大家庭表面上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实际上已经走向末世,内部充满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惜春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当中,难以感受到太多来自家人的温暖。她出生在宁国府,但是从小就被贾母接到了荣国府。她的哥哥贾珍骄奢淫逸,嫂嫂尤氏性格软弱。他们给予惜春的关爱也少得可怜。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惜春落落寡合的性格。
惜春没有得到来自亲情的温暖,所以便向佛教寻求安慰。她也觉得现实环境是污浊的,为了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她固执地和现实环境保持距离。她对花红柳绿、亭台楼阁都不感兴趣,却对彼岸世界颇有兴趣。她在元宵节写的谜语里有“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这样的句子。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显得光明磊落,充满了一种不向黑暗低头的意志。但是惜春却并没有直面黑暗的勇气,她太小了,只是一个弱女子。她无法和黑暗抗争,只能选择逃避。于是,在抄检大观园事件发生后,她果断地选择了和宁国府划清界限。她用尖刻的语言向尤氏表明自己不愿意和宁国府有丝毫的牵扯。她连从小就跟着自己的入画也不要了,说明她已经决心远离现实,不希望自己有丝毫牵挂。
惜春从小就生成一种百折不回的执拗性格。这种性格是没有丝毫妥协的。她对佛学有兴趣,不过实际上,佛学崇尚的人生态度是悲悯的,是圆融的,是放下,是了悟,而不是逃避。其实,惜春并没有真正放下,也没有真正解脱。她是害怕这个可怕的现实世界给自己造成伤害,所以选择了逃避现实。
当然,惜春是有智慧的。她小小年纪,就已经”勘破三春景不长“了。她没有被繁华的外部世界所迷惑,而是执着于自己内心的清净。所以,贾母让她画大观园行乐图,她的态度是纠结的。她不愿意画,却没办法拒绝。因此,惜春只能采取一种拖延的态度。她画得很慢,这种慢,不是细致勾勒,而是无所用心。她不是一心想要画好,而是根本就不想画。
惜春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这一点从她对入画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她对入画是有点心狠的。入画并没有什么错,也尽心服侍了她这么多年。惜春却对入画毫不留情,不仅坚决地选择了放弃入画,还一定要惩罚入画。她认为入画的行为已经影响了自己的清白。为了保持自己的清白,就牺牲无辜的人,这样的行为自然不值得肯定,但是以惜春的处境和心态来看,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惜春始终就对佛门有一种向往。她很小的时候,就愿意和小尼姑智能儿一起玩。看到周瑞家的来送宫花,她还开玩笑说,”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花儿戴在那里呢?“。其实这是惜春真实的想法,这一处细节也暗示惜春将来会选择”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的选择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她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势力的小姑娘,面对封建势力的黑暗,只能依靠自己内心的力量去对抗。她执着地想要保持自己的清高,所以,她甚至可以说出“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这样让人心寒的话来。其实不是惜春的话让人心寒,而是宁国府,乃至整个贾府让她太失望了。
真正让惜春决定和宁国府断绝关系的是抄检大观园这件事。这件事把惜春吓坏了。偏偏她的丫鬟入画又被查出”问题“。惜春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和宁国府划清界限的机会。所以,在尤氏面前,惜春的态度很坚决,无论尤氏说什么,她都不理会,一心想要撇清自己和宁国府的关系。
按照惜春自己的话来说,“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
惜春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躲避闲言碎语。这些话语的具体内容惜春没有说,有可能像是柳湘莲说的那样,“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也有可能和贾府藏匿甄家的罪产有关。无论是什么样的闲话,惜春都是接受不了的。所以,惜春不愿意去宁国府,也是有理由的。
其实,惜春的冷漠是由环境造成的,她虽然努力地想要从这样的环境当中挣脱出来,但是她最终还是沦为了一个薄命女。她并没有真正从佛门当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佛门只是她逃避现实黑暗的清净地,一个她暂时栖身的避难所而已。
如果惜春真的大彻大悟,得到了心灵的解脱的话,那么她便入了化境,是求仁得仁,而不是薄命了。惜春放弃了入画,也就是放弃了“入化”。因为佛家讲究慈悲,惜春却对入画没有半点慈悲,她又如何能够入化呢?惜春最多能够做到自渡,却根本无法,也不愿意渡人。
曹雪芹是怀揣着悲悯在塑造惜春的形象的,曹雪芹并不是要批评惜春的冷漠,而是怜悯她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我们还可以说,惜春为了不让自己在与现实俯仰的过程中沉沦,坚定地保持住了自己的清高狷介,也是值得倾佩的。只可惜,她选择了皈依佛门,却难以获得真正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