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纳福话春联
腊八节,在父母家包饺子,父亲提醒我及早准备好对子(春联)。看看,距离春节还有二十几天呢,老人就开始考虑准备过节的事情了。要在十年前,春联都是父亲手书的,并不用我经手。随着父母迁居县城,住进了楼房,就少了挥毫泼墨的用武之地,但还是喜欢自撰和从报刊杂志上收集一些春联。在这样一种节令和氛围里,我的思绪也便油然地翩飞回童年时代。打从记事起,春联就用浓郁的墨香记载着年年岁岁的变化,也总是以一种特有的表现样式真实地反映着祖国四十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
我的识字是由春联开始的,儿时故乡村中各家大门上的春联就成为我最初的识字读本。最先植入记忆的不外乎“江山千古秀,祖国万象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千祥云集,百福骈臻”等联语,还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之类,字面背后隐隐潜藏着村民们的道德取向。六七岁的我最喜欢与伙伴们挨家挨户地读对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向上了小学的姐姐或大人们请教。那时春联内容上,歌颂党、毛主席和社会主义的比较多,甚至毛主席的很多诗词也直接被引用作春联,比较常见的有“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等。红底黑字的春联悬贴于门扇、门框上,空气中似乎总能嗅出阵阵墨香来,就把鞭炮烟花燃放后刺鼻的硫磺味儿压下去,那喜庆的大红色也为数九寒天增了几分暖意,更为单调清贫的日子涂上一层色彩。
总有一些事物看似普通,却保存着时代的烙印,承载着人们的记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经历着内容的推进和演变,而其中,春联最具代表性。“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又叫春贴、门对,鲁北俗称“对子”,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和“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承载着沉甸甸的民族文化气息,弥漫在城市和乡村,活在人们的口头心间。更是炎黄子孙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字的时候,意味着民俗节日中最隆重的春节正式启幕,年味儿一下子就有了。春联是社会发展的缩影,真实的反映着时代演变,所以春联年年贴,年年有不同。
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新的春天,改革开放深入人心。记得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即俗称的“大包干”,家里分了九亩六分耕地,经过一年的辛勤耕作,粮食装满了祖传下来的两只大粮囤,祖父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父亲那时还在外地教书,放寒假后,就买了毛笔墨汁红纸准备写春联。我还能清晰地记得,那年的春联写的是“莺歌燕舞大地回春,风和日丽神州降福”“自主权铺筑富裕路,责任制架通幸福桥”“粮丰人喜逢盛世,国安民富庆吉祥”,分别张贴在大门、屋门和偏屋门上。自那年始,春联也从单调的政治口号逐渐恢复其真实本色。过了小年,我家的人就不断,都是拿着红纸来求父亲这位做“先生”的写春联。我则把刚书写好的墨迹未干的春联一幅幅地摆满火炕和板柜上,等晾干了,就按次序收好,在春联反面一角做一个标志,写上名姓,再由我分别给各家送去。有一户人家不识字,我送春联时把父亲嘱咐的话转述给他,想不到他家还是把用于仓房畜舍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贴在了院落大门上,惹得人们取笑了多年。
1988年是农历龙年,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各种体制改革也在迅速进行,从社会机制到大众的心理都日渐成熟。整个思想文化界空前活跃,西风东渐,中西融合,各种思潮、各种流派,既激烈碰撞,又和谐共存。国人的精神状态极为雄强,一如龙马之精神,其胸襟也异常博大。所以,这年春节我家贴的春联就是“龙马精神开天辟地,华夏襟怀容古纳今”。那年我参加了工作,小妹刚考入高中,父亲又写了“龙马精神驰大道,鲲鹏志向搏高天”的对联贴在作为书房的东里间门扇上,我们当然能懂得其中所寄予的父母之期望。
十载春秋转瞬过,转眼进入1998年,这一年是各行各业大改革、大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年,综合国力得到迅猛提升。继之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和澳门即将回归,中国更以雄健的伟岸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举国上下一片歌舞升平安居乐业的大好景象,新长征的号角已响遍神州大地。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也反映在春联上,在一家民营企业厂区大门口看到一副对联,“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我家的春联写的是“改革兴百业神州奋起,开放通五洲中华腾飞”,时年家父年近六旬,这副对联表达了老人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对新时代的歌颂。
2008年,中国百年奥运梦圆,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治国理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可爱的祖国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各行各业发展日新月异,国力强盛,百姓富庶,于是春联也有着写不尽的浓浓春意,写不尽的喜乐安康。距离春节还有些日子的时候,家父就迫不及待地挥毫撰写好几幅春联,“喜迎中国北京奥运,共建神州社会和谐”、“物阜民丰家和睦,风调雨顺国太平” 、“一心一意谋发展,万家万户奔小康”等。
行笔至此,再想到父亲提醒我及早准备好对子的话,就想,何不也买一些红纸,自撰自写几副对联呢!何况2017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年,我的大家庭可谓喜事连连,先是长子马冲由哈工大毕业后保送中科院大学读研深造,再是大外甥找到志同道合的教师女友结婚成家,三是小外甥和我资助的一个贫困生双双考入名校,……至于小妹入选“市级名师库”,弟弟乔迁新居等要说得太多,接连而至的重重喜庆事也令年近八秩的父母好像年轻了好几岁,高堂父母身体康健、心情愉悦何尝不是子女们的福气!想到这些,也就打好了几幅春联的腹稿。
如今爱动脑筋编撰和书写春联的人很少了,现在的春联大多是批量生产的印刷品,千篇一律,文字流俗,缺少了让人观后回味的雅趣。有时甚至会出现同一个村子,十几户人家都张贴内容雷同的春联。那些年的春联都是手写,虽短短十余字,但却凝结着诗的韵律,对仗工整,词藻优美,书法遒劲。即使字体结构毫无章法,也不影响手写春联的整体美感和情致。春联因人而异,富有特色,很多佳句令人回味,所以各家大门上贴的春联很容易成为人们评头论足的主题。有一年跟同伴们赶年集,有年轻的姐妹俩在集市上摆开案板,边写边展销,她们的父亲含一根长烟袋在一旁收钱。有的顾客肚中有点墨水,自编了春联叫姐妹俩书写,引了人们围拢观看,对姐俩的飘逸书法赞不绝口。
四十年的时光只是一晃,透过每年春联内容的变化,我也看出,原来“小小的春联”不仅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时代的大变迁,同时也是一部人类心灵史。新桃换旧符,除为了表达辞旧迎新以外,好像更多的是写春联的人寄托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展望,映照着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我盼望春联一改当下的“千联一面”,能够像当年那样丰富多彩起来,还原我们曾经饱满而充实的精神,字字句句,滋养我们日渐干涸的内心,润泽我们苍白空乏的魂灵。
作者:马士明,山东无棣人。文字见于《国土资源导报》《中国枣业报》《山东就业》等报刊,作品曾获“滨州好新闻奖”,散文入选2014年2015年《齐鲁文学作品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