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6的《结过一次了》是一部从离婚开始找寻真爱的家庭剧。围绕着婚姻展开,却将亲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被网友认为是继《请回答1988》后又一温馨治愈的剧作。笑中带泪,是对这部剧最好的诠释,可能这也是对“家”最好的理解吧。和家人一起笑,又抱着哭,就这样度过平凡又闪耀的每一天。
是的,被家庭羁绊的男孩,虽会活出各种样子,但还是摆脱不掉家庭的影子。尤其是长大后没出息的男孩,多出自这几种家庭,家长们要当回事!《结过一次了》剧中的两兄弟和妈妈就像“猫抓老鼠”一样,他俩最怕的就是妈妈的“夺命连环Call”。甚至,弟弟在硕为了摆脱妈妈的控制,跑去土耳其学习,就是想获得自由。而哥哥从结婚不被认可开始,就变得越来越压抑,逃避的性格让他最终走向了离婚。直到离婚后,哥哥才终于对妈妈吐露心声,希望妈妈能做出改变。不管说什么,都叉着腰,摆出自己“高姿态”的妈妈,总是强迫儿子们听从她的安排。在孩子的眼里,很多事情是没法清楚表述的,而大人的表达却常常充满了太多的指令性话语。“你该、你要、你得……”,在孩子的脑子里,这些话都一样,都会转变成一层含义,那就是家长的指令。当一个满脑子是家长的指令和一个总是觉得孩子不听话的家长交流时,他们总是各说各话,甚至最后演变成相对无言。越无语越想逃离,就像剧中的两个儿子,最害怕的——就是回家。哪怕心里知道妈妈的关爱,但也还是觉得太过沉重,只想远离。家长控制欲强,孩子不仅会反感,也会选择逃避,更会想着离家。每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父母的礼物,在收到这份礼物之前,家长都会对这份礼物有很多的预想和期待。
这些家长随口说出的话,到最后居然变成了孩子行凶的武器。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怎么定义孩子,他们便如何看待世界。在生活中,大家往往觉得,很多说过的话就是随口一提罢了,但是对孩子的影响却是难以预料。曾经有朋友和我说,他很小的时候被同学欺负,回家却被家人训斥:“都是你自己没本事,别丢人!”,那以后,他便宁愿忍着痛也不会再与家长倾诉一分。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变得独立,但也可能会真的无助走偏,变成真的叛逆,到时便是为时已晚。家长的嘲讽源自他们总用成人的眼光和阅历去看待孩子的事情,这其实是很糟糕的。其实,很多时候是否可以换位思考,学着用孩子的视角去描述、去理解事情呢?
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很多家长常常只看到孩子的“无理取闹”,却总是不思考孩子这样是从哪里学的。很多家长常常只看到孩子的“无理取闹”,却总是不思考孩子这样是从哪里学的。7岁的小瑞是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去亲戚家玩的时候,他偷偷跑进表姐卧室,开始了自己的“改造计划”。
“墙上的涂鸦真是鲜艳,化妆品真是好玩,折断放在一起,有那么多颜色……”
正当小瑞这么想的时候,表姐推门而入,看着自己被撕碎的毕业证书,瞬间惊呆了。环顾满屋狼藉,表姐怒气值满格,把小瑞拎到他妈妈面前“诉说罪状”,谁知,一旁忙着打牌的小瑞妈妈,随口说出杀手锏:
这话一出,表姐简直崩溃,毕业证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就这么轻易被损坏了,大人别说道歉了,连看都不去看一眼情况,果然是熊父母比熊孩子还可怕。幸灾乐祸的小瑞吐着舌头,躲在妈妈背后对着表姐做鬼脸,让人无语。没过几天,表姐就听说,小瑞在学校闯祸了,被抓个正着,被学校通报批评了。要想孩子有出息,就要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路边看到一个小男孩一直要妈妈蹲下来,之后他附在妈妈的耳边说:'妈妈,我爱你呀。”朋友一边笑一边和我说:“还以为他只是想要抱抱呢,真是完全被融化了。”就是这样简单温馨的话语,传到妈妈的耳朵里,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收藏在这世界的暖意里。试想,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要求时,家长毫不在意,甚至冷言冷语,是否会错失很多孩子最真挚的瞬间呢?
“人刚生下来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为天才,有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当我们闭上眼睛,回到那段时光,假想一个和孩子一样需要面对的场景,我们又会如何抉择?我们又希望父母如何与我们相处呢?当时的我们,又是如何与家长“斗智斗勇”的呢?可能更多时候,我们只是想让家长能弯下腰,听听我们的话?……是的,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多加观察,认真询问,耐心对待,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
“现在有太多失败的家庭沟通,明明是由态度和语气的缺乏管理引起的,可是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还总在纠结于“我说的是对的呀,为什么不听呢!”
家长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养出没出息的孩子,才悔不当初!点个“在看”,在意孩子成长的家长,孩子才会更有出息!
作者:朗读君,来源:朗读君语文(ID:langdu150),每日分享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学习资料和家长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