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学霸,娃却成学渣?学霸基因还真不是靠遗传得来的
一、学渣孩子不笨,可能只是学渣爸妈太聪明
为了探索智商与基因的关系,米妈认认真真地查阅一下资料,结果发现:智商和基因的关系,还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密切。
二、教会孩子保持愉快,才是成长的底色
前段时间,我看了职场类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什么是“别人家的孩子”。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学霸李浩源,参加过《中国诗词大会》、《汉字英雄第二季》等节目,被马东高晓松称为“唐诗通”,被于丹赞为“大才子”。不仅如此,他还逻辑缜密,表达能力强,还能说外语,妥妥的“宝藏男孩”。
三、我们从未告诉孩子,失败之后该怎么做
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中有一句台词:“我们总是为他计划成功以后怎么做,但是万一他失败了呢,我们从来没有为他提供战胜失败的方法,也没有人想提这种可能性。”战胜失败比获得胜利更具有反思价值,也更需要我们家长去教给孩子。
1.及时感知孩子的负面情绪,找到问题所在
其实孩子的挫败感并不是天生养成,而是后天习得的。尤其是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自我评价系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和认知往往来自外界的评价,尤其是父母的评价,当父母表现得十分焦躁,时常感到失望,这种情绪实际上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孩子因为自己的失败感到挫败和无助,是非常自然的情绪反应,我们作为有自控能力的成年人,遇到突发情况都难免有感到烦躁和郁闷的时候,又何况未经世事的孩子呢?有些家长反感看到孩子的无助与怯懦,孩子一旦委屈或者哭泣,便对孩子大加训斥,这其实是家长自己怯懦的问题。只有正视家长自己的脆弱和无力,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战胜问题带来的挫折感。
2.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不要比孩子更努力
学霸父母的一大特征就是,“干啥啥都特别行”。这个优点帮助爸妈在社会上扎根立足,却是对孩子隐形的伤害。孩子“遇强则弱”,很多问题虽然得到完美解决,但都没有真正经过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我们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父母不要比孩子更努力。
前段时间,有位家长来咨询我,为什么夫妻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非常上心,孩子还是干啥啥不行?经过一番了解才知道,是父母的过度干涉,让孩子缺乏思考的机会。孩子考试错了很多道题,虽然夫妻俩认认真真地给孩子纠错,但孩子只学会了把错题抄在错题本上;孩子缺乏规划,夫妻俩又认认真真规划出一份作息安排表,但孩子只负责跟着一步步完成。所有的事情父母都一手操办,又怎么能让孩子真正地成长呢?
3.教孩子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看失败
我们应该容许孩子在自己的失败情绪中待一会,但要让孩子知道,一次失败,不代表自己的能力有问题。成功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失败才是常态。遇到逆境不沉溺于沮丧中,迅速走出来保持乐观,学会转换思维,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