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一向认为,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了解各种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死亡可说是人类最关心的事情。古今中外,人类都是尽其所能“迎接”死亡。古埃及人建金字塔,秦始皇修兵马俑;古代再穷的人家也要倾家荡产给老人置办口像样的棺材,今天的“阴间房地产”更是活人无法逃避的消费。大多数人,一生所能享受到最隆重的一场仪式,恐怕就是葬礼。活着的人都不想死,但又明白那天终会来临。对于死亡这件很自然的事情,人类赋予了许多意义。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文化都是从“死亡”发展出来的。古埃及人思考人死之后会去到哪里,他们从身边的尼罗河想起,创造出一个“阴间世界”,还把这世界与“阳间”连接起来,于是出现一个宏大的埃及神话体系。古埃及人就生活在这个神话体系之中,他们深信自己创造出的整个宇宙。
古埃及的《亡灵书》,见过“冥王”欧西里斯之后,就可以进入永生之地了
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古埃及人会不会渴望死呢?他们活着的时候,是否在期待去到那个永恒的世界?身为人类,或者说身为生物,都有努力求生的本能。我相信古埃及人还是珍惜生命的。只不过,对死后世界的刻画,会降低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但古希腊人大概不会“喜迎”死亡。在希腊先贤们思考人生意义的同时,荷马在他的史诗里描述着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古希腊的雕塑展现着人的勃勃生机,他们不再将希望寄予“死后”,而是努力活好“当前”。
帕特农神庙里奋起反抗的希腊人
宗教都会对死亡作出阐释。佛教讲究轮回,基督教进行最后的审判,之后享受永远的平静,伊斯兰教徒在死后会“归依真主”。似乎每个人的“去处”都被安排明白了,似乎“去处”是更好的地方,但是,人类还是恐惧死亡。大英博物馆的埃及木乃伊馆是人气最高的一个馆,不管何时去都人头攒动。许多游人都对着木乃伊拍照,甚至合影,但你很难看到一个中国人这么做。英国的教堂内外都睡满了故去的人,我有些客人会避免走进去,不管是多宏伟的教堂。有些人不介意走进去,但会避开外面的墓地,更别提拍照了。
因为在咱们的文化中,是忌讳与“死人”接触的,会不吉利。至于为啥不吉利,有人从风水角度阐述,有人从气场角度解释,反正结论一样。我们的文化中,很忌讳谈论死亡。古人发明了许多婉转的指代词,譬如往生、作古、百年之后、香消玉殒、驾鹤归西等,不那么赤裸裸讲出“死”这个字。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优雅含蓄吗?应该是有这部分原因的,此外,也有咱们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影响。上面说到,世界上的大部分宗教都为人的“去处”做好了打算,听上去都是蛮平静、甚至幸福的一件事。但道教不是,道教讲究的是修仙,是长生不死。道教的世界是最奇幻多彩的,人物众多跟古希腊神仙们有得一拼。但跟希腊神仙不同的是,道教里的仙家可以由人修炼而成。我国帝王向来有炼丹求长生的习惯,数千年来前赴后继、乐此不疲。最妙的一位是秦始皇,我搞不明白他到底信什么。他打造了中国史上最宏伟的“往生世界”,但终究还是舍不得“现世”,又派人去蓬莱求神药。他到底是不信“往生世界”呢,还是做两手准备?
但要说在道教的影响下,汉人更“贪生怕死”,这个结论又跟我们的历史相悖。大概再没有哪个民族,拥有与我们同样多的“气节”。自古以来,身先士卒、为国捐躯、不惧牺牲的故事数不胜数。许多人甚至都不是大人物,但为了捍卫自己的真理、或贞操,义无反顾,那是死得其所。对比西方,骑士们一看落败了就投降,被俘后等着家人来赎。将领被敌人围住后从容就义?没那个机会,要么投诚,要么死在刑场。所以说,其实我们不怕死,我们只是忌讳谈论死亡?可如果不怕,又为什么会忌讳呢?为何人会怕死?这个问题如同“为何人要活着”一样,既简单又是人类的终极难题。每个人都可以轻易给出无数答案,但没有一个答案能够说服全人类。人,生而有欲望。说好听一点儿,渴望追求美好的生活。死亡的存在,令生命有了限度,也可以说生命因此被赋予了意义,人类知道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应该做的事情。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作者实拍
版权归属©️TanSuo Cultural Travel
▼
我们坚持原创,用自己的亲身经验
总结发布最实用可靠的信息
为你展现一幅真实的英伦欧陆场景
探索文化旅行
London
The United Kingdom
info@asiaculturaltravel.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