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健身气功怎样宁静心神
健身气功的“宁静心神”是指心理调节活动的集中。在习练健身气功时通过内向性的意识运用,把没有秩序的、散乱的外向性的意念活动变成有规律的、单一的意念活动,达到宁静心神。
一、结合动作,放松宁静
健身气功的心理调节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对于初学者,应先重形,后重心理调节。这一时期只能是结合动作简单“用意”,可以采用“先想后做”和“边做边想”的方法。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在大脑皮层中,计划和执行是由两个部分分管的,计划就是“想”,执行就是指挥肢体去做。有了计划通过信息传导到我们的肢体才去具体执行,故先想后做,边做边想是完全符合大脑生理机能的。例如在做健身气功 ·五禽戏“虎举”动作时,上举前,先想上举的动作,然后再做;或者是边做上举边想这个动作。这样连绵不断地先想后做,边做边想,把精神意识与动作结合起来。不仅使健身气功的成套动作势势相连、连绵不断,而且使练习者能够把杂乱的思绪收回,把紧张的情绪放松。练功者只想动作要领,排除其它杂念,心平气和,集中思想初步进入健身气功的“放松宁静”状态。动作与意念的简单结合应该分层次进行,在刚开始学练阶段,练功者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的方向路线的来龙去脉和掌握动作的姿势变化上;随后,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再想手、眼、身、步变化的准确到位,强调动作的细节;最后把意念放到动作的连贯、协调上。
二、把握神韵,进入意境
俗话说,境由心造。良好的心境,精神内敛而不耗散,不仅有利于“宁静心神”,而且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加快身体的康复。初练者在熟悉动作姿势时,意念活动比较容易集中,待熟练掌握功法后,杂念反而会多了起来。这时切勿让纷纭的杂念占据头脑,我们应把注意力转移到“想象”的意境上来。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藕断丝连,体现在做健身气功运动时,我们无论做任何动作都可“想象”这种意境。使每一个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绵绵不断,节节贯穿,不僵不滞不顿,犹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又如健身气功上肢运动感觉如春蚕吐丝那样静、缓、匀、稳。练习健身气功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做到放松安静,排除杂念,使精神完全集中到运动上来。心静,才能使运动像吐丝那样静。健身气功 ·八段锦讲究“意动形随”,健身气功 ·易筋经要求“形意合一”等,即健身气功是一种“会意”的运动,“缓以会意”,只有徐缓的活动才能会意,因之它要求运动像吐丝那样徐缓不躁;健身气功讲究速度均匀,徐缓、匀速而平稳的运动能产生一种宁静的意境。
练习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功法及不同的动作,把握其中的神韵,进入相应的意境。意境的转换。不仅遵循了“似守非守,若有若无”的意守原则,而且使练功者心情愉悦。如在做健身气功 ·易筋经“倒拽九牛尾势”后坐屈肘倒拽时,意想两臂如挽九条牛的尾巴用力后拽;练习健身气功 ·五禽戏时,要求蕴含五禽的神韵,进入五禽的意境;健身气功 ·六字诀“嘘字诀”,在做穿掌吐“嘘”字音时,意想肝内的浊气由口中呼出,并沿着指尖方向发散出去,同时意想把心里的郁闷一吐为快;练习健身气功 ·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时,想象在辽阔的草原上弯弓射雕。
三、放松形体,以气调形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健身气功非常强调气的聚与散,通过动作变化导引气的运行,并力求形体放松,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即动作做到哪儿意念也到哪儿,意念到哪儿,哪儿就有沉、涨的感觉。而所谓的“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也可理解为意之所注,该部位即有一种沉、涨的感觉。不放松形体是没有这种感觉的,不放松也就无所谓用意了。只有肢体松沉自然,才能做到以意引气,以气调形,气贯全身。
四、刚柔相济,感觉劲力
健身气功劲力锻炼要求刚柔相济、刚中含柔、柔中寓刚,做到不僵硬、不拿劲、不软塌,还要以意识支配动作用力,以气息配合发力,做到内外合一。健身气功劲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柔、沉、弹。三个层次以松为核心,形体要松似海绵,具有顶天立地,包容一切的气势。通过大脑中枢神经和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充分放松,在意识的主导作用下,逐渐进入松柔(犹如棉里藏针)、松沉(犹如棉里裹铁)、松弹(犹如弹簧能收能放、松紧自如、刚柔随意)的意境,自然而然进入不求静而自静的恬淡虚无的状态。
五、采用意守,宁静心神
意,即意念:守,即相守不离;意守,即摄心归一、专其一处,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处而相守不离,借以排除胡思乱想的杂念,逐步达到“宁静心神”的目的。意守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内的,一类在身体以外。前者可以是身体的某一部位,例如丹田、百会穴等。后者通常是外界的景物,例如远山、树木或月亮等。健身气功功法中常用的意守法有命门意守法、丹田意守法、穴位意守法等。如健身气功 ·易筋经中的“摘星换斗势”,要求目视掌心,意注命门;健身气功·五禽戏“引气归元”闭目静养时要求意守丹田;健身气功 ·八段锦起身向上的动作都要求百会穴上顶,意注百会穴等。但在意守时注意不要死守,要似守非守、若有若无。即不要求对所指向的事物产生清晰、深刻的认识,只要求有模糊的印象即可。意气应在恬淡虚无中徐徐运行,心境自然趋于平和、安然、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