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学霸,娃却成学渣?学霸基因还真不是靠遗传得来的

小米今年上一年级了,对于考试要排名这事特别敏感,还没考试前就问我,“妈妈,如果我成了班上的最后一名可怎么办啊?”我就和小米说,“班上总会有一个最后一名,虽然妈妈不太希望小米做最后一名,但是也能接受,所以也没关系。”我又想了想我的学生生涯,“再说了,你爸妈可都是学霸呢,放心吧,基因摆在这呢。”
结果这学期刚开始,小米就拎着一张56分的试卷屁颠屁颠地来见我,理直气壮地告诉我,“不能让这种小事影响我吃饭的胃口”,还让我在她吃饱喝足前不要说话,逗的我哭笑不得,真是“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
(图片源于网络)
不少爸妈一路顶着“学霸”头衔,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直行走在“人生巅峰”,本想着自家孩子也会顺利继承自己的优秀基因,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结果自家孩子居然普普通通,甚至还乐在其中!学霸爸妈也很无奈,你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胜的自家基因样样不缺,怎么就生出个学渣娃呢?

一、学渣孩子不笨,可能只是学渣爸妈太聪明

为了探索智商与基因的关系,米妈认认真真地查阅一下资料,结果发现:智商和基因的关系,还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密切。

(图片源于网络)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一项关于探索智商和基因关系的实验,结果发现:主要体现在记忆知识、学习抽象理论等方面的理论性智商,约有40%的概率和基因有关;主要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梳理逻辑等实践性智商,约有51%与基因有关。
也就是说,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孩子的智商只有大约一半受到父母基因的影响。从横向对比来看,学霸父母的孩子,普遍还是要比普通孩子聪明一些。但从纵向对比来看,孩子可能真的没有学霸父母聪明。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理念,叫做“均值回归”,意思是无论高于或低于均值,都会以很高的概率向均值回归的趋势。简单来说,如果父母的智商高于平均值,他们孩子的智商并不一定会像父母一样保持在高位,反而有很大概率会向智商的平均水平上倾斜,这是自然界得以延续的法则。所以说,不一定是“学渣孩子”笨,可能只是爸爸妈妈们太聪明啦!
(图片源于网络)
还有一件不可忽视的事情是,智商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而不仅仅是学习能力。在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人类的智能分为空间、音乐、语言、人际、内省、自然、运动、逻辑这八大类。父母擅长逻辑,不代表孩子就不能擅长音乐,找准孩子擅长的方面,才能帮助孩子发挥他的优势。

二、教会孩子保持愉快,才是成长的底色

前段时间,我看了职场类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什么是“别人家的孩子”。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学霸李浩源,参加过《中国诗词大会》、《汉字英雄第二季》等节目,被马东高晓松称为“唐诗通”,被于丹赞为“大才子”。不仅如此,他还逻辑缜密,表达能力强,还能说外语,妥妥的“宝藏男孩”。

(图片源于网络)
在面试提问环节,考官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天赋和努力的关系是什么?”李浩源的回答是:“我觉得天赋是基础,天花板一样的东西,但是你没有努力,一辈子都够不到天顶。”“如果没有天赋,只有努力呢?”“那总比躺着好。”
你看,不仅仅是学霸光环,李浩源的三观也非常正。智商从来不是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决定要素,尽管它有一定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后天来修正。教会孩子乐观向上,远比有高智商更重要。
而学霸父母比普通父母多出来的不只是智商,更是一份无处安放的高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句话在学霸父母这里体现的更为突出,。“你不是学霸吗?你的孩子也必然优秀吧?”,“学霸”标签给学霸父母们一种无形的压力,如果他们的孩子不够优秀,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笑料”。
(图片源于网络)
因此学霸父母对于孩子的错误非常的敏感和介意,经常介入到孩子的行为中。但是,也许是因为学霸父母对孩子的介入非常多,导致很多高知家庭中的孩子过早耗尽了探索世界的热情。而当学霸父母发现养育孩子的结果与他们的预期渐行渐远的时候,又开始变本加厉地加强对孩子的管教或者介入,反而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让孩子彻底熄灭了任何自主学习的动力。
但“试错”才是孩子不断成长的正确体现,如果父母对此非常焦虑,在无形中是把成人世界里滋养出来的“背景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的现象很可能使孩子变得自卑木讷、逆来顺受,又或者桀骜叛逆。从大量的数据分析表明,越是父母学历高的家庭,越是拥有优质资源、提前抢跑的孩子,越容易承受“背景压力”。
(图片源于网络)
我们要意识到,时代在进步,环境在改变。到了我们孩子成长的这个时代,学霸父母越来越多,教育投入越来越庞大,知识输出越来越快速,竞争也跟着越来越激烈,想要学习优异,真的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我们真的不必太苛责我们的孩子是不是真的拥有一个好成绩,学会如何在当下的环境中乐观生存,才是我们给予给孩子一生的宝藏。

三、我们从未告诉孩子,失败之后该怎么做

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中有一句台词:“我们总是为他计划成功以后怎么做,但是万一他失败了呢,我们从来没有为他提供战胜失败的方法,也没有人想提这种可能性。”战胜失败比获得胜利更具有反思价值,也更需要我们家长去教给孩子。

(图片源于网络)

1.及时感知孩子的负面情绪,找到问题所在

其实孩子的挫败感并不是天生养成,而是后天习得的。尤其是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自我评价系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和认知往往来自外界的评价,尤其是父母的评价,当父母表现得十分焦躁,时常感到失望,这种情绪实际上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孩子因为自己的失败感到挫败和无助,是非常自然的情绪反应,我们作为有自控能力的成年人,遇到突发情况都难免有感到烦躁和郁闷的时候,又何况未经世事的孩子呢?有些家长反感看到孩子的无助与怯懦,孩子一旦委屈或者哭泣,便对孩子大加训斥,这其实是家长自己怯懦的问题。只有正视家长自己的脆弱和无力,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战胜问题带来的挫折感。

(图片源于网络)
不要试图阻断孩子表达情绪的状态,我们的目标是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明白每个问题背后都有原因,对自己导致的问题自己负责,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就放轻松,不用责怪自己。这些道理虽然理解起来很容易,但生活中真正践行却不简单。
这需要我们在平时和孩子相处时,多和孩子交流,注意如何向孩子解释坏事的发生及发生的原因,就事论事地进行评价,帮孩子乐观地面对成长路上的各种挑战。

2.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不要比孩子更努力

学霸父母的一大特征就是,“干啥啥都特别行”。这个优点帮助爸妈在社会上扎根立足,却是对孩子隐形的伤害。孩子“遇强则弱”,很多问题虽然得到完美解决,但都没有真正经过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我们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父母不要比孩子更努力。

前段时间,有位家长来咨询我,为什么夫妻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非常上心,孩子还是干啥啥不行?经过一番了解才知道,是父母的过度干涉,让孩子缺乏思考的机会。孩子考试错了很多道题,虽然夫妻俩认认真真地给孩子纠错,但孩子只学会了把错题抄在错题本上;孩子缺乏规划,夫妻俩又认认真真规划出一份作息安排表,但孩子只负责跟着一步步完成。所有的事情父母都一手操办,又怎么能让孩子真正地成长呢?

(图片源于网络)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给孩子一点空间,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根源之后,试着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不要让孩子急于道歉,一味地道歉会让孩子的自我认可度更低,而且无法在这次问题中获得进步和成长。道歉不解决问题,只有自己对事情负责,自己找到解决的方式,然后进行改正,才是真正的行之有效。

3.教孩子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看失败

我们应该容许孩子在自己的失败情绪中待一会,但要让孩子知道,一次失败,不代表自己的能力有问题。成功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失败才是常态。遇到逆境不沉溺于沮丧中,迅速走出来保持乐观,学会转换思维,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图片源于网络)
家长可以留意一下自己平日的行为和情绪,自己也会争强好胜、在意输赢、结果吗?如果父母会对失败、挫折都有强烈消极的情绪反应,又怎能期待孩子拥有高情商的调节能力呢?
虽然小米在考试失利后努力表现得“云淡风轻”,但作为她的妈妈,我很清楚,她其实是试图掩盖这一次的问题,让这个问题尽快“翻篇”。所以在让她好好吃了一顿饭后,我认认真真地和她交流了一次。我首先承认了我作为家长的问题,“妈妈最近工作太忙了,有些顾不上你,可能你有些跟不上,妈妈也没有提供帮助,这一次的考试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从中找到原因,解决掉就好。”小米一下子“哇——”的哭出来,“我写字太慢了,我一着急,就看错题目了……”然后我就发现,原来是小米的手部力量不足,导致她在书写上有些吃力,为了弥补这一过失,她努力提高自己的速度,结果马马虎虎错了一堆。虽然“56分”的结果是不理想的,可是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孩子在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解决自身的短板问题,不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想法吗?
(图片源于网络)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空洞的口号言传不如身教。孩子遇到失败想退缩、放弃时,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坦然面对失败并取得成功的经验。用我们的亲身经历,化解孩子不知所措的焦虑。
其实,往往是家长先重视了输赢结果,才会导致孩子对结果敏感且焦虑。学霸父母为什么教出学渣孩子,更多的原因来自于环境。如果我们感到焦虑、敏感,或许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身,放平心态。如果我们平时无暇顾及孩子,却又对孩子的平庸感到焦躁,或许需要我们认真地和孩子进行一场交流,和孩子携手共进。成功的定义很广泛,成绩也不是唯一的定数,当孩子拥有了自我驱动力,相信他们,能够勇敢搏击自己的人生。

推荐阅读

毕业4年,想给大学生7点血泪建议。

杀医事件:别把刑事犯罪,错当医患纠纷。

套路满满还要求孩子写出真情实感?撒谎成性,是从作文模板开始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