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君林:母亲的包书皮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一岁的孩子正是闹腾的时候,前两天刚刚学会走路,立马就在家里扑腾起来,四处乱窜,翻箱倒柜地找着一切可以吸引他兴趣的东西,早上刚起床,就听见书房里传来一阵阵响动,推开门一看,感觉血压噌噌往上长:淘气的孩子把我最喜爱的书都糟蹋的不成样子,包装精美的书皮也被他撕成七八片,望着那一片片包书皮,百感交集,往日的思绪也不断地涌现出脑海。
包裹书皮的习惯得源于我的母亲,父母都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人,世世代代的农民经历了社会的艰难困苦,经受了生活的各种磨砺,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姊妹三个,那个时候面对人口“众多”的我们,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父亲小学还没毕业,母亲也只是小学毕业的程度,那时候他们两个家里兄弟姐妹多,自己又是“老大”,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父母两个都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重担,没能学到过多的知识,这是母亲一生的遗憾,虽然自己没有文化,但是母亲从不曾放弃过,在有了孩子之后,更是把这种希望投注在我们的身上。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次最期待学校发书的时候,好几本书整整齐齐地带回家去,然后开始我们开学最隆重的环节——包书皮。母亲在忙完一天的农活之后趁着昏黄的灯光为我们仔细地包着书皮。书皮是用废旧的报纸做成的。每次家里有报纸,母亲都会小心翼翼地收整起来留着给我们包书皮用。平整的报纸在桌子上摊开,母亲将书小心翼翼地放在整张纸的中间位置,报纸覆盖住书本,粗糙的手指细细地压出书本的上下左右的四条线来,然后按着这些线条一一折叠……就这样,平淡无奇的旧报纸在母亲的手上得到最大的施展,变成一本本包装精美的书皮,最后母亲在书皮上签上我们的名字,重复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在书皮上,没有烦躁没有敷衍,一撇一捺中显映的是母亲的执着和认真,昏黄的灯光下是我们一家人剪纸裁纸做书皮的身影。每次拿到学校,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都能够让我得意很久,其实现在想来,那一张张包书皮何止是母亲节俭持家的表现,包裹的是书本,装点的更是母亲对知识的希望呀!在那个物质都很贫乏的年代,母亲却从来不曾阻断我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这是母亲常在嘴里念叨的话,她吃够了不识字,没文化的苦,所以对于我们上学,可谓是“不放弃”、“不抛弃”,只要我们努力,能上到哪里就供到哪里,这就是母亲对我们学业的要求和期愿。正是因为明白母亲的用心良苦,所以求学的路不管多么难走,寒门中的我们也从来不敢停下奔跑的脚步,就这样,世代务农的父母一直把我们送到了大学。
母亲是个不善言语的人,但她的心里总有一团“热情的火”在燃烧,也在感染着我们。她用朴素的语言,无言的行动,影响我,影响着他们的儿女们。勤俭持家,对知识的敬畏也成为我们无形的家风传承下来。多年来,母亲的言行一直引导我在茫茫人海中不迷失方向、破着浪前行,是他们让我在成长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不畏艰险。
如今,我也已为人母,有了自己的儿子,当初父母的初衷也渐渐更能体会到,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面对“物欲横流”、“相互攀比”的生活现实,我们依旧秉持着母亲勤俭的生活方式,谨慎持家,想把“包书皮”的希望传承下去,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懂事的年纪里知道“一丝一缕”都是通过艰辛劳动得到的,知道生活的不易,明白学习的珍贵,懂得怎样的生活。而这种无言的“家风”会时刻教育我,激励我,让我和我的孩子沿着“正道”一路前行。
作者:叶君林 濯港镇小学教师
编委会
总编
曹锦军
主编
魏鲜红
执行主编
唐亚红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