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畸形的眼镜兵:镜片反光被当活靶子,指挥官眼里就是废物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视力问题,眼镜成为很多人离不开的工具。据统计,全世界有超过十亿人有视力问题,三分之一的人类需要眼镜来辅助生活。近视患者在戴眼镜后视力跟常人无二,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并没有什么障碍。可是一些比较特殊的职业,例如航空、海行、公安、消防、微电子以及军队,都对视力有严格要求。

长时间以来,各国军队招兵体检一直把视力当做硬指标,不合格者不能参军。

而军队对视力的重视是先天性的,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眼镜这种工具很脆弱,一旦脏污,破损,遗失都很难弥补。而士兵失去眼镜将变成“睁眼瞎”,几乎等于失去战斗力。所以无论中西,除了军官外,各国的军队都很少看见大批的“眼镜兵”。直到近些年,欧美国家放宽了军队对视力的要求,军队中的“眼镜兵”才多了起来。

但是翻开战争史你会发现,20世纪的一支亚洲军队里,士兵戴眼镜是常态,它留下的各种影像资料中多是有“眼镜兵”的存在,这就是二战时的日本军队。

二战时的日军是一支“眼镜兵”比例极高的军队,在后来留存的照片里,日本士兵戴眼镜的比例几乎达到50%,每张照片肯定有几个士兵戴眼镜。日军为什么戴眼镜的士兵如此之多,这一特征又给日军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全民扫盲的副作用

在20世纪30年代的亚洲,戴眼镜在大多数国家还算是个稀罕事儿。此时的亚洲积贫积弱,是名副其实的第三世界,大部分土地都是殖民地。亚洲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养家糊口都很艰难,戴眼镜是少部分读书人的标志,跟大部分平民无关。

可在当时,日本作为唯一的近代化工业强国,年轻人戴眼镜的比例非常之高,这跟日本全面普及扫盲教育有关系。

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完成近代工业化的国家,在明治维新之后立志“脱亚入欧”,要摆脱贫弱的面貌进入西方列强的行列。日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大力发展工业,振兴军事,还花了很多资源发展教育,提高国民文化水平。日本在20世纪初就基本完成了扫盲教育,文部省颁发了《学制》,规定日本儿童都要在6岁入学,小学分上下两等,一共6年读完。

1900年,日本开始实行6年义务教育,所有日本儿童上学免学费。日本曾想实行8年义务教育,但是因为二战爆发一直没能实施。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人无论贫富,从小就要读书,这一举措让日本的受教育程度在亚洲鹤立鸡群,小学入学率97%,比欧洲国家还夸张。但是此举也有个负面影响,那就是毁掉了一代人的视力,直接造成了二战战场上日本“眼睛兵”的流行。

为什么上个小学就让日本人的视力水平直线下降呢?其实这跟日本国情有关。20世纪初期的日本是个“国强而民不富”的畸形国家,日本国虽然位居列强行列,但是日本百姓生活水平不高,跟欧洲无法相比。

日本大部分都是农民,住在传统乡村,农村通电都是奢望,油灯就是他们仅有照明工具。在油灯这种昏暗光线下读书本来就对视力有害,再加上日本人喜欢把字写得很小,看起来格外费劲,导致日本儿童的近视率蹭蹭往上涨。根据统计,在1936年日本大规模侵华前,日本国民的近视率就在五分之一上下徘徊。

二、没有选择的日军

虽然日本年轻人近视率高,但是日本军队一开始可没有那么包容。

日军从侵华战争开始就有不少戴眼镜的军人,不过大部分都是军官阶层。这些人大部分出身军官学校,有的甚至是大学生,这些人的文化素质较高,视力或多或少肯定受到影响。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之后,日军开始在国内招兵,最早的日军招兵标准还是挺高的。

日本将兵员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

甲种是立即参军的合格人员,身高155cm以上,视力正常,身体素质强壮即可;

乙种略逊甲种,身体素质较好,但视力较差的都分为乙种;

后面丙、丁、戊三种都是不合格的兵员,丙种是身体素质差的男性,可以做"国民兵",身高150cm以上即可;而丁和戊是残疾或者其他疾病患者,不能当兵。

在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力还很强大,军队齐装满员,前线的消耗较少。所以当时视力差的人不能马上当兵,只能去二线当替补。但是后来日本陷入战争泥潭,不仅在中国举步维艰,而且在太平洋被美军杀得节节败退,士兵大量损耗,只能多次扩军。

在1942年末以后,日本扩军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时候“甲乙丙丁戊”的规矩都被忘了,只要是身体正常、没精神病、没绝症、没残疾、身高150cm以上的男人都被拉到军队。就连属于丁和戊的不及格人员,也要在本土参加军训,拿起武器保卫本土。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亚洲战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眼镜兵”,这些人都是日本国内的学生、工人、教师等等本不需要服兵役的人。根据二战战时的战利品统计,缴获日军步枪和眼镜的比例接近5:1,也就是说日军的眼镜兵比例几乎在五分之一,每5个士兵就有1个人戴眼镜,这个“五分之一”的比例跟当时日本人的近视率是相匹配的。

三、眼睛兵的结局

在二战末期的影像资料里,戴眼镜军人成了日军的名片,在当时的战况下,这么大比例的“眼镜兵”,有没有给日军带来麻烦呢?

1943年后,日军划了一条底线,让海军和空军不招收近视眼,所以这些“眼镜兵”被大量编入了陆军,在中国和太平洋上跟盟军作战。

日本人知道,直接让“眼镜兵”上一线去冲杀不太现实,这些人杀不杀得死敌人不知道,反而可能给己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中国的“眼镜兵”很多处在二线位置,从事技术工种,例如卫生员、汽车兵、炮兵、化学兵、测绘兵等等,只有在人手非常紧缺的时候,他们才会跟一般士兵一样上刺刀去拼命。

二战结束后,大量日军滞留中国,中国军队知道日军的技术兵戴眼镜,就从日军中专门挑选“眼镜兵”,让他们给中国军队服务,或者给中国士兵上课。这些人后来大部分活到了解放战争后,分批返回了日本。

但是在另一边的大洋上,戴眼镜的士兵在太平洋岛屿就遇到了大问题。太平洋战场的日军跟美军进行岛屿作战,往往在雨林之中埋伏,或者钻到坑道里隐藏自己,这时候眼镜片的反光特点对于日军是非常致命的。

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在雨林这种原生态的地方,非自然的刺眼反光大概率就是人类。美军一旦看到树林里有反光就会开火,而戴眼镜的士兵往往因此倒了霉。除此以外,眼镜破损或者丢失对于这些士兵都是晴天霹雳。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几乎没有任何补给,子弹和粮食都一天天减少,眼镜一旦损坏就是永久的。

在太平洋战场的日军一旦失去战斗力,比如没子弹或者负伤,就会选择出去跟美军自杀式冲锋。失去眼镜的大头兵也不例外,连走路都看不清的士兵,在日本指挥官眼里就是“废物”,拿着一把没子弹的枪去“万岁冲锋”就是他的下场。

本文作者:商学野

参考资料:

1、《二战时期日本"学徒动员"研究》,刘曦倩

2、《谈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教育改革》,文天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