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汝窑天青釉瓷器微观之断代
宋代汝窑天青釉瓷器微观之断代 X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
汝瓷按釉色分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瓷的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原来考古专家说汝釉瓷器形一般都较小,但清凉寺出土汝窑以后几乎完全打破了汝窑小器之说。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30厘米的也多见,故有改变了“汝瓷无大器”之说。
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宫廷摆设的汝窑瓷器有描金并且镶嵌琉璃与宝石。南宋以后,更因汝瓷传世作品稀少,而釉色独特, 后世对于汝瓷又有“宋瓷之冠”美誉。
传世宋瓷之珍贵,北宋烧制了上百年的汝窑,现在发现民间收藏之汝瓷无比精美,特别是皇族用汝瓷更难得的珍品。在传说中的雨过天青色、蟹爪冰裂纹,是无数收藏家的美梦。
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千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拍卖场内竞投气氛炽热,当中“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先拔头筹。汝窑如此珍贵故笔者在此谈谈汝窑瓷器的微观鉴别:
一、宋代汝窑的特征:
br> 底部支钉
放大100倍的釉面
1、器型特征:总体来说,宋代汝窑瓷器具有器型少,形体小、造型古朴的特点。汝瓷受浙江越窑的影响,盘、洗、盏托的圈足多外圈,这在其他瓷窑比较少见。因为是宫廷用瓷,在器物造型方面要适应宫廷的需要,因而汝瓷的设计多古朴文雅 。
2、胎体特征:传世宋代汝窑瓷器的胎体有三个特点,第一点是轻薄,第二点胎色为香灰色,胎骨轻薄,胎质看色粗松实则细密。汝瓷胎色呈浅灰、灰白,因其色调与香燃烧之后形成的香灰相似,因而俗称“香灰胎”。第三点是汝瓷胎质细腻滋润,坚致紧密,被誉为“铜骨”。另外,接触过传世汝瓷的人常有“扣声如磬”的形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汝瓷胎的轻薄与致密。
3、釉色特征: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4、烧造特征: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
5、开片纹特征: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二、釉面气泡的观察
放大200倍气泡与开片
由显微镜头观察院藏汝窑釉层的气泡分布,初步归纳出几项特征,汝窑釉的流动十分明显(图),形状如的同流动的棉絮与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的气泡随处可见,而且气泡的大小差异较大,大者可为小者的数倍至十数倍。大致上气泡的分布较自然,分散於釉层中,但有层次感,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韵动感。气泡外层具较厚的乳白状圈痕。在釉面的观察中,气泡、流纹(釉流动形成的纹路)与裂纹,三者是观察的重点,同时也发现三者也有时间先后、空间深浅的复杂关系(图),通常内外器壁上观察到的流纹比器底面来得明显、而缩釉及气泡周遭的流纹也较为剧烈。其次,若以宝丰县清凉寺出土的破片做观察(图),亦得到相似的釉面气泡与流纹的分布状况。同时透过对汝窑胎釉的研究报告,得知釉料中的石英质颗粒、气泡及乳白云雾状物质(指液相分离的釉质)是造成汝窑乳浊感的原因。此现象透过显微镜的观察,发现气泡孔由胎或釉层本身形成(图7),而继续在釉层中逐渐长大,气泡形成时,气体将釉质推向外,形成了我们观察所得到的气泡壁较厚白的现象。此时气泡周围的乳白云雾状物质绕过气泡继续流动,而气泡背面未接触流动的周遭是低密度云雾状物质的釉质形成长条带状(图),图中以红箭头标出高密度乳白云雾状物质(液相分离的釉质)的流动方向。有时气泡离开气孔,随釉层流动,则可看到气孔已不在气泡的中央。大型气泡有时可发现多个气孔,也有可能是数个出气的来源汇合后,有足够的气源让气泡撑大的缘故。残片断面照显示(图),气泡长大的过程中,经常留下同心圆的痕迹。气孔中心点是釉质密度最低之处,几乎为气体所占满,所以也是最容易破裂的地方。
三、开片与流纹的观察
瓷器烧造过程中,若温度出现改变,由高温降为低温,此时由於釉层与胎层的收缩度不同,正是产生开片的主要原因。院藏一件「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图)是传世唯一一件不带开片的汝窑瓷器,藉此机会,我们对其进行显微观察,并记录釉面的特征加以拍摄。至於另一件形制相同却多处带开片的水仙盆(图),经过显微观察后发现全器多处可见开片。通常开片发生的部位,气泡常易破裂,裂纹因污渍的渗透呈现暗褐色(图)。釉面上的冰裂开片(图),每一道冰裂纹造成的区块在光学显微镜下竟然呈现出不同亮光。
观察气泡的过程,也许可以推测出汝窑烧造时釉面上的大气泡破裂后,周围的釉质会流入填补,但由於熔融时间不足,无法完全填平,便留下釉质旋动的痕迹(图15、16),图十五釉面上左右下侧各有两个较大的气泡,右侧已破裂。如果熔融时间足够,周围的釉质随流入填补(图17),但仍可见釉质回旋的痕迹。图十八显示釉面上的缩釉现象,犹如黑洞般的企图吞嗜附近的气泡。缩釉现象的原因与上层大气泡破裂,或者施釉料浓度低即缺釉的部位,产生周围缩釉而露出胎层。厚釉处的气泡(图),视觉上纵深较大,表面的气泡清楚浮出釉乳浊分相层,显得格外透明清澈。
四、铭文与支钉的观察
现藏汝窑底面常存在后刻铭款,内容包括收藏记号及御题刻铭,例如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为十八世纪的刻铭,而「奉華」、「丙蔡」之「蔡」等刻款,有以为可能早於十八世纪。「汝窑青瓷奉華碟」的底部所刻的「奉」字(图),经显微观察,可清楚看出字是烧造后才刻上,原气泡孔因刻而划呈现九十度折角缺空。又如「汝窑青瓷碟」底部的「丙」字、「汝窑青瓷圆洗」底部的「甲」字及「汝窑青瓷丙蔡碟」底部的「丙」、「蔡」字(图),都可观察到刻字边缘釉线较锐较直,以及釉表气泡孔因刻字而被破坏的痕迹。而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如「汝窑青瓷圆洗」底部的「乾」字及「汝窑青瓷盘」底部的「宋瓷方是瓷」的「宋」字(图),皆表现出刻痕较浅,刻铭之下犹可见到气泡釉层。
支钉放大200倍老化程度
汝窑烧造方式以满釉支烧为主(图),支钉与胎土接触点犹如芝麻粒状痕。经显微观察,看到周围的釉层与支钉接触部位有不少的小黑点状(图),原因可能是汝窑脱去支钉时,釉层与支钉接触点表面微小气泡孔破裂的缘故。
总的来说:汝窑瓷器的釉流动纹路的形成,是汝窑在烧制过程中有较长时间的冷却速度下或还原气氛下所产生液相分离,在温度过高及保温时间过长则不利於液相分离的发生。明清仿品的釉层厚度比汝窑来得厚,而且也与汝窑厚层所观察到的有些不同,这便是显微观察所得到的体验。过去科技室曾仿制汝窑作品,只在外观上求其与汝窑有器型及色彩上的相似,现在利用显微观察院藏汝窑得到的经验,将有助於制作技术的研发与改良,以及进一步探究古代汝窑工艺技术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