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忌讳谈论死亡吗?

❀ ❀ ❀

如果你十分忌讳,大概就不会点开这篇文。
我一向认为,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了解各种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死亡可说是人类最关心的事情。
古今中外,人类都是尽其所能“迎接”死亡。古埃及人建金字塔,秦始皇修兵马俑;古代再穷的人家也要倾家荡产给老人置办口像样的棺材,今天的“阴间房地产”更是活人无法逃避的消费。大多数人,一生所能享受到最隆重的一场仪式,恐怕就是葬礼。
活着的人都不想死,但又明白那天终会来临。对于死亡这件很自然的事情,人类赋予了许多意义。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文化都是从“死亡”发展出来的。
古埃及人思考人死之后会去到哪里,他们从身边的尼罗河想起,创造出一个“阴间世界”,还把这世界与“阳间”连接起来,于是出现一个宏大的埃及神话体系。古埃及人就生活在这个神话体系之中,他们深信自己创造出的整个宇宙。

古埃及的《亡灵书》,见过“冥王”欧西里斯之后,就可以进入永生之地了

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古埃及人会不会渴望死呢?他们活着的时候,是否在期待去到那个永恒的世界?
身为人类,或者说身为生物,都有努力求生的本能。我相信古埃及人还是珍惜生命的。只不过,对死后世界的刻画,会降低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但古希腊人大概不会“喜迎”死亡。在希腊先贤们思考人生意义的同时,荷马在他的史诗里描述着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古希腊的雕塑展现着人的勃勃生机,他们不再将希望寄予“死后”,而是努力活好“当前”。

帕特农神庙里奋起反抗的希腊人

宗教都会对死亡作出阐释。佛教讲究轮回,基督教进行最后的审判,之后享受永远的平静,伊斯兰教徒在死后会“归依真主”。似乎每个人的“去处”都被安排明白了,似乎“去处”是更好的地方,但是,人类还是恐惧死亡。
❀ ❀ ❀
大英博物馆的埃及木乃伊馆是人气最高的一个馆,不管何时去都人头攒动。许多游人都对着木乃伊拍照,甚至合影,但你很难看到一个中国人这么做。
英国的教堂内外都睡满了故去的人,我有些客人会避免走进去,不管是多宏伟的教堂。有些人不介意走进去,但会避开外面的墓地,更别提拍照了。
因为在咱们的文化中,是忌讳与“死人”接触的,会不吉利。
至于为啥不吉利,有人从风水角度阐述,有人从气场角度解释,反正结论一样。
我们的文化中,很忌讳谈论死亡。古人发明了许多婉转的指代词,譬如往生、作古、百年之后、香消玉殒、驾鹤归西等,不那么赤裸裸讲出“死”这个字。
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优雅含蓄吗?应该是有这部分原因的,此外,也有咱们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影响。
上面说到,世界上的大部分宗教都为人的“去处”做好了打算,听上去都是蛮平静、甚至幸福的一件事。但道教不是,道教讲究的是修仙,是长生不死。
道教的世界是最奇幻多彩的,人物众多跟古希腊神仙们有得一拼。但跟希腊神仙不同的是,道教里的仙家可以由人修炼而成。
我国帝王向来有炼丹求长生的习惯,数千年来前赴后继、乐此不疲。最妙的一位是秦始皇,我搞不明白他到底信什么。他打造了中国史上最宏伟的“往生世界”,但终究还是舍不得“现世”,又派人去蓬莱求神药。他到底是不信“往生世界”呢,还是做两手准备?
但要说在道教的影响下,汉人更“贪生怕死”,这个结论又跟我们的历史相悖。
大概再没有哪个民族,拥有与我们同样多的“气节”。自古以来,身先士卒、为国捐躯、不惧牺牲的故事数不胜数。许多人甚至都不是大人物,但为了捍卫自己的真理、或贞操,义无反顾,那是死得其所。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最为我们称颂的伟大品格。
这些气节,是儒家赋予的。
对比西方,骑士们一看落败了就投降,被俘后等着家人来赎。将领被敌人围住后从容就义?没那个机会,要么投诚,要么死在刑场。
所以说,其实我们不怕死,我们只是忌讳谈论死亡?可如果不怕,又为什么会忌讳呢?
❀ ❀ ❀
为何人会怕死?这个问题如同“为何人要活着”一样,既简单又是人类的终极难题。每个人都可以轻易给出无数答案,但没有一个答案能够说服全人类。
人,生而有欲望。说好听一点儿,渴望追求美好的生活。死亡的存在,令生命有了限度,也可以说生命因此被赋予了意义,人类知道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应该做的事情。
因为时间有限,所以要好好活着。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作者实拍

版权归属©️TanSuo Cultural Travel


本周讲座:古埃及的死亡文化
我们一起揭开古埃及最神秘、也最重要的文化拼图

我们坚持原创,用自己的亲身经验

总结发布最实用可靠的信息

为你展现一幅真实的英伦欧陆场景

探索文化旅行

London 

The United Kingdom

info@asiaculturaltravel.co.uk

(0)

相关推荐

  • 历史笔记||不能夸大不同文化中的巧合

    导语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征.然而,人类的历史文化总有类似的地方,有些历史上毫不相干的文化群体竟然也有某些相似的元素.于是,有的人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些文化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其实这样的看法是 ...

  • 回归自然——人法道,道法天地,天地法自然

    莫非: 回归自然-- 人法道, 道法天地, 天地法自然. 自某个辉煌的文明结束后,人类世界目前经历了6000年之久. 如果说曾经某个思想家辈出的时代,我们称之为古代,比如古希腊,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印 ...

  • 希腊化的另一面:罗马的希腊化

    转自:哲学门 希腊化的另一面:罗马的希腊化 陈恒 作者简介:陈恒,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上海 200234) 人大复印:<世界史>2006 年 01 期 原发期刊:< ...

  • 从来处来,到去处去

    南方的梅雨今年持续得最久. 迅雨一场接一场.天地之间,雨,变成洪荒亘古的节律.整个江南飘在水上,成为雨的道场. 或缠绵不断两三日不绝的淅沥,或来去倥偬透明奔跑的迅雨,或伴随雷电轰鸣.瓢泼无碍的豪雨.轮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1-(1)

    现在是第一部分犹太教-第1章(大卫的世界)-第1节(第一任国王:迦南人),以后都用1-(1)的格式来简单表示了,就不再用部分-章-节了. 这一节主要是讲述犹太人在迦南兴起之前(书中原文P17:一个被称 ...

  • 看完《别告诉她》,才明白中国人是多么忌讳谈论“死亡”!

    从告别那一刻开始, 就期待重逢. --<别告诉她> 文丨旧故麻袋 ∨ <别告诉她>这部电影由两部分构成:一场婚礼.一场告别.讽刺的是,婚礼只是告别的一个借口,而告别并没有被真正 ...

  • 今天,我们谈论死亡与生命

    今天,我们谈论死亡与生命

  • “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呢?

    译言·译眼看世界 死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但是如何面对死亡似乎是人类自古以来的难题. 经历了一生艰辛.垂垂老矣的长辈兴许也很难坦然和释怀,更何况孩子.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中也时时需要面对失去, ...

  • 4岁女孩哭得令人心碎:我们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最近看了段视频,是一个综艺的片段.视频中的小女孩名叫霖霖,前段时间她的妈妈离世了,因为听到同伴提起"妈妈",霖霖忍不住痛哭. 思念妈妈,4岁女孩痛哭,爸爸手足无措 在节目中,孩子们 ...

  • 我最遗憾的,是没在父亲面前谈论死亡

    2020年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是爸爸去世两周年的日子.两年来,每当想起爸爸重病的那段时光和他临终前的样子,我都忍不住泪如雨下. 从2016年开始,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发现,爸爸比之前又消瘦了一些.虽然 ...

  •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既无机会,也没有场合去谈论“死亡”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可能因为季节变换,人也随之愁绪增加,所以最近这不自觉的就想起了曾经发生的一些事. 记得那还是自己刚工作没多久的时候,有次跟同事一起出差,因为到地方比较晚了,而第二天还要早 ...

  • 爷爷奶奶的村庄:他们像谈论收成一样谈论“死亡”

    在故乡沦陷的大背景下,雷钊试图通过爷爷奶奶乐观.知足的日常生活观,留下乡村最后一丝朴实和温存.但是,似乎谁也无法回避背后的残酷,他们的生日常正好映照着中国城镇化加剧,留守老人的悲苦现实. 如果< ...

  • 这个一直谈论死亡的人,真的去见死神了,终年44岁!

    全球"死亡咖啡"发起人Jon Underwood近日不幸去世,终年44岁 忘记是哪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所谓悲剧就是明知道结局却无法改变 套用过来看 生命其实就是出悲剧 明明知道都 ...

  • 殡葬新形式层出不穷,为什么我们还是不敢谈论死亡?

    近年来,英国的丧葬费大幅上涨,但我们大多数人却从未抱怨过与亲人告别所需的代价,现在是时候打破这个禁忌了吗? 我的母亲在2015年6月21日去世,那是我一生中最漫长的一天,她在六个月前就被诊断出患有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