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墟王陵和祭祀场所,我看到的只有野蛮和血腥
洹河
殷墟王陵遗址是商王朝的陵地和祭祀场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里。
殷墟王陵区正门是一座仿殷建筑形式的大门,为“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结构,即: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坡顶,两重房檐)。门内依次是:殷墟王陵遗址示意图、复原后的司母戊方鼎。
王陵区分为东、西两区,已发掘的王陵大墓,由于墓主身份高低的不同,在墓葬规格上,出现了平面呈“亚”字形(四墓道)、“中”字形(二墓道)、“甲”字形(一条墓道)的墓葬形制。墓内有棺、椁【guǒ】,并殉有人、畜,随葬器物有青铜礼器、乐器、兵器、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艺术品。这些大墓大约建于商王武丁时期,而终于商王帝辛时期,前后营建达200余年。这些大墓在历史上虽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石器和白陶等。
墓道为大墓所特有,由地表直通墓底形成斜坡,有的墓道成台阶状,墓道内一般葬人牲或马。墓室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墓室四壁常有“二层台”,二层台上殉人或放置器物。墓室内葬有棺、椁和帐幄。
商人认为,人死了就是到阴间生活去了,所用之物和人间一样,因而墓中就要殉葬许多应用物品,包括:装饰品、礼器、生活用品放在棺、椁之间,兵器、乐器置于棺、椁之外。贵族死后要用人或动物祭祀,地位越高,用人或动物的数量就越多。
现代人都知道,周公因为制作礼乐而成为圣人,岂不知,早在商代就有了严格的礼仪制度,比如王公贵族的大墓建造和葬仪就有一套繁琐的程序。首先选择墓地,经过占卜、堪舆选定墓穴,然后掘墓(墓室大小,墓道多少,要根据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来确定),墓室底部正中,有一个埋狗或埋人的坑,称为“腰坑”, 殉狗是为墓主人警戒,殉人似有奠基意义。这些都是为死者安居并保护其在阴曹地府不受侵害而设。椁室建成后灵柩下葬,并置放随葬物品。最后用夯土封筑墓室及墓道,在封筑过程中,还要举行杀人祭祀仪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奴隶社会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大事,多由国王亲自主持。祭祀对象包括天地、山川、日月、风雨、祖先、神鬼等等。在王陵区发掘出的2000余座祭祀坑中,白骨累累,显示了殷代奴隶制的悲惨情景。
人祭坑:把人强行处死后埋入坑内祭祀祖先,称为人祭。人祭坑排列有序,分为若干组,每组代表一次祭祀活动。有活埋的,有先处死后再埋入的。祭祀的人牲多为战俘,也有奴隶。
如:M1500商王墓,墓室呈方斗形,共四条墓道,南北偏东北方向,指向祖先东北的位置。南墓道最长呈坡状,其余皆为阶梯式。墓室及墓道内有111颗人头,分上下两层,下层72颗在东南,西南,西北三角及西墓道内口;上层39颗,全部在北墓道,皆头顶向上,脸向墓室中心。棺椁下铺有木炭,四周有殉人,跪式殉人,腰坑殉狗。
动物祭祀坑:是用禽畜和兽类等动物来祭祀的埋葬坑。王陵区墓葬发现了大象的骨架,说明3000年前,中原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林草茂密,都曾有野象活动。因此,河南省简称为豫。(“豫”字为一人牵象之含义)
看看北区的49个祭祀坑吧:共杀殉201人,其中斩首125人,其余为殉人。祭祀场的5座车马坑埋葬6辆马车,每座车马坑里有3个战士、3套兵器,分别为驾车者、射箭者和持戈者。驾车者居中,射箭者居右,持戈者居左。车的前及左右分布着不同的人等,这些殉人有的头饰铜铃额带,有的头饰蚌花额带。殉人的骨骼或呈跪负铜器形,或跪坐手持武器,或俯身或斩首。
据不完全统计,殷墟甲骨文中有关人祭的甲骨有1350片,卜辞1992条,共用人牲13052人。商王或贵族死后,还用人殉葬,人殉的数量,根据墓主人身份的高低,少则1人,多则达200多人。像M1001大墓殉人就多达225人。
司母戊鼎: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雄浑壮观,精美绝伦,为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
以前王陵遗址也叫武官吴家柏树坟,是一片古柏树林,到了20世纪30年代还有100多棵,最粗的要三个人才能合抱。日本侵略者占领安阳后,这片坟地上的柏树都被砍光了,逐步变成了农田。
为保护遗址,大墓在发掘后就进行了回填,在大墓上用柏树(据论语记载,夏代祖庙附近种植松树,商代种植柏树)做了地表植被标识,采用地表砂石标识、复原展示的方法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