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文化历史怎么读?一山一水佛衣在,双塔双城凡人心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

鉴古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如果不是天龙山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的意外回归,那一尊尊无首佛像如灭度般的蒙尘,将是压在太原人心头永远的遗憾。当然,这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和民族的痛苦。月黑风高,强盗们闯进家园,明目张胆将佛首与佛身硬生生地割裂拿走,又堂而皇之公之于众。好在百年后天龙昂首,看见了这桑仓巨变盛世繁华。如今的天龙山公路车水马龙,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因为佛首而黯淡的天龙山,又因佛首而繁华的天龙山,几乎就是太原二千五百年历史几度沉浮的缩影,需要如同攀爬天龙山蜿蜒起伏的公路一般,用历史和文化的大视野看待跌宕起伏的过往和波澜壮阔的现在。

天龙昂首,西山叠翠“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东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因为朝廷争斗,太原王尔朱荣的身败名裂,一代枭雄高欢获得了北方六镇的军政大权。然后他就是哼着这首现在依然耳熟能详的民谣携带蒙古草原的漫天黄沙赶往晋阳城,以大丞相位接受尔朱荣的地盘,他要将太原打造为北朝霸府,遥控指挥东魏朝廷,并以此为根基“重悬日月”,实现他一统中原的梦想。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血腥的年代。以拓跋鲜卑所建的北魏为标志,在二百年漫长的时光里,北方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刀锋林立,家庭、族人甚至整个国家朝夕之间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汉朝时候随着南匈奴的南迁依附,在经历了数代更迭、与汉文化相互融合下,逐渐分裂为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逐渐有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野心,开始相互间的倾轧和对汉民族政权的觊觎,最终导致汉族北方政权的崩溃和南北朝对立的局面。高欢便是其中之一。他有马背民族的彪悍疯狂,可以策马驰骋纵横黄河两岸,扬鞭指向赤地千里,但又吸收了中原民族的文化教养,有着沧桑治世闻歌垂泪的双重性格。来到晋阳城后,一方面节俭勤政,任人唯贤,有整治乱世的决心和勇气。另一方面在晋阳城周边寻找林灵山秀水之处,逃离官场和战乱,寻找心灵存放之所。

作为战争的发动者,却为战争反省,这是北朝政权统治者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陶渊明那篇著名的《桃花源记》就是创造于此时。生逢乱世,无力改变社会和现状,转而寻找精神的遐想灵魂慰藉,并非消极遁世,而不是不得已为之。

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达到了东传以来的顶峰。昙曜在大同的云冈造像直接影响到了高欢,天龙山也就迎来了它艺术发展史上关键一人。东峰、西峰、香炉峰和柳跖沟,构成了天龙山的主体。因为大山阻隔,这里便成了世外桃源,潺潺流水,山花烂漫。

意外的发现让高欢欣喜异常,这里没有红尘万丈,没有马蹄声碎,只有鸟鸣深涧的清净安宁。明嘉靖年间的《太原县志》记载:“此山松柏青翠,林木葱茂,既有天然之生成,复有人工之修饰。胜境之佳,在环省诸山中实属罕见。”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电光火石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天龙山首座佛像露出他慈悲的面容。

传统上的天龙山石窟指的是东、西峰之间南坡600米走廊上25间洞窟的500尊佛像以及包括藻井、壁画以及飞天人物在内的1144幅画像。天龙山佛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佛像眉目神态还是体型举止,包括飞天壁画的柔美线条、巧夺天工的藻井营造,都显现出那个时代的登峰造极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原石刻艺术的典范和代表。此后七百年间,历经北齐、隋、唐、明,历朝历代的工匠们以虔诚心态完成了一座座精美艺术品传世。

现代人在这里可以看到历史的切片和沉淀,特别是佛菩萨造像随着时代推移而逐渐丰满,性格禀性栩栩如生的时候,才发现这里早已与太原西山融为一体,即成就了无数人帝王梦的西山龙脉。西山是一个广义概念,天龙山外,马鸣山、悬瓮山、龙山、方山、蒙山、太山、庙前山、崛围山、耄仁山、暮云山,依次向北巍峨起伏,都属于太原西山范畴。当然,除了名声鹊起的天龙山石窟外,蒙山石窟、龙山石窟以及姑姑洞石窟、石门寺石窟、瓦窑村石窟、悬瓮寺石窟,或者再稍微远些的交城县岭底石窟、文水峪口村石窟构成了整个西山石窟群,其中蒙山大佛、童子寺大佛等摩崖石刻早已飞声海内外。

视野不能局限于天龙山一景一地,还得投向叠翠生烟的莽莽西山,在吕梁山麓雄浑厚重中寻找涤荡尘埃的心灵慰藉。山寺月中,再没有如此诗意华年可以平衡世间浮躁和身心俱疲。西山寺院大多数都隐藏在西山的密林深处,即便历经战火风霜,留存到现在的西山寺院都及其可观。从清徐香岩寺开始,途径蒙山开化寺、太山龙泉寺,西至童子寺,虎狼寺,北至多福寺、耄仁寺和阳曲不二寺。这还仅仅是进入至少县保以上的文物古迹,尚不包括散落西山深处各个村庄规模不等、大小不一的观音殿、龙王庙等。

太原是被世人忽略了的佛国世界!同西方宗教建筑在繁华闹市修建地标不同,曲径通幽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中国的寺院大多建造在深山幽谷中,即便是道教,也把道观建在远离尘世的高山之巅,所谓天人合一。但无论寺院还是道观,并没有建筑寻求高度的震撼,而是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为西山的自然秀色增加了人文的厚重和哲思的光芒。物换星移,沧桑变化,西山诸佛早已脱离了因果轮回、求财祈福的沉疴,被时代赋予新的含义,至少代表着文明的延续和传承,代表着智慧的发散。人文自信的深度内敛,有着永恒魅力。对此留余想,超然离俗尘,漫步西山禅意淙淙,是步步生莲的婆娑世界,听松涛阵阵,看绿影摇摇。但这种恬淡而自由的心情,却需要在西山密林中反复寻找和耐心观赏,从不同角度发现他恬淡自然之美,从浩荡典籍寻找他精神力量的所在,尤其对那尊刚刚回归、自带高贵微笑的佛首。

汾水安澜,故国城邦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流水哗啦啦。在晋源区汾河故道厚厚的泥沙下面,便是存在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古太原城。汾河以另一种形式保护了古太原城最后的模样。那是唐朝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李世民不惜巨资打造的北都,与长安、洛阳共同成为当时世界上无法超越的国际大都会。唐时代的太原城以魔幻般的形式存在。三座子城以品字形分立汾河两岸,城池之间有虹桥连接,形成天上街市、复道行空的人文巨观。

《新唐书·地理志》中描述了唐朝太原城的规模:“都城左汾右晋,潜丘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依唐代度量尺寸换算,北都太原府城南北长6.7公里余,东西广约4.8公里,周长达23公里有余,占地面积达32.16平方公里。现存的晋祠是唐太原城最好的注解。作为我国历史上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晋祠以庄重典雅又不失山林意趣的独特气质成为北派园林的典范。

圣母殿雕梁画栋下昭济圣母君临天下母仪风范,威严中又不失女性温柔的独特魅力,那33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和5尊宦官像的惟妙惟肖,活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和每个人内心世界,小桥流水亭台水榭精巧别致,一方十字桥,一座水镜台,配以齐槐周柏的虬枝昂然,那是是古中国的模样。且不说晋祠雕栏画栋百余座殿、堂、楼、阁的精美,也不必说大寺荷风卓尔不群,单是那方《晋祠之铭并序》碑,就以文字的魅力渲染着包容万千的盛唐气象。作为晋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晋祠之铭并序》碑讴歌了唐叔虞建立晋国的丰功伟绩,抒发了李世民对宗周政治向往。

当年李渊父子就是太原起兵,沿着汾河一路南下,南征西进,几乎与高欢攻打西魏政权的线路重叠。只是高欢在白璧城折戟,而李世民则度过政权初建刘武周反唐最艰难的时期,雀鼠谷大战使唐朝收复了太原,保住了王业根基。作《晋祠之铭并序》那年,距离太原起兵整整三十年了。李世民白发已生,回忆当年的意气风发拜祭唐叔虞的场景,为龙兴之地有感而做。古太原城是我国历史上少有明确建城时间的城市之一。春秋末年,赵简子修建太原城,至少将中原控制范围向北推进到千里之外,并且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原北方版图的基本雏形,形成了以太原为军事重镇和权利中心,统领燕云十六州防御反击的战略格局。

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在反复对抗和往来冲突中,英雄豪杰轮番上场,上演了一出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戏,也使山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西表里山河,左有太行为屏障,右有吕梁山阻隔,而中间则是汾河亿万斯年冲击成的狭长谷地,物阜民丰,天府之国。太原处在山西中部,南北通衢,东西兼顾,进可攻退可守,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汉朝以来,尤其是南北朝时期,太原霸府地位无以震撼。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家族,前汉刘渊,前秦苻丕都以此为都,或在此称帝,民间将太原成为龙兴之地。但是“龙城”雅称的正式确认,却是毁灭唐太原城的宋太宗赵匡义。那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统一中原的最后战役,便是围绕太原展开。艰难攻克太原城后,恼羞成怒的赵匡义固执地认为太原为“蟠龙之地”,西山隐藏着龙脉,天生带有孕育皇帝的属性。

泄愤!赵匡义火烧唐太原城、又引汾水漫灌,使具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特大城市彻底消失的方式作为他胜利的宣言。成也赵家,败也赵家。冥冥中劫数已定。太原城有着似曾相识的一幕,那还是在他幼年还在襁褓挣扎的时候,就差点遭遇一场灭顶之灾。春秋末期,图存求强的赵简子向着尚处荒蛮之地投下了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一着:驱逐赤狄、白狄统治,修建军事堡垒太原。晋国式微,韩、赵、魏、智等家族势力强势崛起,开始了晋国内部纷争。实力较弱的赵国不得已放弃晋南大地肥沃的土地向北寻找生存空间。

公元前497年,在重臣董安于的监督下,春秋太原城建成,始称晋阳。兴奋之余赵简子发500名奴隶充实晋阳城,准备东伐仇尤,北占代国,形成居高临下之势。赵简子的企图被赵、魏、智三家识破,历史有明确记载的首次城市攻坚战由此展开,一场风寒草枯、尸横血碧人间惨剧也同时上演:韩、魏、智三家军队将晋阳城围困长达两年之久,试图用旷日持久的战争将城内战备资源消耗殆尽,从气势到心理,全方位打垮赵家。战事发展如三家所愿,晋阳城几度告急,除粮草尚可支撑外,武器的大量消耗基本上赵家无还手之力。岌岌可危的赵家,被逼上绝境。关键时刻,董安于建城方略再次显示了神奇之处。晋阳城内遍布宫殿,拆去墙垣,里面芦苇稍微加工,便成为最好的箭杆,而支撑宫殿的铜柱,炉火中冶化,成为箭簇上等原料。

转瞬间,晋阳城又转危为安。围城者也并非碌碌无为之辈。智家开始决堤放水,汾水漫灌了太原城。史书上这样描述当时晋阳城内的惨状:“城中巢穴而居,悬釜而饮,财食将尽,士大夫羸病”。更为恐怖的是,城墙已经大部浸毁,能够保持直立状态的不过三版而已。又是一年的漫长煎熬。晋阳城挺住了水患的袭击,在赵简子反间计下联合韩、魏灭掉了智家,促成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并列的格局。赵家也因此迅速崛起,成为东方唯一可以抵御秦国强大攻势的国家。晋阳之战是春秋和战国的分野。太原城从建造之日就有了传奇,成为帝王发迹之所。但是当传说和现实叠加的时候,便是太原城的绝望。为了彻底断绝龙脉,赵匡胤还将系舟山龙角砍去,将太原行政编制撤销,以“紧州军事”的临时机构替代。即便后来,因为战争需求不得已重新设置太原行政和军事编制,但降府为州,治所迁移榆次县。无法形容当时太原人悲伤,更无法还原当时太原人的顽强。

数十年后,离晋祠四十华里的地方,一座崭新的太原城就拔地而起,举目即望汾河晚渡的美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新城修建不久,太原就必须直接面对女真人疯狂铁骑的轮番进攻,全城百姓赤膊上阵,弹尽粮绝下易子而食,以孤城挽救大宋将倾,而北宋朝廷派来的二十万援军却在半途销声匿迹。这一年,是北宋徽宗宣和八年,公元1126年,距离赵匡义毁古太原城不过一百四十年时间。太原作为北宋最后一座失守的城池,守将王禀城破之日无力回天,投汾河自尽,守城军士全部殉国,城内百姓惨遭屠杀血流飘杵。第二年,酷爱金石书画的宋朝第八位皇帝、赵匡义六世孙徽宗赵佶连同儿子钦宗赵桓被金人俘去,史称“靖康之耻”。重文轻武的北宋,在太原打了个来回。

鸿雁弦歌,社稷戎衣北宋百姓自发形成的这座城池,就是现在太原城的雏形。元朝以后,它就迅速恢复了应有的元气,更有了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所谓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于是“太原公子,褐裘而来”。这里的太原公子,并不是如长眠于太山脚下李存孝之流的草莽,更不是类似高欢、李世民之类的帝王将相,而是有思想、有气质、有才华、有抱负的青年,无需弓箭在腰枕戈待旦,文思涌泉张口便可退却雄兵百万之人。

早在唐朝,才华横溢又自负清高的李白就对太原有着别样的憧憬和尊重:天王三京,北都其一。其民久远,盖陶唐氏之人欤。控天下之肩背,带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镇,非贤莫居。非贤莫居四字直接定位了太原的战略地位和文化高度。李白不仅折服“太原公子”李世民的文韬武略,更对当时太原王氏家族中的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人敬而远之,甚至与王维同朝而老死不相往来。可惜李白还未见到后世太原温庭钧、卢纶等人,更与此间元明之际的词人、小说家隔空相望,难以望其项背。罗贯中便是其中之一。罗贯中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以章回体的形式完成小说的创作,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影响直到现在。

四大名著中,除却《三国演义》被公认外,《水浒传》甚至《西游记》都有罗贯中作为作者的论证,此外《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以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均为罗贯中所出。《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西游记》中,始终弥散着英雄主义的豪迈,或者就是作者理想的抒发和写意。以武起家,以文立名,本身罗贯中就是英雄般的人物。在“有志图王”与朱元璋征帝未果的情况下,罗贯中隐居山林笑傲风月,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写出了这样不朽著作,成为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尤其民”的现实写照。作为太原清徐人,因为元朝统治的残酷,罗贯中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被迫生活在江南。

寄人篱下,却可以有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文学创作,人生的幸与不幸都夹杂在文字中,皮里阳秋也好,借古喻今也罢,文化魅力以及中原传统道德的核心,从江南而江北,从洞庭而岭南,向着文化意义上的荒蛮之地进发。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分别是西晋末年、安史之乱以及靖康之耻后。北人南迁加速了文化融合,使民族气节迅速凝聚。然而北方,三次衣冠南渡都可以看到抛去军事危机之后最后坚守文化的阵地——太原。还是西晋末年!临危受命的并州刺史刘琨,仅带一千人马从洛阳出发,星夜驰援被前赵、后赵大军围困,令人闻风丧胆太原城。刘琨以太原孤城之力,牵制两国军队数十万,为西晋朝廷的南迁提供了必要时间,大量中原书籍随之南下。此后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及北宋灭亡前夕,太原都是迎着刀锋而上。以至于强硬的元朝政府在面对山西行政级别问题上都保留着谨慎态度,与山东、河北共同划分为中央行省,排除在全国十一个省级编制之外,直接受朝廷节制。

也正因为如此,文化孤岛的太原才得以谨慎地保留着北方文化的精髓,一边斡旋朝廷,一边让人文力量发挥潜能和作用。祖籍太原的郝经在元朝建国之时就面陈忽必烈,用以卵击石死志直诉二帝三王治世之道,来消弭元军的残暴。同元好问一样,郝经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在山西乃至全国开办书院公开讲学,使命悬一线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实施由夏变夷的文化战略。越是危难时刻,文化的韧性越能显现强大的生命力。南宋政权的偏安,金国治下的混乱,即便屋外飞矢如蝗,屋内依然手不释卷。书声琅琅是天下正气,即便面对中原流血成渊池、百年繁华成劫灰的悲惨景象,也能保持文化的自觉和自信。金元时期,仅郝经所居住的陵川县,被视为穷山僻壤的地方,一口气就出现了七名状元、九十三位进士,高度渲染了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明清时期整个山西,共出了3725名进士,独占北方诸省鳌魁。

正报胡尘灭,桃花汾水生。在民间,更有一股“屹然为文章大宗”的清流存在。元好问、麻革、段克己、曹之谦等人形成了“携幽并之气”以诗词创造为情感表达的汾河学派,通过诗歌来表达“心非木石能无感,唤起悠悠故国愁”的民族情怀,延续着中原正统文脉和正统道德观,以鲜明的政治指向引领当时社会文风。正因如此,洪武年间那场由政府组织的迥别于三次衣冠南渡的大移民便是从山西开始。移民的理由是山西表里山河,独特的地形,加上金元与山西民族融合较为缓和,使山西没有遭受较重的战争影响,人口繁密。

而山西所保留的中原文化的鲜明脉络,能拥有传统的道德和礼仪,是朱元璋下定决心从山西移民的根本原因。恢复书香社会,重建道德礼制。从京师到太原,从太原到洪洞,从洪洞至全国十八省,从太原和山西走出的是一支文化宣传队,尽管他们筚路蓝缕,但是他们却温文尔雅,故土情深但义无反顾。罗贯中成书的年代,恰巧与大槐树移民时间重叠。亲不亲故乡人,此情此感下,才有《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才有《水浒传》中天罡地煞英雄聚首。没有刻骨的分离,不会有如此感人至深的情节。然而一句却望并州是故乡,又让多少人潸然泪下,伏地遥拜。

双塔凌霄,剑胆诗心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太原人夺去了大半芳华,仅罗贯中那部《三国演义》让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奉若兵家经典反复拜读。在苟延残喘的宋朝和万里腥膻的元朝中,太原始终对文化阵地进行坚守,须臾不敢放弃。但是家园的凋敝还是让人心冷。

当年赵匡义水淹老太原城的目的,是因为龙城威名之下对自己掌控政权极度不自信。元朝的统治者更加不善于建造城池,他们希望的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肥硕的牛羊以及用石块高高垒砌的敖包。二百年过去了,太原城还在狭小低矮的土城墙内徘徊,大致范围东起文瀛湖畔,西临新建路,北至后小河,南为旧城街一带。草庐人去,郁郁风云,几乎是太原真实写照,与北方重镇名不副实,更与唐太原城不可同日而语。是朱元璋藩王制度给了太原一次关键机会,使太原有机会死而复生,重现昔日的辉煌。戎马一生的朱元璋考虑到元顺帝妥讙帖睦尔及其残部还在漠北草原聚集,对新兴的大明政权构成重要威胁,因为他将爱子都送往边陲镇守,疼之深,爱之切者,往往送到苦寒之地,观人品,查政绩。嫡三太子朱棡二十岁时被送往太原封为晋王。晋王,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遇晋封王,非霸即皇,本是龙城气象。

唐叔虞后,晋文公重耳称霸;此后赵国据太原独挡强秦百年,始皇帝三巡山西两过太原北狩匈奴而成万里长城;两汉间,更有文、景二帝由太原走出;司马氏家族和李唐王朝更是封地太原,以晋、唐为国号;至于南北朝割裂和五代十国期间,更是遍地英雄王侯公子不胜诸举。朱棡此来意气风发。在朱元璋分封的二十三子中,除了朱棣、朱桂分别在北京和大同镇守外,其余都分封在靠近中原或者与北边游牧民族较远而且相对安全的地方,“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性格刚烈的朱棡自然当仁不让,将直面北方草原和大漠之上,以中华民族一直武力相伴的铁骑军团。所有人都想恢复唐太原城的煌煌上庠。但当朱棡岳父谢成来到唐城遗址上开始动工的时候,风雷大作,瞬间便将刚刚打下的地基冲毁。相信天命的古人辗转来到了宋太原城边,以全城之力开始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壮举。宋太原城被扩展了两倍有余。

谢成在宋太原城的基础上,避开西面邻水而居的弱点,向东、北、南全力拓展,建成北至今北大街,东至今新建路,南至今迎泽大街,西至汾河畔的太原明城,也就是现在太原老城区的大致范围。城墙采用砖石包土进行了完全加固,周长达到二十四里,城高三丈六,护城河水深三丈,城墙上设门楼十二座座,城周建小楼九十二座,敌台三十二座。明太原城设立八个城门,南为迎泽门、承恩门,西为振武门、阜城门,北为镇远门、拱极门,东为宜春门、迎晖门。现存的拱极门城楼约70米,城门深27米,宽7.7米,高6.6米,完全按照“九边重镇”之首的城楼典范,可见当时明太原城的恢弘建制,仅听这些声震八方的城门名字就让人震撼不已。朱棡和他的后代子孙们在太原就藩二百六十七年,直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太原城的那天。

但明朝的颓废并没有阻止太原城继续完善使太原城锦上添花。傅霖的出现完成了这个任务。傅霖本来是员武将,征战辽东无向浪死。但是他出身却是书香门第,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考取进士第二名,俗称榜眼,他的同胞兄弟傅震、傅霈也在随后金榜题目,俗称“阳曲三凤凰”,当时太原城还专门建造“三凤坊”“青云接武坊”牌楼表彰。傅霖的弱点是太过认真,不懂封建社会官场规则,一点意外就被贬回乡。回乡后傅霖开始对太原城产生深深的思考和忧虑,太原地势本来就西高东低,“左痹不胜右”,与堪舆学相悖。老百姓常言:宁可青龙压白虎,不让白虎抬了头。傅霖认为,因为东方青龙位太低,造成太原文运不开,所以人才不够兴旺。文人爱国,少了武夫战场上马革裹尸的豪气,但多了对家乡的眷恋。当年傅霖在辽东战场上横刀立马,女真人闻之胆寒,不敢南向。

赋闲后则赤子情怀深爱着太原这片土地。傅霖在灾年中多次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老百姓度过饥荒。方志中记载,几次抗灾,傅霖救助者达数万人,“敦仁”之名,遐迩三晋通省,“闻及京师”。尊严和地位是自己争取的。深谙望气风水的傅霖最终选择在太原城东南五里处的郝庄村修建文峰塔,并被乡里推为“首事”,全权负责营造事宜。那一刻,太原城内傅家车水马龙,捐款捐物者不可计数。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宣文塔以及永明寺修建完成。永明寺就是现在永祚寺的前身。宣文塔和永明寺问世不久,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第十一代晋穆王朱敏淳觉得永明寺、宣文塔规模简陋,与太原府的地位不称,便力邀五台山显通寺主持福登和尚主持扩建“大塔寺殿宇”,另建一新塔于宣文塔之左,形成了如今“两峰插天”“楼阁巍然”的大观。

“永明”二字并非是对风雨飘摇大明的牵挂,而是对中原文化的坚守,也是保留在文人士大夫精神理想的最后支撑。每个文人士大夫心中都有一个强大梦想,那就是实现国泰民安,天下大同。为此,傅霖还从洛阳移植了一株牡丹,求得唯有牡丹真国色。如今,这株牡丹依然盛开在“祗国胜境”的匾额下,双塔也成为太原市标志性建筑在全国独树一帜。傅霖没有想到是,宣文塔直接使太后来原文运辉煌,其孙傅山以清朝初年道家、思想家、医学家的身份,或双塔聆音,或西山挂月,金刚柳溪,龙泉崇善,召集顾炎武、申涵光、孙奇逢、李因笃、屈大筠等大家纷至沓来以文会友,笑谈风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唐风晋韵,锦绣龙城近年来,太原市迎泽区、杏花岭区政府大力推广府城游。所谓府城游,就是以原太原市南城、北城的城市格局进行旅游文化的再度挖掘。1997年,随着城市的扩展,原南城区、北城区的行政编制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发展需求,连同北郊区、南郊区、河西区在内,太原将城区范围内行政区划变更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小店区、晋源区和万柏林区。迎泽、草坪,晋源,听着名字就醉了。万柏林区本来就是柏树苍天,杏花岭区原先就有杏花吐蕊,小店大路高天直通中原腹地,尖草坪青草依依,晋源之水润泽万物。迎泽区和杏花岭区毗邻,以鼓楼街为界,分享了明太原城的精华,特别是山西省人民政府2017年9月搬离位于督军府后,太原府城游热度空前。

督军府,几乎是与宋明太原城同步成长的府衙,是在原重耳庙的基础上最初由北宋大将潘美改造而成,后经历代修建形成现在的庭院深深、钟楼矗立的格局,是太原府城游的中心景点。但这不是太原府城游的全部,至少站在明太原城的立场上,这仅仅是一小部分,因为更恢弘和更高规模的建制,还存在过太原城,这便是晋王府。明太原城建造格局严格按照中国古代城市的礼法设计,即前朝后市、左祖右庙、文东武西的基本范式和格局,严格按照皇权、行政、商业、文化、居住的功能分区,形成晋王府皇权中心、督军府政治中心、鼓楼街商业中心、崇善寺文庙间的文化中心和多中心传统居住街区,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明朝的痕迹永久地留在了太原,太原府城街道命名几乎一半都与晋王府有关。

南华门、东华门、西华门这是晋王府通往太原府城的三个重要通道,天地坛、典膳所、临泉府、坝陵桥、双龙巷无不还透露着皇族气质,北肖墙、西肖墙、南肖墙、上肖墙是晋王府的边界,如今这里已经变成通途。肖者,肃穆也。确实行走在晋王府故地,一种厚重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即便一个小院,都有着悠长的历史故事,不仅仅有百姓生活场所,更有名人故居,甚至会上演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戏。太原街道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丁字路较多。传说赵匡义故意而为之,取定死太原龙脉谐音,故有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的诗句留存。但更多的是太原城市作为北方重要防御体系的自发与自知。

丁字街利于与北方游牧民族展开城市巷战,阻碍马队的往来冲突,最大限度的阻碍敌方践踏。因此从宋朝城市初建始,这个传统便保留下来,全城百姓以必死的决心保卫家园。可惜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春天的一场莫名的大火无情地吞噬了晋王府——太原城百姓唯一对明朝的念想。当晚,有着二百七十年历史的晋王府上空“烈焰烛天,俱成五色”,大火烧了整整一月。不仅如此,清朝廷还在晋王府的废墟上派驻军队进驻,生怕明朝王气再腾空而起。傅山当年就是穿着朱衣进入太原城的,在晋王府废墟上开始仗剑天涯的人生。与他的祖父傅霖一样,傅山的耿直连康熙皇帝都无可奈何。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清廷诏举博学鸿儒科,傅山必须受命前往。博学鸿儒科是清初遗民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对于年已七十三岁高龄的傅山而言,是平生遭遇的政治操守的严峻考验。赴京之路漫长而艰难,在北京城外傅山匍匐在地拒进城,绝食七日,面对满汉大员的恩威并施,傅山以病为由独卧门板誓死不受官职。身心摧残下,傅山坚定地捍卫了自己人格和政治立场,以行将朽木之身返回了他深爱的故土。傅山眼中,山川草木皆可爱,一枝一叶总关情。太原的春天,百花盛开,生机无限;夏天,翠鸟啼鸣,万木葱茏;秋天,寒菊傲霜,意志卓然;冬天,冰清玉洁,纤尘不染。

“烈石寒泉、汾河晚渡、双塔凌霄、巽水烟波、崛围红叶、土堂神柏、天门积雪、蒙山晓月”古太原八景,不断总结和固化,清朝初年的傅山,给后世留下的一份宝贵的视觉盛宴。古城,古墙,古宅,古树,古寺,古道,无不在宣示着太原的古老。一下雪,他就回到了唐朝,一把并州快剪刀,减去了乡愁;一下雨,他就回到了汉朝,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是并州游侠儿。有英雄必有爱情,爱情是永久的主题。在太原,有着元好问对爱情的千古一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行至太原道中,殉情的大雁让元好问感慨不已,发出了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的感慨。在太原,还有遗迹尚存的四美园,风月小说《花月痕》的发生地。男欢女爱承载了世俗的悲欢。

当年《花月痕》付梓出版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在欣赏并州的同时看到了别样的太原。四美园那座精美的六角十二层绿色琉璃砖塔,被迁移至文瀛湖畔,与曾经的贡院一墙之隔,与文瀛湖上的状元桥遥遥相望。一湖池水,半城烟柳,就装下了整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太原更多的是人间烟火。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的时候,太原人被头脑和羊杂割的叫卖声唤醒。杂割就是羊下水,用多种香料熬制,佐骨汤胡椒,再洒上绿色的香菜葱花,看着人垂涎三尺,还未端上来,便口舌生香。

头脑是太原特有的一道名吃。黄芪、莲菜、山药、黄酒配上上等羊肉和炒熟的面糊,放在锅里慢慢熬制,不要武火的焦躁,只留文火的持续。熬制头脑需要技术,各种原料增一分则过于苦寒,药味十足;少一分则过于寡淡,色香味皆无。更多的是熬制头脑需要时间,从星光璀璨的时候开始,一直熬到鸡鸣时分,等到汤如羊脂玉时,才能分享它的鲜香四溢。就像这座古城的存在,时间越长越显得他的厚重。传说头脑是傅山为了让母亲养生而发明的

。恼于满清剃发令等政策,傅山以道士的身份出现,并将此方交付太原城内一家饭馆经营,同时特意命名此饭馆为“清和元”。头脑杂割清和元,中国历史上两大外族入侵成立的政权,都付在平民百姓生活笑谈中。这一切全是因为换了人间。 (后记)慎终追远。从赵简子建城开始,太原便想以一己之力完成护卫华夏河山的使命。然而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即便是北朝或者五代,太原历史上人才辈出的高光时刻,也不过是反复上演着了却君王天下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历史悲剧。无休止的战争让这里先民们饱受战争痛苦和创伤,“人相食”“屠城”等恐怖的字眼的记载不止一次出现在关于太原的典籍中。

无力回天,无可奈何。1949年4月24日,是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已经有二千四百四十六年历史的太原被人民拥有,古城才真正拥有了新生和力量,包括这个国家,强大到令所有的敌人胆寒。天龙山佛首回归就是例证。身首分离,代表着民族的屈辱和至暗时刻。佛首回归,又代表着国家的强盛。民德归厚。儒家最高的治世梦想在新时代实现,并且超越了这个梦想。

来源:原创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晋祠博物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