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29---30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29---30

文/敏敏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这一条是用病案叙述了阴阳俱虚之人患伤寒的脉证与误治后的变证

由于阴阳气血俱虚,患伤寒后病情复杂,易误认为是表虚中风,用桂枝汤发虚人之汗(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用桂枝汤发虚人之汗显然是误治了。)造成虚实寒热互见,阴阳转化无常,变证多端,故在治疗上应分先后层次。或温阳,或养阴,或和胃,或回阳,治从证变,体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的诊疗原则。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是阳虚之人伤寒后的脉症,脉是大体脉。一般来说伤寒他应该脉浮紧、无汗,而且身痛,体重,节痛。现在是伤寒,病人有恶寒,但反自汗出,小便又频数,心烦。虽然是脉浮,自汗出,但他不是桂枝汤证。

「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为一派阳虚表现,说明脉浮为浮大无力。

「自汗出」正常人伤寒不应当自汗出,发汗,使汗出多,也为太过。太过者,阳竭于里,阳指的是津液,阳虚之人,阳不摄阴,阴液不固,故自汗出。

小便数,大概都是里虚而津液不守,阳虚气化不行,故小便数。大概是胃虚。所谓上虚不能治下,这是用五行的方法解释了,胃属土嘛,土虚不能治水。这个胃气虚衰,人身上哪里都虚衰,就是像虚脱那个样子、脱水那个样子,小便失去收摄,那主要是因为上边胃虚。

「心烦」阴血不足,血不养心,故心烦;呀,有点胃不和的情景了,说明这个里热要升。。

「微恶寒」,阳气虚,表有寒,故微恶寒。说明他虽然冠个伤寒,但这个表要解了。

「脚挛急」就是因为津液丧失太过,阴血虚不濡养筋脉,故“脚挛急”。

「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

因为有脉浮、自汗出、微恶寒,易被误认为是表虚中风,用桂枝汤攻其表。他用个反字,就说明这治疗是跟病情相反、是不对头的。

「此误也」,这是治疗的错误啊。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要重视,凡是应该发汗的病,见到小便数绝不可以发汗,这个在《金匮要略》里的《水气篇》他讲过。像我们方才讲越婢汤中的那个风水,是水气在表,都可汗出,惟独小便数者,他有这么一段,他说:「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这个要注意。

后面是误治后的几种变证与随证治疗。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不应该吃桂枝汤给吃了桂枝汤,吃了以后马上四肢逆冷,这是什么道理呀?因为津液再亡失,同时这个胃也虚,这个津液达不到四末,这个手脚离心脏都远,所以血液、津液达不到这个地方了,他四肢就凉,这个在内经上有了,它说:「脾为胃行津液」,这个津液到脚上脚上能行,到手上手上能握。那么这个因为发汗造成津液亡失的太厉害了,远处的地方啊,津液达不到,所以他厥冷。那么在上边也失去润泽,所以嗓子也干;烦躁,吐逆,说明胃也不和。

烦躁,这比心烦还加重了,原来病只是心烦而已啊,这是又烦又躁,他不能安静,这都是胃不和的一种表现。而且吐逆,这都是胃的关系了。这个病根本一开始胃就虚,因为胃虚不能治水嘛,所以小便数。那么经过这种错误的治疗,更丧失津液,胃不但有热,因为虚呀他里头还有些停水,所以为发汗药所刺激,他反倒吐逆,而且这个病还相当急迫,出现手脚逆冷。他把这桂枝汤一吃了,得之便厥,马上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他说甘草干姜汤与之。

这个病要用后世专讲滋阴救逆的这种办法一吃一个死,一看这个人,咽比较干,是津液太虚了,给点滋阴药,这个不行,因为他这个胃根本是不好的,只能够恢复胃气才能够生津嘛,所以他同时用大量的甘草也是大有道理的。「以复其阳」不是复其热,这个「阳」和我们前头说的津液是一致的。胃气恢复,津液充畅,这个四肢自然就温了,所以叫以复其阳。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四两 干姜(炮)二两

上两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他若吃了甘草干姜汤,当然呕逆、烦躁都止了,而且「厥愈、足温」,四肢也不厥了,他津液一达到四肢他自然就不厥了,也不凉了。

那么如果脚还挛急,再给他芍药甘草汤,缓他这个挛急,其脚即伸。

芍药甘草汤应用的机会也挺多,它不止治脚挛急了,也治肚子疼。那么对于这个下肢软,它也治,所以古人把这个方剂啊又叫做「去杖汤」,去杖就是拐杖那个杖。下肢软而无力,这个芍药甘草汤有治疗的机会。我们这段讲的拘挛,更得用它了,下肢拘急,可以用芍药甘草汤。芍药主要是缓挛的,缓拘挛的。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以上两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他这个里边的胃不和不是个重要的问题,实际上他一开始心烦,就是因为小便数,他津液虚,但这个不是阳明实结的那个程度,然后经过上边的这种治疗,吃了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之后一切病都好了,「胃气不和,谵语」这个人呐还有说胡话,你也不要多用调胃承气汤,只能少少用,调其胃气就好了,所以「少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加甘草。你们看这个地方甘草的作用就知道了。咱们这三个承气汤啊,大承气汤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小承气汤没有芒硝,就是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有大黄、芒硝,搁个甘草,甘草这个药对胃是有好处的。大黄、芒硝本来是泻下非常有力了,那么搁上甘草叫调胃,所以这个甘草看起来呀,起码有护胃的作用、保护胃的作用。就像我们讲白虎汤是一样的,它是甘味的一种粘滑药,所以这个泻下它不重;但你要配合厚朴、枳实呀,就算是不搁芒硝,这个泻下也挺重。小承气汤就比调胃承气汤重,因为什么呢?你看小承气汤没有甘草,所以古人这个配伍啊从这个方剂中咱们也可以理解。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重发汗」,就是说咱们给吃这个桂枝汤了,这是假若,没有这么胡涂的大夫,又自汗出,又小便数,还给人吃麻黄汤,他是假设说的。假设这个病,他是亡失津液了,你还大发其汗,又拿烧针刺激他发大汗,要是这么来呀,这个病它也要四肢逆厥的,但是那就不是甘草干姜汤所能治疗的,这个非陷于阴证不可,你得用四逆汤才行。

这个人虚极呀,就要从阳证转变为阴证了,出现阴寒重证了,那你非用四逆汤才能治疗呢。

这个四肢厥逆,还没陷入阴证,如果陷入阴证非用附子不可,这里没到那个程度,所以用甘草干姜汤就可以了。如果你再使他大虚,非陷于阴证不可,只用甘草干姜汤不行,你还得加附子,这个就是四逆汤啊。这个甘草干姜汤应用的机会也挺多,它也治小便数,你要知道这个小便数呀、遗尿呀有用甘草干姜汤的机会,这就是说胃虚不能治下嘛,就是方才所说的这种情况,这是个温中养液的药。

甘草呢,据后世的看法也没有那么大作用,但在临床上确实作用很大,所以咱们少气呀什么的都要用甘草,也许与它这种缓急迫作用也有关系。这从急迫证候也可以解释得通的,你看本来平常没有这个病啊,由于丧失津液,脚发挛急,这也是一种急迫证候,所以搁个芍药甘草汤,这个甘草同芍药量是一样大的,现在我们用都是六钱了,都是18克了。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这个,这个甘草啊,小便数用它是对的,大量用也可以的。但如果这个人有浮肿,这个甘草会造成小便不利,所以用得时候得谨慎。

你依着这个前后看这个病啊,这个病主要根源就是小便数,他本来是太阳伤寒,不应该出汗,由于胃虚不能治水,所以小便频数,影响他汗出,这个小便数在这一段是个主要的证候。这个甘草干姜汤治小便数的,这个小便失禁呐、遗尿啊,这个甘草干姜汤都起作用。我们后头还要讲这个苓姜朮甘汤,就是甘草、干姜,再加上苓朮,这个也治腰痛、治遗尿,这都有用的机会。这个芍药甘草汤也大量用甘草,甘草不利于浮肿啊,要是浮肿啊,用甘草要加小心,影响到小便不利,那更使水没有出路了。不过他由于小便数,这个甘草要用。

要是这个病都好了,他和那开始都一样,就由于心烦,微恶寒,表欲解,而阳明有内结的情形,他多少地有点谵语不愈呀,可以给调胃承气汤。那么后头这个四逆汤是假设的,没有那么治的,假设你要是那么治了,那就变成一个阴寒的一种四肢厥冷了,那非用四逆汤不可。

四逆汤就是甘草干姜汤加附子,在这药量都轻了,不像上边用得重。四逆汤在后头三阴篇当中单独讲得最多了。这个干姜与附子搁在一起呀,温里的作用就大得多了。附子这个药啊偏于治下,它是温下元的,像治这个下利呀,那么后世说它是入肾了,这也是根据部位上说的了。这个干姜偏于治上,所以呕吐什么的都要用姜,不用附子。可是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呢,就是彻上彻下,无处不温,所以这个四逆汤必须把这个干姜和附子搁在一起。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 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 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这四个方子在施用时,要注意其用量和服法是有严格要求的,这是其主治所决定的。甘草干姜汤中,甘草的用量是干姜一倍,炙甘草有补脾胃作用,配干姜辛甘化阳,扶脾胃之阳。而症见脚挛急、咽中干的阴虚象,就不得不用加倍的甘草监制干姜的燥烈,以防耗伤弱阴,这也许是仲景不用附子而用干姜的原因之一。芍药甘草汤中二药等量,都用四两,是在阳复阴虚的情况下,取酸甘化阴,未顾及阳不足的情况,所以二药等量且量偏大。调胃承气汤在服法上是少少温服,目的是调和胃气止谵语,而不是釜底抽薪、泻下清热。四逆汤“重发汗,复加烧针”,伤阳重,要回阳救急,故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因人而异加大剂量。

第30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这是一段,这是故意设一个问答,他解释前边这个问题,这个桂枝汤的别名叫阳旦汤。他是根据那个证候像阳旦汤、像桂枝汤,那么按法治之呢不但不好,而且增剧,变成「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两胫拘急他根本就有的了,上一条不是说脚挛急,那么这人也说胡话。这个呀,我们上边他是搁个,若胃气不和、谵语,搁在后头了,由此可见一开始经过服过桂枝汤之后,这个谵语就发生了。这一段是这个样。

那么当时呀,就是这个先生这么说的,说到夜半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那么后头的结果同这个先生说的话是一样的,学生问你怎么知道的呢?他底下就是解答了。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它这个病开始呀它就是个虚证,我们这个前一段只说浮了,在这他说寸口脉浮而大,这个浮大其外而内里头它是没有的啊。作为浮,他是有外感了,他说浮为风;大为虚,如果这个脉大,按着里头滑,那是实热了,可是它这个里头当然不是了,它不禁按,所以说大为虚。

那么呢有了外感了,他当然身微热。那么由于虚呢,指什么虚呀,就是津液虚嘛,两胫就发挛。这个病形啊由于有脉浮、汗出,像桂枝汤证。因加附子参其间,那么就是由于他这个汗特别多呀,所以加了附子,前头不有一个吗,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有那么一节,这里就也因为那一节,他说像桂枝汤证,可是他这个津液太虚呀,所以用桂枝加附子汤。那么又把这桂呀也增加了,好解其表,事实上他这都是错的。

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这个附子本来它是一个温经药了,那么再增桂,那更令汗出了,那更使之亡阳了,亡阳就亡津液了,所以他才变成「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阳明内结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内里结实了,就实在的实啊,所以他谵语烦乱。那么这个时候可以给他使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在这里头它是简说的,没说呕吐啊,可是应该要有的。那么虽然他说是个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可是他主要由于虚啊,这个津液特别虚,使的胃不和,那么这个时候还是救津液要紧的,讲阳明篇就有了。

我方才所说这个脾约,古人说脾约什么意思啊?古人他是这么看的,脾为胃行津液,说胃呀光消化了,这个津液往外送啊它没这个本事,它得靠脾来帮助。那么如果胃里头啊,没有津液可输送了,这个脾呀就受了制约,古人是这么看的,这个看法当然不一定是对了,现在我们也不必这么理解,主要它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而胃里干,这个你不要先治胃,你还是要先想法子调胃而滋津液,所以他用甘草干姜汤,这个谵语都得管。

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那么吃了这个药之后呢,夜半阳气还了,这个两足应该温了,这个「夜半阳气还」这句话呀也要不得,这古人认为呀,一过了这个午夜,这个一阳生,就是阴尽阳生,事实上不用到夜半,只要及时你白天吃了这个药也一样好病,也两足当热。但是这个津液还没完全恢复啊,只是把这个四肢厥冷治了。「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吃完芍药甘草汤之后,「尔乃」就是不久,这个脚拘挛就好了。

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那么这时候这个谵语烦乱还不止啊,你再稍给他调胃承气汤。以承气汤微溏,这与前头那个「少与」一样的意思,微微地让他大便稍稀一点,你别让他大泻下,则止其谵语,那谵语就好了,他说从上边的这个说明我的看法都正确,所以这个病它是可以好的。

这一段比上一段说明得好,同时在这里我们也看出来,有小便数时,桂枝汤吃不得,桂枝加附子汤也吃不得,所以凡是小便数,决不可发汗。这个在临床上也常遭遇的事情,所以这个问病非详细不可。这个我们常遇到,他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这类的病,小便非常频数,这时你先不要治感冒,你要先治小便频数,你先给他吃猪苓汤,别管他那感冒,他就好了。你先要是发汗啊,那会越来越坏,他这个丧失津液,你再发汗就是一个大忌。

至于它这两段,也都针对桂枝汤讲的,所以我们这个辨证啊,不能片面看问题。这个桂枝汤,它是治发热汗出的,但是如果还有旁的证候,你都得全面看问题,你不能一遇到这个发热汗出你就用桂枝汤,这往往治成错误的。所以他有个小便数,造成这个自汗出,虽然脉浮,你也不能用桂枝汤,尤其他要是有了这个明显津液竭于里的一种反应,那你更不能用了。

你像这个脚挛急呀、心烦啊,说明它的津液已经枯燥,这胃不和的征候也都已经出现,你还给人家攻表、夺津液,那还行了?所以比如咱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病,有脚挛急了,就应该先使芍药甘草汤。要是不好呢?那么有用这个桂枝新加汤的机会,咱们后头就会讲了,这个方呢它治汗后表证仍不解而且也里虚的这种情况。那么这也有用白虎加人参汤的机会,病人如果他要出现渴,表示他里头热相当盛了,你也可以给他白虎加人参汤。这个石膏啊也治小便数,也治自汗出。

所以张仲景他为什么在前头,他不给你明说呢?他不注重这个。那么我们关于这些方剂的治疗在后头都有的,所以在这一节呀后世的医家也都说应该用什么,大家直打架,事实上他这个治疗方式有很多,但是它主要的一个告戒点就是遇到小便数时你不能够发汗,它主要讲这节就是这个用意,不是在强调这个证候应该用什么药,他还没讲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就这一段的前后看,当然是以吃芍药甘草汤为最好了。

这芍药甘草汤也能治小便数,能够有所谓育阴生津啊这个作用,他有甘草这个药,我们知道甘草不利小便的嘛,那么这个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张仲景这个书不注重这一点,他注重后头。

另外他还有一点说的很好,就说甘草干姜汤治这个胃虚导致的津液虚吧,这个津液虚是由于胃的关系,这个时候你不理胃呀,你光滋阴,越滋阴这个胃越坏,咱们滋阴都用生地、麦冬这类药了,滋阴药它碍胃的,尤其生地,这胃越不好,津液越不会生的。他这个明明是由于胃虚,尤其治误了马上就吐,那你再使生地,他不更吐了,所以这个治病啊,不是只凭脑子想,你最终还要从现实证候上看问题,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是很有道理的。你不能片面看问题,更不能主观。

那么这一段他讲得比较好,明明是津液大虚,他用甘草干姜汤,这在后世上是数落不尽的,尤其《医宗金鉴》上也说,他说这个津液虚,怎还用辛甘药,这哪行。其实这个辛甘药用的是对的,你得看什么时候用,比如咱们常说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不是说遇到大热就用甘温,这是错的,可是有一种需要甘温来解大热的,你非用甘温不可。比如桂枝汤就是呀,咱们这个桂枝汤讲不少了,后头还有,是桂枝汤没有不发热的,可它有一个条件,这个脉必须弱,人必须有津液丧失的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你用它,那是百试百验。

如果随便一个大热,像是白虎汤证的大热,或是像大青龙汤证的大热,大青龙汤他那个脉浮紧而无汗,你吃上桂枝汤就坏了。所以「以甘温除大热」这句话是有毛病的,它得遇到它这个适应证,是应该以甘温除热的这种大热,你用它就是对了,否则就是害人。

再比如说甘草干姜汤,它能够治这个津液虚衰的这种厥逆,你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干姜汤,那也是不行的。因为汗出后他有呕吐,还出现烦躁,这明明是胃的关系嘛,他一现就现这个急迫的情况,你用甘草干姜汤就对了,而且这个原病小便数始终存在,你用它不是蛮好嘛。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尤其这个书,那严得很,不像咱们随便大原则上地看个问题,就来自己想方子用药是不行的。

23 条至本条,张仲景示范了临床辨证施治的一个全过程。

23 条邪入太阳延误治疗,邪郁太阳较轻,须小发汗,故用桂麻各半汤。

24 条邪郁太阳,病重药轻,故针药并施。

25条是太阳郁邪,治疗不得法,证情较 23 条略重,故用桂二麻一汤,调和营卫兼祛风寒小邪。

26 条是邪从太阳传阳明的典型证治,邪在太阳,邪不解病不愈,临床辨证多疑似,有郁太阳不解者,有传阳明少阳者,仲景以临床指导为目的,以连续病案为方法,以具体辨证为手段,教人辨证施治。

27 条是邪郁太阳化热轻证,故用桂二越一汤,小发汗兼清热。

28 条是邪在太阳误治后的一个变证,变为内有水郁发热,故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利水解热。

29条更是以一个复杂的病例出现,讲阴阳俱虚之人伤寒的脉证与误治后的变证。由于病情复杂,虚实寒热互见,阴阳转化无常,变证多端,从易误发虚人之汗开始,分先后层次,或温阳,或养阴,或和胃,或回阳,治从证变,体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的诊疗原则。

30 条是解释 29 条的。为什么要解释?因本条是连续辨证施治七条中最复杂的一条,而且是学会辨证施治最重要的一例,除了病机阴阳寒热虚实错杂,在证情上多有疑似,很难从错综复杂的证情中辨别清楚,易误之。治疗方面,一会儿温阳,一会儿养阴,一会儿用承气汤,一会儿用四逆汤。张仲景可能想到了读者和学者的难处,故用第 30 条辨释之。可惜年代久远,文章断裂,有不通顺之遗憾。

至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就连载结束了。

张馨匀,一个爱好文字

中医的女子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3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4~6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7~10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1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2~13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4~15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6~19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20~22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23~25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26---28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