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圆梦曲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又来到了,看到我们那些孙子辈的孩子们走进考场的幸福场景,不禁想起了我们当年即将参加高考时发生的故事。

53年前的1966年,在黄河下游的惠民地区所在地——北镇(今天的滨州市),有所山东省重点中学——北镇中学。这所学校里有四个班的高中毕业生即将毕业,参加高考。我们的高考志愿已经填写完毕,报名手续已经办妥,档案已经转到省高考办公室封存。这些天之骄子中的大部分将要踏进当时的象牙塔,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这之前,我们的历届学长们都是这样实现自己的清华、北大等等的理想之梦的。轮到我们了,这个梦想更加强烈。

我们这些莘莘学子除了少数机关子女,大多数来自惠民地区各县的农村,在当时的背景下,一旦升入高等学府,个人的命运、前途和社会地位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离高考的日期越来越近,我们的美好梦想将要垂手可得。就在我们热切渴望越来越强烈,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一星期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把我们卷入了文化大革命之中。高考停止了,一连几年,高等院校停止招生,这些学子连同晚我们几年毕业的高初中毕业生,都被挡在高等学府之外。后来,这几届毕业生统称为“老三届”。

在学校搞了一年半的文化大革命,到了一九六七年底上面来了通知,我们这届毕业生全部离校回乡闹革命。象牙塔的大门无情地对我们关闭了。每一个学子的心中可以说是五味杂陈。这么大的打击,如果放到现在,狂躁情绪肯定会迸发,说不定会闹出令当权者头疼的什么乱子。这些“老三届”们,却非常坦然地接受了这严酷的事实,经受住了这严酷的考验。我们相信扎实地学习,能使自己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知识占有者。虽然没有攀上象牙塔的顶端,但是也仅仅有一步之遥,到大革命的风雨中锻炼,照样可以彰显英雄本色。

就这样,我们义无反顾地回归了农村的田野,迈进了工厂的车间,走进了军营的连队。从工农兵干起,从最基层迈步。有遗憾,有幸运,有挫折,有奋进。当我们推着沉重的小推车,大汗淋漓埋头苦干的时候,当我们在车间伴着隆隆的机器响声沾满满身油污的时候,当我们在军营的训练场地泥水中摸爬滚打的时候,哪一个也不怂气。很快我们得到了农民伯伯、工人老大哥、解放军叔叔的认同,他们统统竖起了大拇指。我们以新一代有知识的农民、工人、解放军的面貌,赢得了夸赞和认同。也使我们比那些顺利跨进象牙塔的学长们,具有了无法比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一旦象牙塔的大门再一次向我们打开,我们更会进出自如。

终于这样的圆梦机会来了。先是,推荐工农兵上大学,那些在实践中的佼佼者捷足先登进了大学。工农兵学员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我们的同学们却在基础知识上占有天然的优势,成了工农兵大学生中的出类拔萃一族。接着恢复了高考,虽然我们的同学已近而立之年,依然义无反顾地,带着田野的泥香,车间的油污,军营的征尘,走进了考场,相当一大批同学又走进了大学的课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正规大学的同学,也通过自学考试、带职进修、成人高考等途径取得了高等教育的文凭。可以说,我们这些失去了第一次高考机会的同学们,取得大学文凭的比例,远远高于我们那些顺利参加高考的学长们。

正因为是先实践后进修,我们学得更加扎实,用得更加自如。出了多少大学教授,人民教师,企业精英,党政官员,部队军官和民营企业家,我们没有统计,但是为数不少。仅我们班41名同学就囊括了上述的各个岗位和职业,笔者本人也成长为一名部队的团职军官。就是那些在基层岗位上建功立业的同学,也大都做出了不菲的成绩和贡献。可以说,我们的梦圆了,而且圆得非常精彩。

作者:周洪明,滨州市开发区沙河办事处苏学官村人。1966年从山东省北镇中学高中毕业,曾在部队服役近20年,后转业胜利油田工作。晚年热衷笔耕,著有《中华统一史话》一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