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56:遇童僧赐名思聪,过法惠题诗雪斋

杭州等地僧人众多,且多为文才风雅之士,素喜与文人交往。苏轼到了杭州后,基本上把当地的寺院走了个遍,僧人也都认了个遍。

宋朝时规定,僧人剃度之前,需要经过学习,考试合格方能正式出家,并赐予法号。

有一次,苏轼到法惠寺拜访圆师,看到他有一个小徒弟,唤为彭九,刚刚十一岁,尚未正式出家,在师父的指导下准备试经。

听说彭九年纪虽小,但善于作诗,苏轼有心考验他,就说道:“前几日,参寥子曾作有一诗,昏字韵,你能和一首吗?”彭九毫不怯场,当即次韵一首,其中有云:

千点乱山横紫翠,一钩新月挂黄昏。

苏轼大为赞赏,评价道:“此诗颇有唐人风采,不简单啊。”并笑曰:“不须念经也做得一个和尚。”又道:“要不我先给你取一个法号吧。”

彭九欣然应允,于是苏轼赐法号思聪。尽管年龄相差二十七岁,但他们却成为了一对忘年交,直到逝世那一年,苏轼还曾寄诗与思聪。

法惠寺是杭州的名寺,许多僧人在此修行,除了圆师,苏轼还有一个法号法言的朋友。

法言的居室旁有一块空地,兴之所至,他亲手造了一个小园子。先凿池引水,然后筑石为假山,还特意在假山、草木之上撒上白色的粉末,布置成下雪的场景。

如此一来,身为一个杭州的和尚,也能每天里欣赏一下冬天的雪景,真可谓用心良苦。

苏轼见到这个小园子后,也是喜爱有加,竟不跟法言打声招呼,径自拿来纸笔在园中亭子里题写了“雪斋”二字,然后扬长而去。

法言也是个妙人,见到题字后,也不询问何人所写,将其制成匾额,悬挂于亭子之上。不几日,苏轼来访,看到此匾后会心一笑,又题了一首诗:

《雪斋》

君不见峨眉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

春风百日吹不消,五月行人如冻蚁。

纷纷市人争夺中,谁信言公似赞公。

人间热恼无处洗,故向西斋作雪峰。

我梦扁舟适吴越,长廊静院灯如月。

开门不见人与牛,惟见空庭满山雪。

从此,这雪斋就成了杭州法惠寺的一个景点,文人墨客到杭州常来一游,苏轼的弟子秦观也曾题诗于此。可惜的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法惠寺和雪斋早已消失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