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官针》十二刺法
《灵枢·官针》十二刺法
01 偶刺
偶刺,《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此法以一手按前心,相当于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
这种一前一后,阴阳对偶的针法称为偶刺,又称'阴阳刺”。临床对脏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属本法。
02 报刺
报刺,《灵枢·官针》“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是治游走性病痛的针刺方法,根据患者所报之处下针,施行手法后,询问患者针处是否痛止,另再在其他痛处下针。报,亦作为“复”解,即出针后复刺的意思。
03 恢刺
恢刺,《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先从旁刺廴,得气后,合患者做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
04 齐刺
齐刺,《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针法是正中先刺1针,并于两旁各刺1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05 扬刺
扬刺,《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是在穴位正中先刺1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1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扬刺。《黄帝内经太素》中,捋“扬刺'作“阳刺”,与阴刺对举,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症。
06 直针刺
直针刺,《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也',先夹持捏起穴位处皮肤,然后捋针沿皮下刺之,“直”是直对病所的意思,近代多称沿皮刺或横刺。这种刺法,进针较浅、治疗浅表络脉等部位的病证。
07 输刺
输刺,《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也”这种刺法是垂直刺入较深处候气,得气后慢慢捋针退出,乃从阴引阳,疏泄热邪的一种手法,故称输刺。
08 短刺
短刺,《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上下摩骨',其法是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称短刺,治骨痹等深部病痛。
09 浮刺
浮刺,《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是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故名浮刺。
浅刺勿深以治肌肉寒急。近代应用皮内针法,就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
10 阴刺
阴刺,《灵枢·官针》“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阴刺是左右两侧穴位同用的刺法。如下肢寒厥,可同刺左右两侧的足少阴太溪穴,以治阴寒。左右两侧同名穴位相配同刺,近代临床应用较为普遍。
11 傍针刺
傍针刺,《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这种刺法多应用在压痛比较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证。是先直刺1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1针。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所以称“傍针刺”。这种刺法与齐刺相似,都为加强局部压痛处的通经活络作用而设,临床上可以相互参用。
12 赞刺
赞刺,《灵枢·官针》“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本法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是连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痈肿、丹毒等症。“赞”是赞助其消散的意思,故称赞刺。本法与九刺中的络刺、五刺中的豹文刺都是放血刺法,只是归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