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向山举目|跨越高山的奥秘
古人云:仁者乐山
五柳先生有诗曰:悠然见南山
古人对于山除了有许多引人心喜的诗篇
山水画更成为中国画学中最重要的组成
台北故宫收集了古今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艺术精品,涵盖了,书法、绘画、雕塑、玉器、陶瓷等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故宫三宝”也是清一色的山水画。
可见国人对于山的喜爱。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南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以上三张就是著名的“故宫三宝”了。山水画讲究“可居,可游,可观”。这三张画与传为董源的《溪岸图》算得上是国人山水情节的一大体现。以往,我也向往孔夫子的学生公西华所说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日子,邀上个三五好友,就像我在视频中做的,在后山的茶园小溪写生品茗。
然而,最近由于新冠病毒的爆发,山的涵义因为一句“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变得叫人感到“压力山大”。
面对山,我们的诗意变为压力。
黄宾虹 西泠写景图轴
幼年牧羊的经历,让我对于山,特别是夜山,也有种“压力山大”的体验。因为听长辈说,我放羊的那座山有老虎,还有“五步蛇”等等危险。那时山的巍峨壮美就失去了诗意的美感了。看到前面的山,没有“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叹,恐惧与退后倒是当时明显的感受。
在希伯来文化中有一套诗篇,叫做上行之诗。上行之诗(诗120-134),一说是以色列人在节期敬拜时,在诗班登耶路撒冷圣殿阶梯时唱的诗歌。这十五首诗讲的是,一个属神的人,本来是离开神很远的(可能是其他国家),一步一步的走(那时大概没有很好的交通工具),直走到耶路撒冷神的殿中,并且住在神的殿里称颂神的名。
塞尚 Mount Sainte-Victoire, 1902-04
一个人怎能不考虑它的创造者就观看自然呢?艺术家应该把自然看成它的教理问答手册,毫无疑问地顺从它。——塞尚
上行之诗中的121篇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这样写的
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
我第一次见到溪山行旅图的时候,心里不禁产生敬畏与思想崇高,期待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读到这首诗篇的时候,很感动,好像这张画就是解释这段话的最好注解。我要向山举目,多伟大,多崇高啊!只是如果你看后半句,你可能会纳闷,诗人为什么又说道,自己在寻求帮助呢?
原来,诗意的栖居这句话不是作者的原意。
塞尚 Mount Sainte-Victoire with Large Pine, 1882
面对前面的高山,登山爱好者或许惊叹于山的巍峨壮美,称赞造物者的无尽光华。然而诗人的山,跟我小时候放羊的夜山,跟时代的一粒灰更像。
诗人的面前也有一座山,那里可能有悬崖绝壁,山洞里可能住着许多的野兽,甚至有许多的绿林好汉隐藏其中。在两千多年前的以色列地区,诗人并不似中国的武松,凭一生本事,可以上山打虎,无所畏惧。
唱着这些歌去耶路撒冷朝圣的,从体力来说,他们或许更像今日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不是自以为很强的人,面对困难,他们会怕,但是,恐惧没有吞噬他们。他们举目仰望,仰望造天地的耶和华。他们的安全感来自那位带着他们列祖四十年行走旷野的上帝。诗人的伟大不在于自己,而在于他的眼光不再盯着眼前的困难,而是选择相信上帝的荫庇。
塞尚 Mount Sainte-Victoire with Large Pine, 1890
马云套用奥古斯丁的话“信仰是去相信我们所未见到的,而这种信仰的结果,是看见我们所相信的”。这正是对上帝怀有信心的正解。
诗篇121的后面是这样写的
他必不叫你的脚摇动
保护你的必不打盹
保护以色列的
也不打盹也不睡觉
保护你的是耶和华
耶和华在你右边荫庇你
白日,太阳必不伤你
夜间,月亮必不害你
耶和华要保护你,免受一切的灾害
他要保护你的性命
你出你入,耶和华要保护你
从今时直到永远
“疫情猛于虎”,比起牧羊时的暗夜山中行,时代的大山无疑更危险,正是如此,我要向山举目。
米勒 1868-1873 巴比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