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收藏,会不会毁于我们自己?
(北周·布泉)
“我也有?”
“值多少钱?”
“你收不收?”
我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就拿今天的例子,
一哥们儿上来就问我“你收不收?”
我说“发图看看。”
刷刷刷上来十来张图,铜板,康熙,乾嘉道,几个宋钱,还有一个北周布泉。(多是破裂,一看就是家里传的)
我说“都普通,布泉少点。”
他来了劲儿,“哪一个?值多少?”
我...
与其说现在的人对钱币感兴趣,
不如说是对钱感兴趣,
交流中起码的尊重就不说了,可能是什么都不知道,却绝不会忘记问值多少。
而这种情况,却是钱币行业的现状。
(清)
撕开“玩家”的遮羞布...
如果问你,你选择钱币的理由?
你大概会说,因为历史,因为知识,因为情怀,因为故事,所以不忘初心,打算坚持到底。
停,别扯了,
扪心自问,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钱钱钱,才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玩钱币的初心。
我最早玩钱币的时候,想的是如何把我家祖传的道光“母钱”卖个5000,把淘来的崇宁重宝作为镇宅之宝,然后市场天天捡漏,一夜暴富,以后书都不用读。
可能吗,当然不可能。
所以在吃了亏,丢了洋相之后,
老老实实的练级,
直到发现,钱币无穷的乐趣...
所以钱币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玩的,
真正坚持下来的人,靠的肯定不是捡漏暴富,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说句不好听的,坚持下来的人,很少。
能玩三五年,已经是长寿的了。
我们玩钱币的时候,毕竟市场还比较友好(卖家心不黑),也有适合学习钱币的环境(市场节奏慢),过手钱币的条件(资源较丰富)。
而现在所谓的“玩家”,
根本不会玩,也没条件玩,
在纯粹的金钱游戏里,能玩下去的人,可能百分之一都没有。
(这比例可能还高估了)
撕开“玩家”的遮羞布,真玩家屈指可数。
(钱背)
“钱币出圈”的另一面。
我们看到这两年,直播兴起,钱币广告遍地,新玩家成倍的增长。
钱币涨了,市场火了,
我们庆幸的同时却忽视了,
钱币最后的那点门槛没了...
就像今天,我告诉人家“布泉少点”,他却问我哪个是布泉?
问题已经不是不懂钱币的背景、工艺、行情、书法这么“深奥”了,
现在玩钱币的人,
可能连钱币上的字都不认识了。
还记得今年初的“哭蛋壶宝”事件吗?
有人拿着常见的北宋熙宁重宝篆书,说是值十万的孤品“哭蛋壶宝”,成了圈内的笑柄。
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那些笑“哭蛋壶宝”的人,又有几个是真懂钱币的?
给他一枚钱币,大多数连时期、形制都说不出来。
至今,一些泉友给我代购清单里,
还有隆兴通宝,成化通宝,皇宋通宝折二,咸丰重宝当十五这样的钱币。
而自媒时代,钱币出圈,
在直播一声声的“恭喜老铁捡漏了”“榜一大哥刷起来”“又出元丰母钱了啊”“这个崇祯不一般”中,人们早就忘记了学习钱币这件事。
门槛扫平的背后,其实是整个钱币收藏的不幸。
(又有几个人真的能认出篆书的钱文?)
钱币文化会不会断层?
以前,QQ群,大家七嘴八舌的聊版别,贴吧,还有不少有营养的学术贴。
而现在,群里都在潜水等红包,帖子里都是复制粘贴水经验,
早一点的玩家还有点泉识底子可以透支,
新入门的玩家连学习的渠道都没有,全靠主播胡扯,盒子标注了。
之前我还文章中在感慨,现在玩钱币的人,大多是“半桶水”。
而再看看我们身边,
其实就“半桶水”,已经是难得的人才了。
就这半桶水里,大多数还都是贩子,
现在认真的收藏钱币,并能够有所收获,有所传承的人,太少了。
现在说钱币文化断层,也许还为时过早。
我们很多80后,90后,或多或少的读过泉谱,混过市场,有前辈指路。
但是接下来的00后,10后呢?
会不会有一天,他们看到的钱币只剩数字(价格),分数(品相),再也没有了收藏的乐趣?
没有了真正的玩家,也就不再有钱币收藏了。
(五代十国)
有时候我们总是把现在的问题归结为“奸商当道,评级乱象。”
其实原罪,是玩钱币的我们自己。
当我们变得金钱至上时,也就不怪现在的泉商黑心,评级涨分了,
当我们变得不学无术时,也就不怪资本盯上钱币,割我们韭菜了。
品一18年那句“我虽不懂钱币,钱币因我而死。”
怕是要一语成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