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说不尽的故乡情
情之悠悠,心之所系。情思纤细离不开的故乡,说不尽的情。
是万里长江孕育了这底蕴丰厚的土地,是巍峨山脉养育了淳厚的人们。黄梅县历史悠久,文脉昌盛,素有“四地五乡”的美誉:是驰名中外的佛教禅宗发祥地、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诞生地、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和全国闻名的民间艺术之乡、挑花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武术之乡。万千宠爱于一身,全国同时独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项的县,惟黄梅矣。
九省通衢,三省交界。地当要冲,四通八达。黄梅史称吴头楚尾,荆扬咽喉,可北走京津,南驰闽粤;今襟鄂皖赣3 省,连华东与华中两大经济区。
黄梅自古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慧根颇聪的人才源源不断流入。五祖弘忍被道信看重,成为其衣钵继承者。此后佛教禅宗一脉自黄梅传向全国。“佛教六祖,黄梅独占其三。”仁慈之心深入黄梅子民心中,使得优良的向善之心成为黄梅风气,享誉全国。
在黄梅,无论你身处闹市,抑或深入偏远农村,改变的是多变的自然风光,不变的是黄梅人一样的热情淳朴。
人杰地灵,聪灵毓秀的黄梅从来不缺乏青年才俊。千百年的历史,黄梅诞生了大量的诗人文者。古至鲍照,被王夫之赞为“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和音。”而其坟墓,至今仍然完好无损的保存在黄梅县城。每年大量的文人墨客慕名前来吊唁,让黄梅文风之气日盛,文化作品精且多广。上世纪三十年代,作品被鲁迅称赞为“诗化的小说”的京派作家冯文炳,即是土生土长的黄梅人。其作品当时被公推为第一难懂,但是却依然受到推崇,也就是广为世人所知的“废名”。废名生于动乱时代,却在家乡黄梅汲取养分成长起来。师从周作人的冯文炳在北大、西南联大任过教,但是最终仍然选择回到故乡黄梅,为家乡的儿女奉献着自己的每一份热情和每一丝才气。他的作品大都与家乡的景或物有关,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饱含的深情,诉说着这说不尽的故乡情。
废名的成长离不开黄梅的养育。曙光绽放,德育为先。有着悠久历史、丰厚人文的黄梅,自然有着其人才永不枯竭,代代相传的圣地——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千年黄梅,百年一中。创立百年间,黄梅一中肩负起了整个黄梅县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并且成功的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杰出人才。上至达官政要,巅峰领域权威,下至各行各业出色领头人。就是这个声誉在外、每年一千多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省级示范、重点学校,至今仍然保留着以冯文炳先生笔名“废名”命名的文学社。百多名文学好爱者在这里探讨文学,在这里将黄梅的悠久文化历史传承下去。
黄梅的情不仅仅在人,更在那美不胜收的,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物和声。除了精忠报国的岳家拳和佛教禅宗祖师传说,还有那备受世界喜欢的黄梅挑花,和那唱腔优美、姿态端雅的黄梅戏。“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这是黄梅戏在其故里黄梅县的真实写照。而黄梅戏里的戏服、幕布早先却是黄梅挑花女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莫不是黄梅人的灵性,怎会做出鬼斧神工般的惊世作品?
每当烟雨朦胧时,一扇扇窗户撑开,便可见一位位女子端坐窗前,手执针线,在把美图绣,美丽的黄梅便跃在眼前。
作者:梅子 湖北黄梅人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镜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