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章灿教授谈研究生的养成:有想法,写出来最重要

程章灿教授近照
王锷教授(下简称王):您带了很多的研究生,请您谈谈怎样指导硕博士尤其是博士研究生?
程章灿教授(下简称程):这个就比较难讲了。我很惭愧,到现在为止,我带的博士比我的老师程千帆先生带的都多,程先生总共才培养了十个博士。
王:在他那个辈分就不少了。
程:程先生带的硕士生,有三届,总共九个:莫砺锋那届三个:徐有富、莫砺锋、张三夕;张宏生那届本来有两个,其中一个被退学,就只剩下一个;我这届五个:严杰、张晖、李立朴、景凯旋和我。程先生带的博士生有十个:莫砺锋、张宏生、曹虹、蒋寅、张伯伟、巩本栋、陈书录、姚继舜、曾广开,加上我,正好十个。我没细算我带过的硕、博士生,但可以肯定,已经毕业的,肯定超过二十个了。
王:就是毕业的有二十个了?
程:毕业的已经超过二十个了。
王:您带了这么多的学生,肯定有很好的经验。
程:谈不上什么经验。我带硕士的时候,一般会了解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做什么,主要是了解他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尽量照顾他原来的兴趣,顺着兴趣来引导。我认为,兴趣最重要,有了兴趣,就有主观能动性,干活非但不累,甚至还可以成为享受。对于博士,我就比较注意他硕士阶段做过的题目,除了关注他做什么,还关注他怎么做,了解他在哪些方面打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他的长处。这样在寻找方向、设计题目时,就心中有数。当然,也有学生完全跳出原来的范围,重新选择新领域,设计新题目,也有学生某一方面强一些,另一方面弱一些,我会要求他们尽量补短。程先生要求学生将文献学和文艺学相结合,最好二者并重,我也觉得最好是全面发展,但人各有才性,也要考虑发挥其才性之所长。
我在别的地方说过,我们当年硕士入学的时候,程先生布置的第一份作业,就是每人交三篇自传,外文一篇,文言文一篇,白话文一篇。照我个人的理解,老师这是在提醒我们,要掌握好外文、文言文和白话文,一个也不能少,文字表达对文科学生特别重要。另一方面,通过自传,不仅可以了解他的语文水准,对他的经历、个性等也可以有所了解。我现在招收的博士生入门第一份作业,也是这样三篇自传。
读书研究,兴趣最重要,主动性最重要。到了研究生阶段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很重要。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研究生主要是自己修行,老师只是引导一个方向,起一些辅助作用。我现在花很多时间看学生的论文,课程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甚至已经毕业的学生写的文章。不是看个印象,而是逐字逐句看过来,看到句子表述不顺的,顺手就改,习惯了,所以就费时间。有一年,某个学生毕业,论文修改时间很紧,太匆忙了,我在上面批注的一句大意是“某个地方最好补某方面的几个例子”之类的话没被删掉,被答辩委员们看到了,他们开玩笑说:“这下知道程老师怎么指导学生的了。”文章看完之后,除了字句,我还会对材料、观点、框架什么的,提一些修改意见。
学生选题很关键。这几年博士生考试,多了一个研究计划自我陈述的环节。博士生面试的时候,我也会问考生,硕士论文题目是自己找的还是老师帮助确定的。这跟论文水平高下没有关系。不过,学生最好能有自己找题目的能力,或者,至少要明白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减少一些被动性、盲目性。老师过多介入,越俎代庖,会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是自己找的题目,哪怕自己找一个大致的范围和方向,其中多少也有一些可以激发自我兴趣的点,以此为支点,就可以撬动学问的地球。
没有谁生下来写文章就高妙无比,都是写出来的。书要一本一本地读,“积学以储宝”,慢慢地,就长起学问来了。文章要一篇一篇地写,积累写作的感觉和经验。我有两位直博生,入学前两年算硕士,第三年起算博士,从硕士到博士,跨上一级新台阶,学校对她们没有写论文的要求。我觉得,没有写过硕士论文就直接写博士论文,这很玄乎。写过一篇五六万字论文的人,跟没写过的人,是不一样的。怎么不一样,心知肚明,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这是一种经历,经历是经验的基础,没有经历,就谈不上经验,恐怕更谈不上灵感。人文学科讲究积累,积累是长期的、逐步的过程,不要指望跳跃。我要求这两个直博生在入学第二年底,交上一篇至少六万字的论文,然后我组织一次非正规的答辩会,进行答辩。有这样一篇论文打底,我心里才踏实一些。
有的时候,材料找到了,貌似思路也有了,框架也搭好了,不写出来,也还是虚的,是空架子。不落实到文字,有时就不会知道哪个环节脱落了,哪个铆钉松动了。落到文字上,才发现有的地方扯不圆,有些环节没有接起来,那就还要打磨。怎么样把材料组织起来形成文章,怎么样把观点表述好,只有自己在过程中去摸索体会。别人谈写作方法和经验,那是基于别人的经历,老师讲的一些方法、经验,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指点,也是老师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的,有的好理解,有启发,有的就不能感同身受。所以,学生有想法,我总是鼓励他们写出来。写出来最重要,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王:所以,自己的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您刚才介绍别人谈写论文的方法,如果你没有写过,觉得看人家很好,但是当你看完,恐怕很快也就忘了。只有当你写过,再看这样文章的时候,可能对以后自己写文章会有所启发、有所调整。所以,光听可能是没得用。
程:一个是多写、多练笔,另一个是多看。我的研究生现在每两周有一个论文报告会,大家轮流拿一篇论文来报告。学生当中,每个人做的方向不一样,有的题目偏于纯文学,有的偏于纯文献,有的处于中间地带。大家坐在一起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有好处。
王:就是定期地要他们拿写的东西来报告。
程:轮流吧,每两周都有一个人来报告。刚才讲到写作,落实到文字,主要看文字表达能力。文字有没有表达清楚,自己说了不算,还要看别人是不是清楚了。另一方面,口头表达也很重要。文章写出来了,能不能讲出来?能不能讲清楚?这也是一个问题。有的人讲不清楚,是因为嘴笨,不善言辞,有的人讲不清楚,是因为文章里就没有写清楚。所以,我要求学生报告论文时,做成PPT来讲。做PPT有个好处,就是能够梳理文章的逻辑条理,凸显结构,讲的时候才能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我建议学生们在动笔写文章之前,先列出纲目,或者干脆先跟同学讲一遍,讲的时候顺便就相互讨论了。
听别人报告,要批评别人是容易的,但同时也要思考一下:别人为什么写成这样?这样写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换成自己,会怎么写?设身处地很重要。还要看别人的长处,有没有值得借鉴的思路。学生们做不同的题目,对我自己也是个考验。这一周讨论这个问题,下一周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题目,或者他们议完了报告的论文,又讲到自己的学位论文,总之论题不同,我要赶快把思路调整过来,就像铁轨扳道工一样,扳到新的轨道上来,跟上他们的思路,这也是个挑战。
王:您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了,经常在一起。
程:两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是固定的。如果学生有什么事,比如读书或写文章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或者要开题,那就另外跟他们约时间,单独来谈他们的问题。I try to be always availabl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