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扇轻摇的慢时光
立夏以来,气温的上升一如放开摁到底的弹簧,速度快得令人咂舌。厚重的棉衣早已被轻薄的衬衫替代,就连半截袖小短裤也有人早已穿在身上。夏季的到来仿佛不用刻意和人们打声招呼,那是说来就来的。
气温一超过30℃,人们就感觉有些受不了。但夏季的气温绝不仅限于这个温度,有时接近或超过40℃。再加上天气闷热,空气流动不畅,那种感觉实在令人难受。如果是在室内还好些,可以吹吹风扇,开开空调,但如果是在室外,那就另当别论了。
记得小时候,村里还没有通上电,到了夏天,人们纳凉的唯一工具就是蒲扇。当然,蒲扇在当时不只是用来纳凉,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用处就是驱赶蚊子。那时农村的人们大都住在土坯屋里。到了夏天,家家户户吊蚊帐。蚊帐的正面有口,为了屋里明亮,白天将蚊帐从开口处分开,分别挂在墙上的挂钩上,傍晚时分,大人则挥舞手里的蒲扇,在蚊帐里扇上一段时间,感觉到蚊帐里的蚊子都被赶出来了,就赶紧将蚊帐再从墙上的挂钩上放下来,压在被单下,防止蚊子从口里钻进去。尽管这样,有时还会在睡意朦胧中被“嗡嗡”的蚊子叫声惊醒。于是,大人们就点起灯火,凝神细瞅,找那可恶的蚊子到底在哪儿。很快,就会发现蚊子落在蚊帐的一个角落里。这时,就悄悄走过去,抬起双手望蚊帐上使劲一合拍,手掌里除了蚊子的尸体,还有一摊红红的血迹,雪白的蚊帐上也会多出一片红晕来。
记得那时的村头巷尾,一到天黑,便空前热闹起来。看吧,人们有坐马扎的,有睡蒲团的。听吧,人们有拉家常的,有谈收成的,谈笑声此起彼伏,异常热闹。更有那怕热的人,卷着成团的用麦秸做好的凉席,再扯上一条被单子,爬到屋顶上乘凉,甚至整宿整宿地睡在上面。孩子们则在一边追逐打闹,自得其乐。等跑得热了累了,就会回到母亲身边,让母亲用那把宽大的蒲扇,在慢慢摇动中驱走炎热,继而慢慢入睡。记不清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睡在母亲怀里,等一觉醒来,母亲手中的蒲扇还在轻轻地摇着,一下,一下……
结婚成家后,我也常常在夏天的傍晚,吃过晚饭,顺手提着马扎,拿着蒲扇到户外乘凉。小扇轻摇,带来了片刻凉意,也驱走了想落在身上吸血的蚊子。为了逃避室内的闷热,我常常在室外坐到很晚,女儿呢,在外玩累了,自己一个人又不愿回家睡觉,于是就赖在大人身上,往往是玩着玩着,就在大人的怀里睡着了。这情形,很像儿时的我。我此时也顾不得天气的闷热了,抱起女儿放在我的腿上,一手搂着她,一手轻摇蒲扇,给她扇风驱蚊。等孩子真正睡熟了,我也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于是慢慢抱着孩子直起身,一手拎着马扎、蒲扇,朝家门口走去。
记不清从何时开始,蒲扇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风扇和空调。现在晚上出门,你很少会看到有人拿把蒲扇坐着马扎在街上拉呱纳凉,尽管晚上人们还出来避暑纳凉,但人数和在外乘凉的时间已大不如以前。一般是几个人站在一块,拉点热门话题。不长的功夫,聚在一块的人们便逐渐散去,各回各的家。
不知是对蒲扇有种特殊的情感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每每到了夏季,我总会在当地的集市上买上几把蒲扇,用花布包边,在蒲扇的把上穿根细绳,天热时拿在手中,轻轻摇动,享受阵风带来的凉意,不用时就将蒲扇挂在墙上,一来取时方便,二来蒲扇不会受到损伤。由于北方的乡村还没有实现集体供暖,直到现在还是点火炉。有时到了冬季,在空气流动不畅时,火炉不易点火,这时我便总是会从墙上取下蒲扇,在火炉下的留口处猛扇几下,就会听得“突”的一声,一股浓烟从炉膛喷出,接着火苗就“呼呼呼”地溢满整个炉膛了……
时代的飞速发展让小扇轻摇的时光离我们渐行渐远。尽管如此,但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定格着在炎热的夏夜,我偎依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哼着催眠曲,手里摇着蒲扇,一下,一下哄我入眠的情景……
直到现在,我仍然怀念过去那些小扇轻摇的时光。
作者:刘利军,滨州市沾化区黄升中学教师,热爱文学,喜欢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