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与势利倾向

什么是势利倾向?势利倾向和消费主义有什么关系?读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你上瘾的消费行为背后的更深层原因了。
1
什么是势利倾向?
虽然社会在倡导人人平等,但人和人之间确实又是不平等的。社会阶级、财富、品位、学历、令人羡慕的高超技能、粉丝数量等,都可以成为判别尊卑的依据。
有钱有权的人更喜欢侃侃而谈,而且他们的发言似乎也更有分量,别人听得也更专心。
势力倾向就是人们带着偏见的价值观去判定哪些人和事情是更有价值的。在所有势力行为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错误的或不相干的价值评估。
比如,当你需要买一辆车的时候,你其实最应该考虑的是这辆车是否能满足你的需求,以及性价比是否够高。但是大多数时候,你会选择更上档次的品牌,比如奔驰、宝马、雷克萨斯等。私家车的意义早已超过了代步工具,更多地是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
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势利的本质在于希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准确地说,势利是通过对比与打压的方式来抬高自己的价值,这背后可能是深深地恶意,又或者是强烈地自卑感。
人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就是“别人都瞧不起我,所以我说话一定要大声,要气势汹汹,要让他们知道我是何等人物。”
自卑就是处处故意凌驾于他人之上,只有这样他才能消除自卑感的存在。当通过做一些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事情,自卑的人收获了优越感,找到了自我价值,进而在内心肯定自己。
约瑟夫.艾本斯坦在《势利》一书中给势利眼下了一个定义:
  • 竭力取悦上位者,鄙视下位者或者同时谄上欺下的人;

  • 对社会地位和财富等能够彰显身份的事物过分关心;

  • 把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强加给外界,因此自己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显得有时残忍,有时可笑了;

  • 他们无法从内心感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而是永远期待着旁人的赞许(那些不满意自己现实地位、不能接受自我的人,特别容易蜕变成势利眼)。

如果这么看的话,我们每个人,在某个时刻、在某种场景下,我们都有势利倾向,很有可能成为势利眼。
2
消费主义与势利倾向
当你了解什么是势利倾向后,那么我们就能理解拥有势利倾向的人希望自己的标签是最成功、最高雅大方、最精致时尚的人
他们需要一切能把他们和不如自己的人区分开的、且切实可见的“符号”——衣服、发型、口红、包包、车、鞋、房子、存款、手机、气质、旅行经历等。消费选择就是最好展现个人优越感的渠道。
一旦拥有了这些“符号”,他们就可以鄙视他人,在自己内心深处收获满满的优越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获得所谓的“尊重”。
具有势利倾向的人非常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他们相信社会分为三六九等,人有尊卑之分,而评判这一切的最核心标准就是社会地位和财富。他们相信掌握财富和权力,无论何时何地总能赢得尊重、享受好处。
因此,在消费社会里,势利倾向会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去模仿名人、明星、上流社会里的人们的消费选择,转移人们的注意力。
就像美国报纸报道第一夫人的新闻,很少关注她到底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更多地是关注她穿了什么,她的品味如何。因为消费选择就是品味的体现,而品味就是有权有势的人定下的潮流风向标。
消费除了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但更多的时候是满足我们内心的情感需求(满足我们对我自价值的认可),陷入消费陷阱也不足为奇了。
从本质上来说,对物品的占有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快乐。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买买买来持续获得快乐,这就像吸毒一样。
3
最后
经济下行,反消费主义似乎成了互联网上的政治正确。不可否认,消费无疑改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买生活用品、买车、买房等,本质都是消费行为,只不过是金额大小、和购买频率的问题。
势利倾向助长了消费社会的繁荣。只要我们不具备一种社会认可的身份、地位和消费选择,就会被漠视、不具备话语权等。
渐渐地,我们只能加入到消费浪潮中,同时把自己作为一个自由的经济主体被迫在劳动市场上出售,这样才能换来消费的资本。
人类在进步嘛?人类彻底沦为了消费社会所圈养的奴隶而已。
消费社会告诉你——你想要什么,你应该获得什么,你的欲望应该是什么,这些都是消费社会所制订好的,你早已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才能满足欲望和获得尊重呢?请消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