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说《千字文》│累累后堂柰,落尽风雨枝

“柰”字和祭祀有关
表示烧柴祭天

撰稿:徐强。播音:蒋龄萱。

1

柰花。(网络资料图片)

“树下阴如屋,香枝匝地垂。吾侪携酒处,尔柰放花时。有实儿童摘,无材匠石知。成蹊若桃李,难以并幽姿。”
同学们好,欢迎收听《说文解字》。刚才我们朗诵的是明代学者杨起元的一首诗,题目叫做《柰树》。
今天我们学习的字,就是《千字文》中的“柰”字。柰,nài。

“柰”的字源。(网络资料图片)

甲骨文的“柰”字属于会意字。有学者认为,无奈的“奈”字和柰树的“柰”字,都是从“祡”字演变而来的。东汉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祡,烧柴焚燎以祭天神。从示,此声。”从此的“此”字,底下加表示的“示”字,普通话念chái,意思是焚烧柴火来祭祀天神。柰树的“柰”字,是从“祡”字演变而来的,本义指烧柴祭天。
也有学者认为,“柰”字由“木”字和“示”字组成,“木”字表示“柰”是一种果树,“示”字表示摆放祭品的供台,“柰”字的本义,指用来祭祀的柰果。
唐代文学家张鷟在《朝野佥载》这本书中写道:“贞观中,顿丘县有一贤者,于黄河渚上拾菜,得一树栽子,大如指。持归,莳之三年,乃结子五颗,味状如柰,又似林檎多汁,异常酸美。送县,县上州,以其味奇,乃进之,赐绫一十匹。后树长成,渐至三百颗,每年进之,号曰'朱柰’,至今存。”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唐太宗贞观年间,河南顿丘县有一个人在黄河边上捡到了一棵树围只有手指头大小的树苗,于是拿回家栽种。三年之后,这棵树上长出了5个果子。果子的味道像柰果一样鲜美,水分像林檎果一样饱满,经过层层进贡,最终得到了朝廷赏赐的十匹绸布。后来这棵树越长越大,结的果子越来越多,每年都向朝廷进贡,人们把它称为“朱柰”。

沙果。(网络资料图片)

明代学者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写道:“柰,一名频婆,与林檎一类而二种。江南虽有,西土最丰。树与叶皆似林檎,而实稍大,味酸,微带涩。可栽,可压。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
王象晋在书中提到的“频婆”,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苹果”。从《群芳谱》中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柰果和林檎,都是苹果属的水果,只不过称呼不一样罢了。在我国古典诗词和文献中,柰子、沙果、频婆、林檎、来禽、花红果、文林果、联珠果、五色来,等等,指的都是同一类水果,也就是我国古代原产的苹果属水果。
唐代诗人王勃《八仙径》写道:“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这里的“柰园”指佛寺。洛阳白马寺有柰树林,因此人们把佛寺称为“柰园”或者“柰苑”。

黄金柰李。(网络资料图片)

据近代学者徐珂《清稗类钞》记载,“茉莉为常绿灌木,其种来自波斯,……佛书谓之鬘华,北土曰柰。”在这里,“柰”指茉莉和茉莉花。
“柰”字除了指柰果、柰树和茉莉,在古汉语中,柰树的“柰”常常与无奈的“奈”通用,意思是如何、怎样、怎么办。比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不于两琖三杯里,柰此千愁百恼何。”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写道:“累累后堂柰,落尽风雨枝。行乐偶散步,倚杖聊纵窥。林叶隐孤实,山鸟曾未知。物亦以晦存,悟兹身世为。”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深夏忽见柰树上犹存一颗实》。柰树上的果实,经过风吹雨打,鸟儿啄食,几乎荡然无存了,只有一个果子由于隐藏在树叶里边,没有被鸟儿发现,得以幸存下来。诗人由此联想到,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只有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才有可能脱离险境,保存性命。在十分平常的自然场景中,诗人通过寥寥数笔的描写,寄托了一种忧时伤世的强烈情感。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感谢大家收听,我们下一期再见。

无可奈何。(太康书法)

(0)

相关推荐