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里的“不定时炸弹”,7%的人或患此病
“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目前还没有办法能有效地预防脑动脉瘤破裂。”
2020年11月30日下午,福州市晋安区62岁的陈女士突发剧烈头疼,反复呕吐,随即昏倒在地。家人立刻拨打120急救,送至晋安区医院时,患者已陷入深度昏迷,心跳、呼吸均已停止,瞳孔放大,生命垂危。
经心肺复苏、降压止血、上呼吸机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后,患者暂时恢复心跳。医生通过颅脑CT诊断发现,陈女士系颅内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伴有右侧颞叶血肿,形成脑疝,怀疑是脑动脉瘤破裂所致。由于区医院医疗能力有限,陈女士被转诊至福建省立医院,由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黄绍崧接手。
通过CTA颅脑血管造影,黄绍崧发现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有两个动脉瘤,必须尽快进行开颅手术。
一时间,难题摆在了黄绍崧面前,他告诉“医学界”,由于患者已经没有自主呼吸,脑疝形成,生命体征极不平稳,“没下手术台,人就没了”的可能性极大,大多数医生都不愿意接手这类患者,属于手术的“禁忌”之一。
但黄绍崧心里也明白:对于陈女士来说,手术是唯一生存的机会。面对家属极强的抢救意愿,在明确告知了手术风险后,黄绍崧还是决定“搏一搏”。
手术于当晚12点左右开始,开颅、夹闭动脉瘤、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经过四个小时,手术宣告成功,患者病情也趋于稳定,转至ICU病房观察。
次日,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术后第17天,患者恢复意识,苏醒了过来。
“由于手术及时,患者脑部的功能区并没有遭到严重损伤,没有出现偏瘫等后遗症。目前术后一个多月,患者四肢均可活动,正在进一步康复中。”
“像陈女士这样的情况,手术成功且不发生偏瘫等后遗症的概率只有不到5%,这次是‘搏对了’。” 黄绍崧说道。
脑动脉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形成瘤状突起。关于其发病机制 ,目前有三种主流学说:
1.先天学说:由于患者动脉壁先天发育缺陷,较发育正常的动脉脆弱,在压力作用下形成动脉瘤突起。
2.后天学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冲击等因素导致动脉壁的内弹力层破坏,承受牵张的能力下降,受血流冲击后膨出形成动脉瘤。
3.综合学说:即先天和后天多重因素联合引起。
黄绍崧告诉“医学界”:“因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出血的患者并不少见,医院每个月会接收15例左右的病患,大部分出血程度较轻,就诊时能保持意识清醒,手术预后也较好。像陈女士这么严重的病例,大概只占脑动脉瘤破裂的20%左右。这类患者绝大多数在家就已经丧失生命体征,连送到医院抢救的机会都没有。”
“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目前还没有办法能有效地预防脑动脉瘤破裂。”黄绍崧介绍,“一旦发生破裂出血,临床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
“传统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难度较高,风险和创伤都较大,目前介入手术是临床上的首选。”
“但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手术,不能有效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和脑内血肿,且动脉瘤复发的几率相对较高。所以具体选择何种方式,还需从患者年龄、动脉瘤部位和大小,甚至医疗条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黄绍崧说道,“对于像陈女士这样严重的病患,需要清除血肿、降颅压,开颅手术是唯一的选择。”
关于脑动脉瘤的提前筛查,医学界也存在两派观点。
近年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全年龄段脑动脉瘤得病率约为7%,但发病率(指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出血)很低,且多发生于老年群体。如果这颗“不定时炸弹”一辈子不破裂,那么它对我们的生活并没多大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硬化、弹性下降,脑动脉瘤发生破裂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对于血压、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黄绍崧介绍,“不少人认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好做一次彻底的脑部影像筛查。”
“但也有部分专家认为,脑动脉瘤破裂的概率低,大多数不需要处理。一旦筛查出患病,将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部分轻度患者会自愿选择介入手术消除隐患,但手术存在1%~2%术中并发症风险,对于一个非必要手术来说,并不算低。”
对此,黄绍崧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对于年轻、身体各类指标均正常的人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可,不必过多关注。但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且有抽烟饮酒习惯的中老年群体,还是需要做一个全面筛查,根据具体结果进行对应处理或尽早预防。
“一旦发生急性剧烈头疼、眩晕、甚至意识不清、昏迷的患者,家人应该第一时间送至医院。因脑动脉瘤破裂引起颅内出血的患者,黄金治疗时间是72小时以内。一旦超出,患者动脉瘤再次出血,发生各类继发性疾病的概率也会大幅度上升。”
“但对于陈女士这类病患,已经不存在黄金时间的概念了,可以说是争分夺秒。”黄绍崧说道。
采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