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在农村,现就职于一家面粉公司,每天与小麦、面粉打交道,对它们怀有深厚的感情。每天营业室内,来公司购买面粉、面条、麸皮的大小客户不断。逢年过节、本村集市、阴雨天来买面粉的人特别多,业务自然是比平时要忙碌些。人们一边向我和同事询问着面粉价格、质量等级,一边自言自语道:“买袋好面粉回家包水饺吃,过年过节阴天下雨有空。”小时候,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刚上小学,吃的是地瓜面窝头或是掺上少许通面的玉米面窝头。窝头刚出笼的时候趁着热气还能吃上几口,要是凉透了,下一顿硬得啃不动,噎得食道生疼。贫瘠的生活更是让父母心神疲惫。母亲偶尔从集市上买点小咸干鱼放在鏊子上焙酥烘干,再从一个小陶瓷罐里摸出几个咸鸡蛋切成好几半,让我们兄妹三人解解馋,算是改善一下生活,而父母却是只吃些鱼头和鱼尾。美味馋人的水饺,只有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上新麦子坟等重要节日的时候,才可以吃上一顿。那时,母亲洗净菜切碎,放上葱、姜、花椒面,干粉碎条,切好的猪肉用酱油拌匀,一起倒入铁锅内淋上熟油,最后加上盐搅拌均匀,饺子馅基本完成了。父亲则在厨房里支起大铁锅,添上一锅水开始拉起风箱,红红的火苗映衬着父亲古铜色的脸庞。我和妹妹则围在母亲身边,学着包饺子。在家我是长子,父母对我要求很严,各种日常农活、家务劳动都早早学过。父母总是告诉我,多学点东西、多干点活不吃亏,最起码自己会做不受罪。一家人忙碌一阵,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了,父母先盛上一碗放到院子中央的方桌上,然后拿出黄纸,要先供奉给天爷爷吃,接着让我给爷爷奶奶端一碗送过去,最后才让我们一起吃。感觉那时的饺子真是世上最好的美味,宁静的农家院子沐浴在温馨安然的亲情里。成年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妻子是本村,我们1995年结婚一起生活了20多年,彼此的性格脾气,饮食习惯都早已适应,并相互影响着对方。听妻子讲过,她小时候很馋,每次跟大人赶集总是闹着要买饺子吃,大人不买就不走,慈祥的奶奶最终拗不过孙女,算计着手中的零钱,狠狠心给孩子买饺子吃。妻子经常是逢集就拉着奶奶去买饺子,要知道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普通百姓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面水饺,要强的奶奶决心自己给孙女包饺子,这样做终究是能省点钱,自此水饺成了妻子儿时记忆里的美食,却不知其中饱含着多少祖辈、父辈的艰辛忧愁。直至现在,妻子每每谈起这段往事,眼里总是泛起泪花。女儿则在一旁开妈妈的玩笑,说老姥娘告诉她妈妈小时候很瘦很馋,是水饺救了她的命。妻子在一旁默默无语,模糊的眼睛里仿佛又回到童年……妻子是一名乡村医生,平时工作很忙,有时都不能按正常时间吃饭,特别是一个人在家,更不愿意生火做饭,就凑合着吃一顿,啃口凉馒头,就着根咸萝卜,随便吃几口就去上班。我平时也比较忙,长白班,只有下午下了班才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有时,我劝她要自己爱护身体,中午回家煮碗面条,放上个鸡蛋,别太亏了自己,平时包水饺的时候多包点,放到冰箱里,一个人在家吃饭,拿出来煮熟就吃,很方便。妻子说:“看来你也是馋水饺了。”只要遇到休班,她便会麻利地和面、洗菜、配馅,招呼我一起包水饺。她擀皮,我包饺子。有时,女儿也过来凑热闹,学着包饺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妻子做事干净麻利,不一会儿饺子皮堆了一大片,我笨手笨脚地包不了几个,有时还不明白妻子的规则:她包水饺要求摆放整整齐齐,一行行、一排排大有讲究;饺子之间不能背对背,说那样别扭,就像两口子吵架,让人心烦;饺子就吃个热气腾腾,团团圆圆;肉馅要用上好的酱油调配,加上少许蔬菜,如芹菜、白莲藕、鲜韭菜等,肉菜合理搭配,有利于消化吸收。科学饮食,佐以蒜泥、米醋、香油,真让人胃口大开。若是素馅,她便把豆腐切成碎丁,先放到锅里炒一下,再配上木耳、干粉、五香面等佐料,熟透后饺子个个透明精致,薄薄的皮,爽口诱人,百吃不厌。有时,妻子还给女儿包一些糖水饺,过春节的时候在饺子皮里放上几枚硬币,谁吃到谁的运气就好。据说,饺子这种北方的面食是汉代名医张仲景发明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最基层医生,妻子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准则,以“医圣”为榜样,给社区的居民们建立健康档案,为大家诊治各种常见病,积极讲解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空闲之余爱跟乡亲们谈天说地,聊聊家长里短,捎带做些心理辅导,仁者医心。大家都相信她,有空都爱到门诊坐坐。妻子尽到了一名乡医的职责,对家人的大病小情更是牵肠挂肚,每年定期给奶奶量血压,输液预防脑血栓。老人有个头疼脑热,总是及时赶到,她用实际行动回报着奶奶对自己的深情厚意。结婚这些年来,我们也曾为生活琐事争吵,年轻气盛时互不相让,都想给对方讲自己认为正确的大道理,非要争个对错输赢。说实话每次吵架,都是妻子主动“示弱”,现在想想我也实在不应该,两口子之间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应该包容、接纳、理解对方的言行。让我感动的是,只要妻子平时休班有空,就变着花样给我包水饺,还调侃我说:“刚结婚的时候,你说一辈子不吃水饺都不想它,我就让你一辈子吃水饺,而且吃不够。”这就是我们20多年的心有灵犀,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妻子的浓浓爱意早已融入那热气腾腾的水饺中,浸入我的心田。每当春节来临也是妻子最忙碌的时候。我从公司放假回家,领着孩子赶集、逛超市置办年货。妻子说:“过年了,家里的大权就交给你了,我又没有空,年三十还要值班,你跟两个孩子包饺子吧。”包饺子的任务不算难,小时候母亲教过,平时妻子也常包饺子吃,就是擀饺子皮一直让我头疼,我擀的皮大小不一,中间往往最薄,一放上馅就漏底。无奈之下我再加上一层,美其名曰“王氏小笼包”,惹得两个女儿直笑我笨。妻子下班回来,我也算是如释重负赶紧让位,一会儿饺子皮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我开始洗刷碗筷,准备大蒜、香油、醋等佐料,只等开锅下饺子,美餐一顿,再次享受亲情的美好。老人们常说,抬脚的饺子,落脚的面。每当妻子、孩子外出时,老人们总是忙活着包水饺,为亲人送行祈福。如今妻子91岁的奶奶还能包水饺,耳不聋眼不花,生活能自理。今年春节假期,在济南上大学的大女儿回家看望老姥娘,老人家还要坚持给孩子包水饺吃。隔代亲情弥足珍贵,一大家人围在一起,谈天说地,吃着香香的水饺,讲着各自经历的故事,“民以食为天”的情怀里传承着饺子的前世今生。正如许许多多的公司客户一样,虽然大家各自家庭条件不一,成员有多有少,在今天的幸福生活里吃顿水饺早已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人们仍会来购买面粉,回家包水饺,享受阖家团聚,香香的饺子里演绎着千家万户的浓浓亲情。
作者:王卫东,山东邹平县人。曾有过一段银行工作经历,现供职于一家面粉公司。工作之余,喜欢读书看报,曾在《齐鲁晚报》《滨州日报》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