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前的病例,中药治疗发烧案,现在才写出来

注:这例病例其实发生在今年四月,由于当时情况比较特殊,而且又涉及我家人。所以迟了七个月,才将此案放出。

2020年四月二十八日,下午,我在上班的时候,忽然接到妻子的电话,说她的体温到了38.1°C。
这段时间,一直是她在家带孩子,晚上休息得不好,确实也比较辛苦。
等我卸下工作,赶回去的时候,她的体温已经升到了38.8°C,直奔39°C,人也出现了怕冷,寒颤等症状。
我问了一下,无汗,没有咳嗽的症状,但四肢困重,咽喉稍痛,脉数,舌淡苔白微腻。
外感风寒夹湿证。
我用一张纸写下了方子,就是清肺排毒汤减紫菀,款冬花,细辛,泽泻,猪苓,山药,加上了连翘,薄荷,蝉蜕,紫苏,前胡,浙贝,然后把方子中的麻黄改为了蜜麻黄。
清肺排毒汤的框架由四个经方组成,即小柴胡汤(去人参),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去五味子),五苓散,再加山药,枳实,陈皮,藿香。
其中小柴胡汤,扶正祛邪,而且若不去渣再煎的话,还有解肌清热的作用;麻杏石甘汤可清除肺中壅热;射干麻黄汤可散寒宣肺,降逆化痰;五苓散则主要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疏利三焦水道的作用。

但是,我妻尚未出现咳嗽,所以我去掉了止咳作用比较强的紫菀,款冬花,细辛,因为她晚上休息不好,而且她身上的水湿不甚重,所以我去掉了五苓散中的泽泻,猪苓,避免她频繁起夜,去山药是担心山药助湿,加连翘,薄荷,蝉蜕是用宣透之法,祛除口、咽部之邪,再用了一些前胡,浙贝避免痰热凝聚。
7点左右,中药熬好了,她喝了第一次,然后我让她用被子盖一下。
8点,体温下降到了38.6°C。
又再喝了一次。
9点,体温下降到了38.1°C。
10点,体温又上升了38.5°C。
这时我把汤药再热了一下,让她再喝一次,然后让她被子稍微盖后一些,于是开始微微发汗。
第二天起来,她体温便降到了36.8°C。
再喝了一次中药。
中午体温回到了36.6°C左右。
下午便在36.3°C,36.4°C左右了。
一直未反弹,人也比较精神,身体困重感也减轻了,咽喉不痛了。
总的来说,对于外感风寒表证,一、是要治疗及时,避免病邪传变;一、是要及时用发汗解表法或疏表透邪法,让邪随汗去,热退身静;三、是要避免过汗,微微发汗即可。忌清热解毒,忌补法,和西医说的什么抗病毒或提高免疫力,完全是两码事。
总的来说,清肺排毒汤是一个很好的方子,临证时加减一下,能应对许多不同的发热情况。
实际上,用桂枝汤还是麻黄汤,用蜜麻黄还是生麻黄,都需要根据人皮肤腠理的结实或疏松来辨证使用,无论什么体质,无论用什么方,都要避免大汗淋漓,中医是一门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状态随时调整用药剂量的学问,所以,我对在中医中实行盲法有一定的顾虑。
热退身静后,不宜再发汗,可以用小柴胡汤巩固疗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