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与“《伤寒论》中的六经纲领”

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

在研究 《伤寒论》 的六经实质问题时, 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意见。

一种认识,他们承认《伤寒论》 继承了 《素问·热论) 的六经分证方法, 以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辨证的根据。

展开剩余94%

另一种认识则恰恰相反, 他们认为 《伤寒论》 六经, 已非《热论》 之旧, 乃是张仲景别出机杼, 另辟新义, 已与经络六经丝毫无关。

以上两种意见进行激烈的辩论。

我认为对待古典医着研究,应当坚定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运用辨证法的思想方法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才能避免形而上学主观片面唯心主义的错误。

凡是主张'非经'说的, 他们坚决不承认 《伤寒论》 与《热论》两书在历史上的渊源。

因此,他们挖空心思用种种说法来诽谤经络的六经。

殊不知如果经络的六经格局被破坏, 则 《伤寒论》全局皆非。

对发病时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客观规律,则全然不解。 我们认为 《伤寒论》 的问世, 乃是我国中医学发展的总结。

所以,它的来龙去脉都有秦汉时期的医学痕迹, 也都有它的继承内容, 例如仲景提的'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汤大论》等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明朝人吕复说过 《伤寒论》 十卷, 乃后汉张机用 《素问·热论》 之说, 广伊尹《汤液》而为之。日人丹波元胤也说:“阴阳五行,汉儒好谈之。

五脏六腑, 经络流注, 《史记篇仓传》间及于此,《汉志》 亦多载其书目,仲景生于汉末, 何独摒去?”

我认为吕复的话, 讲出了 《伤寒论》 的学术渊源与一脉相承之旨;丹波氏则说出两书历史很近, 焉有不继承经络之理。

他们的认识, 闪灼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辨证法的光辉思想。

非经论者, 废除了经络以后, 换上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什么六病、症候群、阶段、地面、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这样,他们把经络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踢出了大门之外。

他们根本不知道邪气客入人体经络先受方能逐次入里。

所以, 《素问·皮部论》 指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 必先起于皮毛, 邪中之则腠理开, 开则入客于络脉; 留而不去, 传大于经; 留而不去, 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由此可见, 经是受邪之体, 也是传入的道路。 经言皇皇, 为何不见?

由于非经之说渐深, 有的老师讲 《伤寒》 课不敢提传经, 把经络的存在, 当做了反科学的东西, 岂不咄咄怪事。

经络学意义深远, 有他的独特理论, 决非诸家纷纷为了经络一线而聚讼不休。

实际上经络在人体起到了联系、沟通、 交流、转化、 促进等种种作用。

凡是认为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和辨证法的, 离开经络学说则寸步难行。

《素问·热论》 说: “巨阳者, 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风府穴在脑后入发际一寸, 大筋内宛宛中,为督脉阳维之会, 能有总督诸阳之权势, 故为'诸阳主气'。

所以太阳能“总六经”、“统荣卫”、“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与它的经脉大有关系。

我们认为太阳经脉是主表的物质根据, 因此, 太阳受邪则经脉先病。

《伤寒例》 说:“尺寸俱浮者, 太阳受病也, 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 故头项痛, 腰脊强。”

说明了太阳的生理病理变化, 无不与其经脉相关。

“医之始, 本岐黄。”我们讲经络, 明气血, 乃宗岐黄之旨,有论点、 论据为证。

而企图从《伤寒论》 中取消经络, 岂不令人大吃一惊!

太阳经不但主表而且表现在脏腑连系上更为突出, 因为太阳之经脉内系膀胱, 如果太阳在经之邪不解, 而邪气随经入里, 则可出现膀胱腑证。

例如: 第 124条的“太阳病, 六七日表证仍在, 脉微而沉,反不结胸。 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鞭满。 小便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 以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故也。”

吴又可注曰:案伤寒太阳病不解, 从经传腑,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者愈。 血结不行者, 宜抵当汤。'

第71条的'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 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此证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 系水邪结于膀胱, 而使太阳气化不及, 上不能润, 下不能化, 所以渴而小便不利。

太阳经证,有伤荣伤卫之分; 太阳腑证,则有病血病气之异。

充分反映了太阳经腑的内在连系; 以及本经发病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然而足太阳经脉又络肾属膀胱; 足少阴经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两经互相连系,故太阳与少阴成为阴阳表里关系, 构成阴阳互通与“实则太阳,虚则少阴”的转化之机。

例如: 第293条的“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 以热在膀胱, 必便血也。”

钱璜注曰:一身手足尽热者, 盖以足少阴肾邪, 传归足太阳膀胱也。肾与膀胱, 一表一里,乃脏邪传腑,为自阴还阳, 以太阳主表,故一身手足尽热也。热邪在膀胱, 迫血妄行, 故必便血也。

而第301 条说的更为精辟,'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证察其发热, 则寒邪在表, 诊其脉沉, 则阴寒在里。 表者,足太阳膀胱也; 里者,足少阴肾也。 肾与膀胱, 一表一里, 而为一合, 表里兼治。'

由此可见, 六经经络学说的连系关系, 在辨证中能够分析出太阳病的经证; 随经入里的腑证; 由太阳内犯少阴, 或由少阴外出太阳的阴阳寒热转化等证, 体现了张仲景说的“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玄冥幽微, 变化难极”的病理变化奥旨。

“非经” 说者, 否定了六经经络的存在, 自以为甩掉了经络羁绊, 但是适得其反, 无论病理上, 经络脏腑连系上, 辨证论治上, 必然是心无主见,手忙脚乱,不能掌握阴阳表里辨证论治的内涵和客观规律。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又说:“凡人之生, 病之成,人之所以治, 病之所以起, 莫不由之。”

经络学说如此地重要, 应当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 使中医药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为了中医理论和伤寒学的健康发展, 抱着争鸣精神, 提出自己的见解, 请大家指教!

《伤寒论》的六经提纲

近年来有些同志本着争鸣精神,对 《伤寒论》 六经提纲提出异议, 认为六条提纲证内容较窄, 起不到提纲的作用, 若依据提纲之理学习《伤寒论》 则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对六经病的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

更有甚者, 认为六经提纲之说实是研究 《伤寒论) 的桎梏, 必须打破。

问题提得很严重, 使人读后不能默默。如有主观片面之处, 尚希指正。

考古人著书, 率有纲目之制, 书中之章节条目,必统摄于一定的理论原则之下, 使读者能采摭要义,如纲绳在握,则心胸井然有序。

所以,书中之有提纲,乃是必然之举。 如果著书胸无定见,不讲文法, 平铺直叙, 缺纲少目, 则读如嚼腊, 此虽有书,亦不足以为书也。 如此而欲达到 “文以载道”成为传世之作则岂非空话也。

(伤寒论》乃是一部医文并茂, 言简意赅之巨著, 其中提纲, 子目,仲景虽未明言, 然读书如饮水,冷暖而入自知也。

然则“纲”之义为何? 考《书经·盘庚上》 曰:“若网在纲, 有条而不紊。”韩非子也说过:'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由此推知, 凡书中之提纲, 皆具有统摄与指导之意义,而《伤寒论》除体现了仲景对疾病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之外,同时在写法上也是以纲带目主次有序, 前后联系, 首尾相顾, 古人所谓'鳞甲森然'者也。

那么,(伤寒论) 之提纲体现于何处? 目前对提纲的认识可分为两种: 一种主张以六经做为辨证提纲, 其理由认为仲景辨证方法,总不离六经之范畴。

这一观点, 为国内大多数医家所赞同。 另一派指国内少数医家, 亦包括日本国古方派, 他们认为仲景辨证提纲不是六经而是阴阳,只要辨出是阴是阳, 则表、 里、寒、 热、虚, 实等情自可迎刃而解。 这就在伤寒学上形成了一宗六经, 一主阴阳的两种观点。

我们认为 《伤寒论》 确实有以阴阳为纲之处, 如 《辩脉法》 的“凡脉大、 浮、 数、 动、 滑, 此名阳也, 脉沉、 涩、 弱、弦, 微, 此名阴也。”可见仲景以阴阳为纲而统摄辨脉之法也;《太阳病上篇》 第7条的“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此又以阴阳为纲统摄辨证之大局也; 《太阳病中篇》第58条的“凡病若发汗、 若吐、 若下、 若亡血、亡津液, 阴阳自和者, 必自愈”, 此仲景又以阴阳为纲概括治疗之大法也。 如此看来, 阴阳似乎可以代替六经而为 《伤寒论》 一书之提纲矣。

然而,阴阳作为辨治总纲, 大则大矣、 美则美矣, 而其义犹末尽善也。

若应于人, 则五脏为阴, 六腑为阳;血为阴而气为阳; 荣为阴而卫为阳也。

所以 《伤寒论》 以太阳应膀胱, 阳明应胃家, 少阳应于胆, ……于是六经辨证体系始得以建立。

倘无脏腑经络之形客观存在,则阴阳无象可应。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就无法进行辨证论治。

可见阴阳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后世医家不识此理,企图把阴阳与六经分开。 殊不知阴阳如果没有六经物质基础, 则使仲景之辨证论治之道无法进行。

《伤寒论》 有397法之称, 若无纲目之制, 则读者未有不望洋兴叹。

于是仲景锦心绣手, 于六经之首各设提纲证以统摄之,开宗明义, 提要钩玄, 以反映本经病证的脉证特点和主要病机, 故为方有执, 钱虚白、 徐灵胎, 柯韵伯等伤寒大家所公认,亦为后世广大学者所遵循。

可惜的是, 有的同志由于对提纲证之义不做深入分析, 为了否定'提纲'竟提出太阳病提纲未言'发热'二字从而否定六经提纲理论。可以看出, 这些同志对仲景之学, 柯琴之注缺乏系统的研究, 对仲景为何不提发热之底里, 则更茫然不解。

仲景曾在第三条说过:“太阳病,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 很清楚, 他提发热时用'或'字; 提'恶寒”则用'必'字。

仲景认为发热乃后现之证, 所以,不列入提纲之中。 柯琴指出:'太阳为巨阳, 阳病必发热, 提纲亦不言及者, 以始受病, 或未发热故也。 此言深获仲景之心。

否定提纲说的同志们认为, 六经提纲证内容过简, 不能概括六经的'所有病证'。 这表明,这些同志尚未领会'纲'之概念和意义。“纲” 为网上之绳, 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 凡张网者必先引其纲, 方能有条而不紊。 纲举而后目张,所谓'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也'。 这一道理还是柯琴讲得妙, 他说仲景择本经至当之脉证标之, 而为六经之提纲也。 如果不符合'至当'二字者, 则就宁缺勿滥又有何不可? 如果要求所有脉证都在提纲条里一一体现, 那还有什么'纲'可言呢?

至于说提纲是研究 《伤寒论》 的'桎梏', 则更是危言耸听。

提纲挈领, 以纲带目, 乃善于文之所为也, 焉有反使人愈发湖涂之理?

所以, 柯韵伯在强调了六经提纲的意义之后又进一步指出:

读书者须紧记提纲以审病之所在, 然提纲可见者只是正面, 读者又要看出底板,再细玩其四旁, 参透其隐曲, 则良法美意始得了然。

柯氏不但举提纲以审病之所在, 又能由正面至底面, 四旁, 分出纲与目的不同层次,提出辨证的具体方法, 其体会之深, 论述之精辟, 令人叹为观止。

历史上象柯韵伯这样赞同提纲说者大有人在。

他们研治伤寒之学非但未被提纲所束缚,而且各有成绩, 铮铮有声, 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那么,'桎梏'之说可以休矣。

综上所述, 提纲是起指导统摄作用的关键, 凡是科学研究,著书立说, 莫不以提纲突出首要, 然后文义得以实施。

《伤寒论》于六经辨证中各有提纲一条, 犹大将之建旗鼓, 使人知有所向, 这是何等重要之事, 然竟遭如此非议, 岂不令人费解?

《伤寒论》 贵在能指导实践, 我们既要从理论进行研究, 也应从临床加以验证。 为此, 仅以太阳病提纲为例, 对其指导临床之意义略抒管见。 ,

太阳: 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 《素问·热论》 云:'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 故为诸阳主气也。'

因此, 太阳才有总六经, 统荣卫, 司一身之表的功能。

凡风寒等邪犯表, 太阳必首当其冲。 此时正邪相争于表, 故其证候之提纲即如第一条所云:'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柯韵伯认为:'观五经提纲, 皆指内证,惟太阳提纲为风寒伤表设,'本条的“脉浮”, 是邪客于表,气血向外抗邪的反映,故浮为表证之纲脉;“头项强痛”、“恶寒”则为表证之纲证。 之所以把这些脉证都提高到“纲”的高度加以认识,正是由于它们对于临床辨证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现在,先论太阳病的纲脉浮脉。浮脉主表, 乃是任人皆知之事, 但作为表之纲脉来认识, 则不见得能为人们所重视。

本条中先论脉而后论证,体现了凭脉辨证的精神。

举例说, 患者有头痛, 恶寒等证候, 看来极象表证, 但如果切其脉不浮, 而反见沉迟之脉, 就很难说它是太阳病,当然也就不能采取发汗解表之法了。

即便是寸、关皆浮,惟有尺脉不浮的, 根据仲景所示也不能发汗。 浮脉为纲的严格是很值得我们重视。

由此可知, 凡已经切到了寸口之脉浮,那就不论其为何病, 也不要管病程多久, 都应首先考虑该病是否为表邪不解, 抑或由于表邪不解所引发的各种疾患, 对此必须认真加以对待,方不致发生差错。

我在浮脉主表问题上, 既有经验又有教训。 记得过去看过一个头痛发热的病人,

切其脉浮, 这本是外感的头痛发热,治当解表发汗,使风寒一散就会热退身安的。

然而由于我对浮脉主表这个纲未能抓住,反误用了一些寒凉清热之药品, 反使阳气闭遏更甚, 表邪无路可出,因而发热不退, 造成误治。

类似这种情况,尚不限于个人, 故愿公之于天下。

吃一堑、 长一智

经过这一次教训, 方便我明白了太阳病脉证提纲的意义, 而对浮脉主表的临床价值才有了切身的体会。

再谈太阳病的纲证。'头项强痛'的出现, 与太阳受邪之后经脉气血不利有关。

《灵枢·本脏篇》 曰:'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太阳经络脑下项, 故太阳为病,可见头项强痛之证。

柯韵伯指出:'三阳俱有头痛证, 六经受寒俱各恶寒,惟头项强痛是太阳所独也。 ……盖太阳为诸阳主气, 头为诸阳之会, 项为太阳之会故也。如脉浮恶寒发热, 而头不痛项不强, 便知非太阳病; 如头但痛不及于项, 亦非太阳定局。'

由此可知“头项强痛” 为太阳病的提纲证确实可信的。 至于“恶寒”, 则属卫阳受伤, 不能温煦肌表的病理反映。

根据学者们发现,凡文中“而”字以下的证候, 都属关键问题, 如'无汗而喘'的“喘”,“不汗出而烦躁”的'烦躁'等证。

所以本条中'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恶寒',也就成为提纲的证候。

古人云:”有一分恶寒, 便有一分表证', 故凡证见恶寒的,就应考虑从表论治的问题。

如第164条的'伤寒大下后, 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 表未解也。

本条已经汗下而不可攻痞,当先解表, 所以然者, 以其人恶寒未罢, 而表犹未解故也,说明了“恶寒”在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 太阳病脉证提纲确是字字珠玑, 其实用价值不容低估。

但也应看到, 脉与证并非各自孤立存在, 而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在脉浮的同时, 又应有头项强痛或恶寒等主证出现。

此外, 学习六经提纲证尚应参合其它诸条脉证, 这样抓纲带目, 执简驭繁, 层层深入,则更有利于辨证论治。

除六经提纲学说之外, 尚有方, 喻的三纲鼎立说, 沈金鳌的《伤寒纲目》 等等, 虽然各自的格局不同, 内容有异, 但他们承认 《伤寒论》 之有提纲则一也。

由此来看'提纲非纲'之说徒乱人忘, 似乎可以休矣。

1

END

1

(0)

相关推荐

  • 茶话《伤寒论》讲义,第3讲:区分瘟疫、提纲/主证/坏病、六经/六气/经络

    提要:一.学习<伤寒论>之前,须先区分瘟疫,以更切近生活实际:二.分析<伤寒论>提纲.主证.坏病之间的关系:三.分析<伤寒论>六经与<黄帝内经>六气.经 ...

  • 转载: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与经络

    中医理论与实践 转载:刘渡舟教授谈 <伤寒论>与经络 引言:学习中医的人为什么要学习经络理论?为什么要记住人体经络的走向?刘渡舟教授告诉我们,中医辨证识病,中医用全面联系的方法来判断疾病的 ...

  • 刘渡舟教授治疗肝炎胁痛十法

    想了解更多最新政策.消息?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旨在号召公众积极主动接种肝炎疫苗,主动进行体检了解肝脏健康状 ...

  • 刘渡舟教授用柴胡桂枝汤治疗顽疾选萃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岐黄国医在国学中具有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地位,乃国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智慧,在上下五千年的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各个时 ...

  • 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平胃散的经验【转载】

    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平胃散的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 199人已读 现将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平胃散的经验简介如下. 1 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方:大黄.黄连.(一方 ...

  •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

    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 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 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 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 ...

  • 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的经验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岐黄国医在国学中具有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地位,乃国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智慧,在上下五千年的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各个时 ...

  • 刘渡舟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

    刘渡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方专家,刘老用经方简洁明快,效起如神,常常感喟其对仲景方证的极深感悟,现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例,将其用经方的经验做一简介. 柴胡桂枝干姜汤中共有七味药:柴胡,黄芩,桂枝,干姜,天 ...

  • 看刘渡舟教授怎样治水肿

    水肿是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使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出现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等局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肾小球肾炎. ...

  •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作者:张保伟 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岐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