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华:紧贴着岁月行走——邓星子诗集《归去来》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一
在岁月的褶皱里游走,邓星子将自己步履所经的苍茫,眼光所及的景象以及心灵在岁月映射下的变化,尽力地用诗歌的方式加以呈现。邓星子的诗歌作品,渗透了自己生命体验中的各种滋味:有些是在往事的怀恋中,展示岁月的沧桑;有些是以俯瞰尘世的姿态,呈现人生的冷暖;有些是在细碎的生活中,寻找更有意义的生存之道;有些是在回望故乡时,复活已经渐渐远逝的有风有雨的童年。邓星子的诗静美清雅、不造作、不浮华,明明灭灭的烟火气息中,有着宁静朴拙的真味。阅读她的诗,我们的心灵也仿佛被清澈的泉水洗涤过,我们的精神更接近那份纯粹和高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觉更加美好和温馨。
在有限的叙事空间,演绎岁月的风雨晴晦,烟云雾霭,邓星子诗歌的率性随意、淋漓酣畅从而显得鲜活、丰硕、饱满。邓星子的心,紧贴着岁月行走,邓星子的诗往往让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傍晚时分童年惊羡的明眸:“那时候/还有姥姥/那时候/六把木椅 三架竹榻/外加爷爷的几个好故事/就可以安然度过酷夏/那时候/爹身强力壮 娘贤惠持家/几把蒲扇 人手一支冰棍/爬上门前的梧桐树/捉住几只知了/我们便把炎炎夏日拿下/那时候/一场电影 也显得奢华/男女主人公互摇着蒲扇/轻轻擦干彼此的脸颊/就以为 这是人间经典邻里佳话/那时候 旷野无边/我们在星空下 一切可有 一切可无/立于大地 面向苍穹/理想可以无限放大”。(《那个夏天远去了 》)事实上,“姥姥记忆”在邓星子的童年叙事中,是一种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独特呈现。于是在邓星子的诗歌里,时时总有深沉而忧郁的歌声自记忆的深处传来,携带着的人生大智慧,情感大悲悯,让我们总能获得一种天地间至善至美的感动。
邓星子对日常景象和生活的感觉,总是怀着一种饱满的激情;一种时刻珍惜的亲情;一种沉浸于审美观照中的回望与沉思。因此,在邓星子的心里,时时都会勾串起散发式的联想和感悟;在她的眼里,则又无不呈现诗意的美好,于是,一首简单、浅显、透明的诗,就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在给人以真挚温馨的阅读美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领人们去珍惜生活,感恩生活,深刻领悟生活,努力创造生活,进而拥有纯真而美好的向往。邓星子的诗歌,是实现创作主体对存在真实生活的诗性观照和智慧性叩问,那些睿智的词语,总是能够直抵我们灵魂的深处。
在璀璨的反光里把握生命,邓星子的诗歌,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小资小我的浪漫情调,也不是只诉卿卿我我的个人情感,而是一个敢于探索生命宇宙奥秘,不甘于平庸俗流诗人的默默坚持和寻求!诗人敢于拷问、解剖自我的灵魂、渴望生命的本真、追求自由的时空,向往“生命最接近神性的时刻”。读邓星子的诗,如其说是在读她的心路历程,倒不如说是在寻找她探索人生、珍视生命、拷问灵魂的诗魂。邓星子的诗不是哲学,但诗人对生命的本源、灵魂的价值、人生的奥秘的寻觅、探索和考量是用心的。诸如《归期》《似水年华》《一朵花 在冬天重新活过来》等,她用诗心的敏锐、理性的冷静,作出了独特的尝试和探询,试图寻找出生命的意义、活着美好的靓图和终极的人生答案。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自我。”这些想法邓星子不是用直白式的表述,而是用诗的语言、诗的魂魄、诗的视觉来瞰视或穿透物象以求诗的意象和诗景来歌咏和抒发的。与此同时,邓星子的诗也便获得了诗风隽永,哲理蕴珠,耐人寻味,启迪灵魂的深刻蕴涵。
诗歌是面向远方、面向终极的,因而也是最具超越性的。诗言志,诗筑魂,诗歌既能书写底层百姓的平庸生活,也能从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叙事中解脱出来,克服金钱、欲望等对人的异化,寻找一种可能的生活。康德说,他始终关注着两件事,即头顶的星空和人类的心灵。而宇宙的星空始终是人类的精神象征,闪烁的星光也昭示着人类的命运,它高悬在我们头顶,让我们懂得敬畏并为我们的精神导航。“以三十万公里的光速/远离世俗纷扰/途经一天门二天门/ 绕过竹海 飞虹桥/带上冰清玉洁/你的飒爽英气也带上/邀数千圣言一起/坐而论道 或辟地讲经。”(《讲经台》)在邓星子的心灵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女性对世界、生命、青春、自然的别样咏叹,她的温柔与怜悯,快乐与忧伤,宽容与释然,构成了诗中温馨而完整的世界。邓星子的内心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温情和爱意,并希望将这份爱传递到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诗是生命意象中绚丽的花朵,生命因诗意而灿烂,诗是灵魂的依托地,是个人内心的宗教。在邓星子自由驰骋的精神世界里,诗人总是在试图理解生活,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总是充满和解与包容,邓星子的诗很少有彻底、尖锐的对抗。“此刻 山峦如黛/晨钟在左 暮鼓在右/芸芸众生怀着九种心思/依次排列朝拜的脚步/此刻 任何一种点拨/都会招来勇气无数/借春风万里 再借一千五百年光阴/将东山唤成五祖寺/声声慢声声应/此刻 适合关闭山门顿悟/缘起缘灭/也适合推开天窗 看/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五祖寺》)阅读邓星子的诗,当我们与诗人一起去获得这些理解,进入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常进入的感受与反思的空间时,我们便会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接受诗歌给我们带来的震颤与顿悟。
邓星子不是宣泄型诗人,她的诗歌不以火热和激情掌控局面,而只是如实地写,将所见所闻所想都自由地表达出来。实际上,诗集《归去来》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有意地消解着过当的激动,力求让诗句在情感与精神理性之间流淌,形成一种比较沉稳的节奏;让语言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更加富于流动性。所以,邓星子的诗歌往往在营造一种意境时,不是以激情撞击人心,而是中和情感的热度,以韵味抓住人心。诗集《归去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与当前流行的发虚火、无病呻吟的诗风背道而驰。努力以理性的力量,以传统文化的理想为情感内涵,打开自己与众不同的格局和境界。她希望以丰富的联想,让诗歌变化多彩多姿;在处理情绪和架构上,放而不纵,既能充分表达,又不泛滥,能够放得开,也可以收得回。她并不回避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但她既不作偏激的表达,也不摆出中庸的阵势,而是始终忠于有感而发的写作本质,在冲淡平和中探寻事物的意义。邓星子的诗歌深沉、温润,但又时刻带着警惕的眼光和审视的态度,所以总是在透彻中带着浓郁的思辨色彩。
二
邓星子的诗歌,不是那种靠艺术技巧取胜的诗歌,而是在日常生活里一路走来,一路感慨,一路记录的真性情流露。她的诗歌与她自己是互证互现的伴生物,诗人将自己的思想寄存在诗歌里,交给诗歌来整理,而给读者展现出的,则是一位女性诗人的柔情与细腻,更有普通人经历的折腾与冷暖。可以说,邓星子的诗歌就是日常生活,但她在题材的选取与关注上,也不排斥那些“非生活”的东西;在境界的营造上,也不是刻意地为生活蒙上一层自欺的面纱,然后自己快慰地寄存其中。
在诗歌美学的关照中,邓星子特别追求语意空间的营造及诗境的重新构建,即诗的形象和内蕴的丰富性,从而由里及外地闪现出韵味与形式、风景与梦想、沧桑与直率、伤感与畅想,使诗成为需要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心灵佳句。“你隐藏的生机、长长的秘密/都在春天来临之际/暴露无遗/一阵虫唱几阵蛙鸣/还有你留下的千声天籁万遍叮咛/都通过垂肩双耳 达到地底/唯有春光可以掩盖忧伤/唯有赤子之心无法丈量/如果 机缘巧合的不是你/所有的结局无可无不可/花 随意开/水任意流/你 也不用问/一湖春水能不能治愈/一树落花的无奈/与一壶明前茶的忧愁”(《我问花 花不语》)作为诗人,邓星子用精巧、朴素与意象创造语言的奇迹,她始终在寻找和发现不朽的词语,她在词语中躬身前行的过程,是对诗歌真情的守望。她还格外注意语言在进入诗的语境时,首先在诗的语境里开始磨砺诗句的简约与凝练,力求避免模糊性,使其更具张力和弹性。
邓星子的诗歌,朴实、生动,又不乏爱的力量。不仅仅局限于从一时一地的瞬间感动中获得诗意的主题,人生就是她全部的书写经验,她只需用好它,用准它,便能获得让自己感动、让读者愉悦的艺术魅力。邓星子的诗歌像一条条沉默的清泉,无声地流淌,貌似水面平静,其实暗流汹涌。她喜欢写那些细小之物如乡路、小草、落叶、白云的描写,从宁静中获取力量,以四两拨千金的气势完成生命的体验。诗歌说到底是一种精神的砌垒和灵魂的建构,现实生活的尘屑,只是诗歌的材料和原料。诗世界是作为一种与现实的、庸俗的世界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是激情与理想的境界。邓星子的书写是具体的,不可复制的,她的书写属于诗人自己,既不通向高蹈的虚无,也不完全引体向下,她对生活采取的是平视姿态,唯其如此,诗集《归去来》的浓浓诗意才显得弥足珍贵。
有一类诗叫做空灵诗,这里面的关键字不是“空”而是“灵”,把诗写空是作者的诗思不及,只有写出灵透、写出灵气来,才是诗的本质所在。我们在古人那里读到了许多这样空灵的作品:很淡,很静,很精,很柔和,这类诗适合在心态平和的时候读,读了后,或者感慨、或者感伤。邓星子的诗歌,有时候就处在这种“空灵”状态。比如《最后》:“最后的最后/总会超出想象/多少年来似乎都在酝酿/一个氤氲的清晨/一缕轻烟/温柔地唤醒一条河流/从凌晨三点开始响彻的牧笛/流经山谷 原野/停在浣纱女子的左心房/最后的最后/天若赐予我/一壶茶 半日凝眸/我便剔除羞涩/报以青春作伴永世相守”。这首诗歌的表达方式和其中的寓意是十分含蓄甚至朦胧的,它需要读者介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从而以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才能看到精准宽阔的亮色。这种无意的单样性、多角度的写作,尽管也是对现实空间的描摹,却是作者的另一种自我状态。因为在邓星子看来,虽然时间和空间是非常暧昧和神秘的,而她着迷的仍是现实的抽象性。
诗歌在很多时候是诡秘的,具有不可言说和不可解读的特质。邓星子的诗歌具象而又抽象,能沉下来更能飞起来,紧贴大地而又翔舞高空;接触尘埃但却能够清水洗尘。在诗歌创作中,邓星子先是分解、打碎、然后重新组成灵巧轻盈的文字,从主体体验出发,拨开纷乱的生活表象,通过观察人生、描摹世态,对人的存在、人的心灵世界进行探寻和追问。因此,她的诗歌总是能够举重若轻地捕捉到一些灵感的瞬间;总是能够呈现某种灵魂的悸动、精神的痛楚。她常常将蕴于心中的激情冷静地约束,用有节制地、含而不露的语言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一种慰贴、宁静、质朴、清远的美感。“落下来/哪怕经历高山 悬崖/也有云雾遮住恐慌/还有一万种回声/为你激荡/我要赞美的/不是 你的英姿焕发/是 面对千般磨砺后/依然不管不顾地洋洋洒洒/落下来/无伴 你即便昙花一现/也要质问无数繁华/有伴你就与众雪一起/盖地三尺/将一切忧愁与泥垢埋下 ”(《雪儿的自白》)透过文字,我们就能发现真情,我们就能立马抵达并匍匐于灵魂的深处。这样的诗,有一种简洁的文字但不简单的力量,诗人的敏感和率真,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光彩。
邓星子的诗歌,充盈着丰富的生命细节与细腻、真挚的情感体验,其诗歌逼近本真的人文抒情品质,带给读者的是那类技巧性诗歌通常难以带来的某种淡淡的,而又回味悠长的审美感动。她的文字秀媚劲爽,却又依稀渗透某种从灵魂深处外化的自怜感伤的味道。邓星子的诗歌不求新异,但能自由抒情和安顿灵魂,在邓星子看来,诗歌是一个人内心的事业,所有的诗歌都是写给自己的,以自己内心的激情和沉思,将个体生命的体验植入鲜活的生存现实之中,揭示生命深层的含义,探索艺术的真谛,从纷乱庞杂的生活现实和破碎支离的生存细节中,发掘、抽象、塑造出当今时代至为稀缺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品质。同时,邓星子的诗也表现了对“俗世”生存处境的关注,她把笔触投向那些距人的生命和心灵最近的事件,直接抒写内心最真挚的思想情感和终极关怀。在诗歌创作中,邓星子常常以“现场”的姿态、个性化的丰富感受以及当下诗歌少有的朴素和清晰表达她对世界、生存和生活的态度,并让我们读到一种进入生活的快意。
邓星子的诗歌诚恳热烈、广阔质朴、温柔敦厚,充溢着一种和谐、静谧、温馨的气息,也不激越、不高亢、不造势,平实之中蕴含灿烂,低处独语也常让人豁然开朗,而且常常是在浅浅地流动中,把我们带进她心灵的深邃。
作者
黄自华,作家、文学评论家。曾担任《中国民族博览》常务副主编,现任《楚天文学》执行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文学评论,先后评论过当代一百多位著名作家作品和多部世界经典名著,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两百余万字评论文章。著有《批判的快感与尴尬》《荒漠上的舞蹈》《边缘喧哗》《自虐与狂欢》《天才的宿命》《穿越历史的无限悲凉》《思考者的孤独》等文学评论专著和《青山蝶变》《篱笆那边有酸甜的草莓》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主编《中国式狂欢》《饕餮之殇》《九品论丐》《丧葬之惑》等9部中国亚文化研究著作。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